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吉林省作为重要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吉林人勇于创新、勤于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在科技、文化、工业、教育等方面获得了多项全国“第一”。为此,国际在线吉林频道推出“40个全国第一见证吉林巨变”——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
2008年9月9日,首例“带有抗猪瘟病毒基因的克隆猪”在吉林大学农学部诞生,标志着人类首次培育的“带有抗猪瘟病毒基因的克隆猪”获得了成功;近日,国际在线吉林频道采访了参与研究此项培育技术的主要成员之一,吉林大学唐敖庆特聘教授欧阳红生,了解研发背后的故事。
吉林大学唐敖庆特聘教授欧阳红生。吴庆年 摄影
国际在线吉林频道报道(陈施):“猪瘟是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猪感染死亡率高,在猪群中,一头猪得此病,别的猪也将感染而死,给养猪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吉林大学唐敖庆特聘教授欧阳红生说。
据欧阳红生介绍,猪肉是我国居民膳食蛋白的主要来源之一,重大传染病如猪瘟等可导致猪大量死亡,而抗病育种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历时两年多协作攻关3头克隆猪成功诞生
谈起研究经历,欧阳红生回忆,2002年,正在美国密苏里大学从事异种器官移植猪研究工作的赖良学教授取得了重大科技进展,轰动了美国学术界和新闻界,当年被美国《大众科学》杂志评为十大科技进展之首;后经当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杰青B类)资助,赖良学教授定期回中国参与合作研究,并最终辞掉美国工作回国工作,同时也将这项技术带回中国。
2006年,为了培育出能够抗猪瘟的猪,以吉林大学农学部畜牧兽医学院赖学良教授、欧阳红生教授、李子义教授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教授涂长春共同组成的课题组,经过两年多的协作攻关终于取得了成功。
2008年9月9日17时40分至19时10分,在吉林大学农学部原种猪场传来喜人消息,3头黑色的“带有抗猪瘟病毒基因的克隆猪”先后顺利诞生,体重分别为1050克、1100克和550克,体重都在正常范围内,健康状况良好。这3头克隆猪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在转基因抗病育种研究领域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欧阳红生表示,3头猪宝宝的特别之处在于研究人员早已将能抑制猪瘟病毒的基因转染到猪妈妈体细胞内,3头猪宝宝不会再感染到猪瘟病毒了。
抗猪瘟克隆猪的诞生对中国来说意义重大。“人类首次培育的带有抗猪瘟病毒基因的克隆猪以后就不需要再打抗猪瘟疫苗了,这种克隆猪对人类的健康是不会有影响的,猪不得猪瘟,在实际养殖生产过程中就会减少投入,降低风险。”欧阳红生说。
3头黑色的“带有抗猪瘟病毒基因的克隆猪”先后诞生。欧阳红生 摄影
克服重重技术难点在失败中总结经验
培育抗猪瘟克隆猪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科研课题,这一课题涉及到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动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病毒学、动物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等8个学科门类。
这项成果的技术难点在于能把抗猪瘟病毒的基因转染到“中国实验小型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内,再将胚胎移植到代孕母猪体内,整个培育技术流程环环相扣,任何一环除了问题都需要从头再来;其间也经历了重重困难,但没有人放弃,而是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最终,代孕母猪怀孕114天后顺利产出3头健康的克隆仔猪。
欧阳红生正在实验室做实验。吴庆年 摄影
抗猪瘟病毒技术提升使养殖水平越来越高
从2008年首例“带有抗猪瘟病毒基因的克隆猪”诞生至今已走过了10年的时间,10年来,抗猪瘟病毒技术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从第一代含筛选标记基因抗病猪,到第二代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制备的不含筛选标记基因的抗病猪,再到第三代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制备的单碱基突变的抗病猪,技术越来越先进,养殖水平越来越高。
欧阳红生透露,2017年,吉林省动物基因组编辑科技创新中心批准成立,基因组编辑技术是当前制备动物模型的重要手段,应用这项技术可以研究抗病猪新品种。
“近年来基因组编辑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效率得到了指数级的提升,掌握了这个技术以后,做抗病动物育种的效率就更高了,设计也更容易实现,这也是未来大有前途的研究领域。”欧阳红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