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4月8日讯(记者 栾哲 赵广欣 王春宝):从长春驱车300余公里,进入长白山西麓。
北方的春意,总是来得晚一些。时令虽已过春分,但车窗外的山林,仍是黑、白、灰三色交杂。
不过,我们此行却是为了探访白山的“绿”。
白山之“绿”,“绿”在转型,“绿”在发展,“绿”在持续。
过去的白山凭借煤、林、铁“老三样”衣食无忧。不过,随着林区全面禁伐、煤炭资源日益枯竭、国家加大去产能力度,白山已经处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转型升级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耗得心血千万点,喜看新绿万千重。如今的白山人立足实际,闯出了一条绿意盈盈的发展新路。
白山逐“绿”,这里春意正浓——
“白土”变“白金”
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标准化厂房映入眼帘,橘黄色的顶棚,白色的房体,呈现出现代化企业蓬勃发展的亮丽景象。
这里是临江市金豹木业有限公司的新厂区。金豹木业由传统木材加工企业变身为矿产新材料企业,可谓白山市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典范。
“你看,这个鱼池背景墙由硅藻土制作,一年四季流水冲刷却未见丝毫褪色变形,鱼池中的鱼也活蹦乱跳的。”在公司的产品展示厅,董事长尹少春自豪地介绍着产品的性能。
手握11个专利,令尹少春信心十足。新厂区的建成,更令他豪气倍增。
“新厂区形成了年产350万平方米硅藻土复合地板、987万立方米硅藻土百叶窗片、10万套硅藻土复合门的产能,预计年销售收入将达8亿元,利润6000多万元。”尹少春高兴地说:“‘白土’变‘白金’,我们多年的研发投入没有白费。”
在白山市和一硅藻科技有限公司的厂区,营销经理宗兴波领我们来到一栋六层小楼前。
小楼占地不大,但里面却是国内最先进的硅藻泥生产线。
“依靠重力作用,我们只在顶层原料投放口安排几名工人,其余的计量、搅拌、灌装等工序全部实现自动化。”宗兴波告诉记者,“少了人工的参与,我们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近几年来,我们的销售额每年都能实现30%以上的增量。”
白山硅藻土资源丰富、储量巨大,现已探明储量3.4亿吨,占全省96%以上,居亚洲首位,是世界两大硅藻土矿床之一。2018年5月,中国矿业联合会授予白山市“中国硅藻土之都”的美誉。
依托禀赋天然、享誉中外的硅藻土资源优势,白山市科学谋划,全力推进硅藻土产业成为白山市经济发展中的亮丽“名片”和“品牌”。一个以长白硅藻土特色工业园和临江硅藻土工业集中区为承载,32家规上企业为主体,涵盖过滤材料、功能填料、生态建材、载体材料4大类、35个品种、138个产品的新型产业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流“金”淌“银”
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随着清新净爽的空气扑面而来,我们来到了距长白山天池60公里的农夫山泉抚松长白山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
在这里,农夫山泉把森林搬进了工厂。走进厂区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静静的“白桦林”,乘坐直升梯而上,便来到了厂区的观景台。
观景台上远眺,浩瀚林海,一望无边。好山好林加好水,天赋白山,名不虚传。
走进生产线,参观农夫山泉从水源到成品的全过程。偌大的厂区内,员工仅有十余人,一条条现代化的流水生产线,汇聚了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设备。
当地政府随行人员介绍说,长白山的泉多为天然自涌泉,130余处天然矿泉水水源地,每天允许开采量为23万吨左右,年最大允许开采量为8400万吨,而现有企业的开采量离极限要求还相差很远。如果达到开采极限,潜在的经济价值将在1000亿元以上。
白山市共有矿泉水生产企业近30户,矿泉水产能1160万吨,2018年实现产量295万吨,恒大、农夫山泉、娃哈哈、康师傅、天士力等在这里投资兴业。
在农夫山泉的建厂过程中,为了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来自挪威的景观设计团队为新工厂铺设了一条景观步道,使用木桩来固定树根的位置。一番辛苦与用心,就是为了让树根保持完整,不让生态环境有一丝改变。
窥一斑而见全豹。由此可见,从水源地保护、使用,到矿泉水的生产,白山都有严苛的标准,保证每一瓶水都是绿色健康的。
煤炭再现新“航母”
在白山市江源区年产120万吨焦化产能等量替代及LNG项目建设工地,机器轰鸣、塔吊旋转、卡车奔驰、焊花闪闪,工人们正在紧张忙碌着。
吉林鼎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党好生的一番介绍,让记者叹为观止。
煤还是原来的煤,但“吃法”大不同。
