原题:长春宽城:以“测”助犁依“策”施耕
宽城区积极组织学校文体活动。
强化课堂教育打造“师生成长共同体”。
吉林日报11月29日讯(王丽 吉林日报记者 刘霄宇):一直以来,宽城区教育局始终聚焦“落实立德树人、健全五育并举、强化课堂主阵地、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改革教育评价制度”等关键环节,深入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强化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构建了“教育公平+质量提升”双螺旋体的宽城教育DNA,不断提升百姓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全区先后被评为全国教学改革实验区、全国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实验区、全国益智教育实验区、吉林省教育信息化实验区。
面对随迁子女激增、家长期盼日益增长的机遇和挑战,宽城区委、区政府带领教育部门从“质量”这一核心任务入手,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通过监测精准把脉,依托数据印证归因,深入分析制定措施,改进导向落实责任,实现对政策制定、资源分配、管理决策的科学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再创宽城教育持续发展的全新生态。
用数据做导航坚定前进方向
学校教育是多元、动态、复杂的系统,宽城区关注“学业质量”的同时,更关注对教育过程的全面评价,评价的主体也逐渐从行政部门,拓展到让教师、学生、家长同样有发言权,多角度、多维度的接近质量相关因素,实现对“优质教育”的真正“问道”。
尤其近年来,宽城区坚持问题导向,从年度教育均衡的差异系数监控,到学年两度三级的教育质量综合分析,再到学习动力、体质、近视率、满意度的单项监测,特别是2018年、2019年,全区连续两年从课程、师资、管理、资源四个维度,设定近百个变量,以问卷调研方式,完成宽城教育史上规模最大的样本提取,对全区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了全口径数据监测。对数据进行解读和分析后,由骨干督学、管理者、科研人员、专家、校长组成的监测团队,带着量化数据走进全区中小学,通过座谈、专项督导结合的方法,对教师行为与学生活动及重点问题开展更为深入的质性研究和问题分析。也梳理出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亟待提高;随迁家庭比例大,家庭教育缺失明显;评价教育质量体系单一,对学校自主发展能动性关注不够等区域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等主要问题,并依托数据做导航,使全区教育发展、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明朗。
以增加凝助力加速优质发展
面对监测结果暴露出来的问题,宽城区确定了“政策上可调整、行动上可改进、效果上可提升”的实施策略,与全区整体发展战略相辅相成,通过顶层设计,部门联动,开展一系列改革行动。
通过实施“内升外引”战略,借智引脑。全区通过政策倾斜,面向重点高校招聘,素质好的优秀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并重视招录人才的多途径培训,使人才迅速成长;通过“我的教育故事”“我的美丽日记”“我的美心悦读”“我的美拍瞬间”等活动,加强引领、注重感召、弘扬楷模,不断塑造宽城教师的新风貌;通过与吉林省教育学院战略合作,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指导作用,开展专题培训和课题带动,全学科打造本土名师,实现每所学校的课堂里都有“名师”“美师”授业解惑。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培养,用好“课后一小时”。宽城区依据连续三年的监测数据,陆续出台了《宽城区家庭教育工作五年规划》《宽城区家庭教育讲师团工作章程》和《宽城区家庭教育讲师团管理办法》,使学校更加重视与家庭、社区的联系,承担起调节家庭和社区教育的责任。同时,全区统筹高等院校、专业团体、社区俱乐部、少年宫、科技馆等社会资源,结合学校课程建设,利用放学后的1小时,利用家长委员会、家长讲师团、志愿服务团、家长督学团、社会实践团等资源,开展各类活动,提升了家庭教育品质,让家长资源成为助力教育发展的新生力量。
通过完善督导评估机制,打通“最后一公里”。为更有效地发挥教育质量监测工具作用,宽城区将监测和督导有效结合,进一步完善督导评估体系,构建了“零起点、互动式、发展性”督导评估机制,以督导为杠杆,出台《宽城区教育质量标准》;以督查为手段,出台《宽城区教育质量报告》,改变用同一标准、一把尺子衡量评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方式,为学校提供持续发展、自主发展的必要政策保障和切实有效的评估体系。同时,通过年度区域教育质量监测通报和学校年度质量报告制度,以及基于监测结果的评价、奖惩、问责,为科学的管理水平提供了支撑,成功撬动了区域教育发展的提质升级。
此外,宽城区将监测出来的焦点问题,作为区域教育未来发展的核心靶向,在改进中实施监测,在监测中不断改善,对调控与监督,降低管理与干预,持续跟踪与推动,加速全区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教育链条与结构日趋优化,教育新蓝图正在逐渐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