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古生物“活”起来 恐龙、猛犸象等22个灭绝属种“现身”长春
近距离接触古生物的化石。 陈思秀 摄
长春晚报3月12日讯(记者 陈思秀):在郁郁葱葱的丛林里,走来了一只巨大的猛犸象,近距离的冲着人们低吼;一只翼龙在出现在手机里,拍打着翅膀,仿佛要从屏幕里冲出来……11日,记者在朝阳区新锐双创基地的一家创业公司办公室——长春古生物研学旅基地,看到了一屋子古生物化石和标本。据了解,这些陈列的化石和标本,仅仅是冰山一角,目前基地拥有化石藏品10792件,包含22个已灭绝属种,其中大多数出土于伊通河流域。
据了解,这个别具特色的地方是“吉林大学恐龙演化研究中心化石修复工作站”,也是东北三省唯一入驻孵化基地的研学旅创新型企业。在这里,可以通过多媒体沉浸式互动的方式,感受着曾生活在吉林地区、伊通河畔的远古巨兽,了解它们生活、进化和灭亡的过程。
通过一个屏幕的设备,就可以看到万年以前的猛犸象向你走来,猛犸象的象牙仿佛触手可及。长春古生物研学旅基地负责人曹雪向记者介绍,这里以吉林大学恐龙演化研究中心为学术依托,并在此共同建立了化石修复工作站,主要做长春龙及伊通河流域出土的化石研究、修复工作,同时筹建伊通河流域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并传统的古生物研究与创业创新相结合,利用AR技术将虚拟的猛犸象套在现实世界里进行互动的一种方式,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这是我们根据场地所选择的一具东北野牛古生物化石,国家对化石的评定标准是骨质含量65%以上,但这具东北野牛化石骨架它的骨质含量超过95%。”曹雪说。在参观过程中,记者看到有吉林地区各地质年代出土的矿物质化石,展现出各地质年代的地型地貌;有伊通河流域各地质年代的生物化石标本,领略地质变化对动物、植物带来的影响及它们的演化;还有考古队在吉林地区最早发现的恐龙化石——以长春市命名的长春龙,学名娇小长春龙。
曹雪介绍,之前公司一直搞学术搞科研,但思路闭塞,体现不出科普性和研学性。2018年基地成立后,对品牌形象、发展方向、商业利润、文创产品研发和销售开展了有序梳理,将学术性、文化性、地域性与商业性有机结合在一起,打开人们认识长春历史的又一扇窗。如今,长春古生物研学旅基地依托丰富的化石和标本,不仅打造了多媒体互动体验项目,还把古生物文化沉浸式体验送到课堂中。现已在长春市一所高中开展“全身心自然科学体验课堂”,通过把化石与AR、VR相结合,学生们能看能听,还能亲手触摸到远古生物,互动趣味十足。“新生代的孩子们可以通过我们研发的文创产品和现代技术感受万年前的长春历史,用化石的真实性去延展长春的历史和区域性文化。” 曹雪希望,他们要打造全国首家以古生物化石为主体多媒体互动体验项目为一体的科技型研学旅游基地。待今年拥有固定的大面积展馆后,将面向中小学生和市民开放,让人们能够更深刻的了解到吉林地区,伊通河流域曾经生活着怎样一些远古巨兽,他们的生活、进化,直到灭亡是怎样的一个过程,也唤醒人们热爱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