江源区原有7家焦化企业,但规模较小、设备简陋、生产装置简单,且没有副产品回收装置,污染严重。为响应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江源区及时取缔了这7家小焦化企业。
当然不是淘汰了事,江源区采用先进技术,对焦炭实施等量替代,上大压小,开发了120万吨焦化项目。实施等量替代后,焦化产业在总量上没有新增产能,但在工艺过程中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大幅度降低了能耗。
这是白山市立足实际下出的一招升级好棋。
依托自身传统优势,以新型能源精深加工为方向,将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能源经济优势,120万吨焦化产能等量替代及LNG项目拉长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将原煤价值吃干榨净,具有典型的循环经济特征和明显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这个项目已被列入中国制造重点项目。”党好生介绍说,“项目全部达产达效后,预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利润6.4亿元,税金1.2亿元,并且可以直接带动1000人就业,间接带动物流、维修、加气等配套服务业800人就业。”
小木片,大产业
走进江源区吉林中加雪糕棒制造有限公司厂区,木材堆积成座座小山。
“这么多粗壮的木料,哪里买的?”站在一座桦木“小山”下,记者问。
“国家全面禁伐,这些木料当然不是国内的。”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响应国家号召,我们在俄罗斯建立了原料基地,每年进口3万立方米优质木材。”
一路走,一路看,在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工人们在生产线上忙碌着,拣选、装箱,一丝不苟。
“这个雪糕棒属于一级品质,每箱价值40美元,效益非常可观。”一位车间负责人拿起一支雪糕棒告诉记者,“现在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日本、美国、韩国、埃及、丹麦、伊朗、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量能占到世界份额的70%左右,可以说在这个行业里我们是第一大生产商。”
万万没想到,这个3万平方米的工厂,竟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雪糕棒生产基地。
“自从去年建起新厂区,购入了新设备,生产就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在一条生产线前,公司负责人介绍说,“这条生产线是我们自主研发、委托制造的,先后投入1400多万元,一天能加工50立方米木材、生产1000万支雪糕棒。现在我们基本可以满足全部出口订单需求。”
小木片,大产业。白山市的企业家们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走出去,开拓发展空间。但依然不忘把自己的根深深扎根在家乡,助力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带来了经济财富。
“肽谷”人参新传奇
在位于抚松县的吉林肽谷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一杯“人参肽”喝下去,记者奔波采访的疲劳感顿时减轻了不少。
人参肽、人参茶、人参面膜、人参皂……产品琳琅满目。公司负责人介绍说,他们目前拥有全球最先进的两条肽提取专利自动化生产线,可进行人参肽、海参肽、牛骨胶原蛋白肽、人参牛骨肽粉、人参海参肽粉、海参牛骨肽粉等6个产品生产,其中胶原蛋白肽、长白山人参肽系列产品年产高达100吨。
中国人参看吉林,吉林人参看抚松。好资源怎么转换为经济优势?这是白山人一直思考的问题。
作为人参核心产区的抚松县,不仅拥有丰富的人参资源,而且具有悠久的人参栽植历史。近年来,随着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人参产业二次创业,白山市依托资源优势,致力于提升人参产品科技含量、打造人参精品,将丰富的人参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
人参肽,就是白山市打造人参新传奇的一个样本。
多肽开发研究是目前食品、生物医药和保健品领域中最活跃、发展最快的产业。白山市在2012年引进吉林肽谷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利用中国胶原蛋白肽之父——吴庆林教授的人参多肽提取高新工艺技术,从人参中提取具有营养性和生理活性的人参肽,并将这些生物活性肽应用到保健食品和强化营养食品中,极大地提高了人参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白山之行,“绿”意浓浓,令人流连忘返。
这“绿”中有传统的延续与升级,也有新兴的希望和未来。白山之“绿”,是发展的底色,更是振兴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