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长白山天池气象站,坚守者已达200多人。
到达气象站,要经历一段10多分钟的步行,好天气下行走已让人吃不消,天气恶劣时低温、高湿、雷电、强风天气里,更是难上加难,更何况取暖困难、饮水不便、雷暴伤人等问题经常发生。
吉林日报11月2日讯(记者 曾庆伟):站在长白山天池边,巨大的天池映入眼帘,窥一角已撼人心魄,而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的长白山天池气象站也是一个撼人心魄的美丽所在,它总在峰顶瞭望,在困境中坚守。
直上峰巅,在挑战中抵达
在非业务期间下山剃头洗澡后,长白山天池气象站站长矫祥肇,带着3个人,带着食物和饮用水上山了,这次他要与站内另一名值守人员工作一个月。
车到山门还要向山上开40分钟。“带着住的吃的用品,还有米面油盐酱醋。现在站里有煤气,做饭用高压锅。”矫站长说,原来站里没有电、没有水,下边蓄水池能化雪水喝,但每年6月中下旬才融化,12月初封冻,这期间则要从山下运水。一吨水的成本是2000元。一同运上山的有土豆、胡萝卜、白菜等都是耐储存的食物,还有熟食、咸菜、糖三角等食品。“怕交通不方便,每次准备10天蔬菜。”进山经过黑风口时,后车司机要倒一下人,不想上了。前车司机从车上下来,被风吹得歪斜着过来,上车发动,加速时打了个滑,之后轮胎则稳稳抓住了地面。此刻,高山苔原景观带便呈现眼前,在这里,就能看到远处依稀可见的气象站。
越是艰苦的地方,越需要迸发热和光
长白山天池气象站1958年建站,10月份开始观测、记录,往国家和省气象台汇总观测数据。“人员两年一轮换,由各站抽人坚守,干两年再回所在单位。目前,已有200多位气象工作者在此工作过。在恶劣的环境中生活、工作,最长的达37年。”长白山气象局副局长潘长虹说。这里,1989年之前为全年值守站,后改为观测6个月的季节站,2007年通电,2012年起有了网络。
坐落在东北唯一高山的气象站,平时不是景点,但在游客滞留时,这里却是温暖的家。
夏日里,拍天池的人走了一拨,又来一拨。深秋之后,拍天池就多了不少挑战。就算选择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在户外时间长了满脸是霜。大风刮得人左摇右摆,再平常简单的事,到外面都增加了难度,开门再进屋,一快走就险被吹倒。鼻子贴镜头太近,加上气温下降贴在玻璃上的鼻子就会被冻上,再想动时就要付出撕掉皮的代价。没有气象站的补给,继续拍摄和工作就有了困难。在拍客里,就有已退休的原气象站站长王国祥,目前还在用镜头记录气象站这个新家及周边环境的变化。
工作艰苦时期,要人工更换日照纸,要开出雪道,拽着铁线检修设备,要保证人工记录不出差错。需要十分严谨的气象工作,有成套的规定。“从值班室出去45分钟,要在观测场巡视、测量和记录。有时为一张纸要找个把小时,上下核对。”王国祥说。过去的气象工作看上去很轻松,实际上很不轻松。上世纪80年代,观测员经常遇到封山,所有东西要靠人背上去,从黑风口一直到气象站,要走近4小时,而抬头就可见的气象站,却被齐腰深的大雪、可以吹倒人的大风隔得很远。
山上气压低,饭煮熟了也夹生。脱下的衣服洗了就不爱干。过去遭雷击,风把房子吹得开了缝,下雨时屋里全是水,还有寂寞。大伙都在山上,话都说尽了,于是找各种方式消遣。没有电,夜晚对着蜡烛发呆;到山上敲石头玩、用破缸片滑草……
让这张图来得更“温暖”
气象站的变迁,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怀,气象站实现了三次翻建。
于4年前破土动工的第四代气象站外型像一座城堡,为防风特别安装三层夹胶玻璃,为了防雷实现了外墙无缝焊接,并与大地连接,循环防冻液加热确保职工安全,工作环境有了保障。观测全部实现了自动化,设备装进了“方仓”,减少仪器损耗,矮式风塔更能保障检修人员安全。
高山气象站,关系天下风云和农业生活等大事,这是把气象站设在峰顶的原因。“看起来与普通气象站一样,但综合传到上级气象部门的数据,对气候变化分析就特别重要了。”1992年出生的邓元博是第四代气象站工作者。“天池气象站资料要传给国家气象局,资料不全对外开放,省气象局档案馆、研究中心有专门的数据展厅,在那里长白山研究的气象资料实现全球交换,成为国际上的一张图。”邓元博说。长白山下雪对气候变化影响很大,溶冰期、花开期预报直接影响着整个景区的工作,针对游客的浏览预个报、大风预报事关上山游客的切身事。
为完成数据收集工作,天池气象站实现了37年的坚守,一代又一代的天池气象站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滋养后人。刘继德从天池站一名厨师干起,成长为气象站副站长。他说:“围绕着气象站开展的服务工作,总是能让人甘于奉献、乐于驻守,原因是有一群知道气象工作重要性的有远见、有智慧的气象掌舵人,他们为了让山上人员能安心工作,不但成为职工的知心朋友,还经常谈心,解决生活困难,关心关注员工心理变化,高效的思想工作,激励起观测员坚守主峰的信心。”正是甘当山上人员服务员的精神,让天池气象站这个大家庭培养孕育着像刘继德一样的优秀气象人。因长期高山工作,他患上雪盲症、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完全可以不上班了,但他仍像在山上一样坚守,承担长白山气象局一些清扫、绿化工作;他还用亲历故事,教育和感染着身边的年轻人。“艰苦都过去了,现在环境这么好,没理由不坚持。”长白山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成昆说。现在天池站有了电视、网络,10到20天就可下山一次,老一辈做到了,他们也要跟着学,像老前辈一样也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本组照片均为吉林日报记者曾庆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