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黑土

长春 江城 四平 辽源 通化 白城 白山 松原 延边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

热线:0431-81126178
邮箱:jilin@cri.cn

吉林市:满族文化之花绚丽绽放

2018-07-25 09:30:53  |  来源:吉林日报  |  编辑:田东艳   |  责编:刘征宇

  原题:北国江城:满族文化之花绚丽绽放

  吉林市:满族文化之花绚丽绽放

满族博物馆陈列馆清代努尔哈赤和后妃

  吉林市:满族文化之花绚丽绽放

《梦回乌拉》剧照

  吉林市:满族文化之花绚丽绽放

吉林市满族博物馆定期举办满族民族节日,弘扬传统文化。

  吉林市:满族文化之花绚丽绽放

龙潭区博物馆内满族农家小院

  吉林市:满族文化之花绚丽绽放

满族住家复原图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著名的苏格拉底之问,不仅是一道抽象的哲学命题,更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苦苦探寻的现实课题。搞清了这一课题,我们前进才有方向,步履才会坚实,文化的血脉才能汩汩喷涌,并孕育出更加璀璨夺目的文明之花。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吉林市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华章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底蕴。回眸历史,早在3000多年前,这里就留下了人类活动的印记。经过漫长的繁衍生息和民族融合,最后逐渐形成了最具地域特色的满族文化。近年来,吉林市承接了多个国家重点项目,并以此为发端,相继建立起了以化工、冶金、水电为支柱产业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基地。在此基础上,深深打上鲜明工业文化烙印的都市市井休闲文化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文学艺术等,也有如烂漫山花,在白山松水之间竞相绽放。

  清晰的文化脉络,多彩的文化内涵,使得原本山美水美的吉林市又平添了几分人文气质,整座城市也愈发显得丰满而有灵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挖掘、整理、弘扬城市文化,就是要通过对城市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唤起人们记住乡愁、凝聚心气,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引领江城人民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此同时,独具鲜明特色的城市文化又是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的独特魅力,以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投资、旅游,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动能。

  这,也就是我们开设此系列报道的初衷。

  作为满族的重要发祥地,吉林市的文化年轮早已深深嵌入了满族文化的纹理。当历史的硝烟散尽,我们拼凑起一块块历史文化碎片,试图还原那个勤劳质朴、刚烈豪放的北方民族整体形象。可怎奈满族文化烟波浩渺,蔚为大观,凭一己之力,难以描摹其全貌,只能在浩瀚的满族文化海洋里掬几朵小小的浪花,略表我们的敬意。

  渔猎文化 奠定民族基础

  最初的文化,往往都与生产劳动紧密相连。作为一个游牧民族,满族先民的活动地域内,江河纵横,山高林密,捕鱼、采珠、狩猎、采参、伐木,就成为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南北朝时,靺鞨人就到日本海中“捕鱼充食”。渤海时期,渔业相当发达,已分为江河与海上捕捞。清朝,吉林地区松花江里盛产的大鳇鱼和一种叫“东珠”的珍珠格外珍贵。于是,顺治十四年在今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镇设立了“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专门办理清朝皇室、宫廷特需的东北地区特产物品。这其中,大鳇鱼和东珠均为朝贡极品。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也因此成为了与当时江宁(南京)、苏州、杭州齐名的四大朝贡基地之一。

  满族先民积累了丰富的狩猎方法和经验。比如瓦尔喀部的满族人就是捕貂的能手,其部曾被称为“贡貂部”,清代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就有捕貂管事,专门收集貂皮送往朝庭。与狩猎相关的,是流传千年的鹰猎文化。至今,吉林市昌邑区土城子乡渔楼村的满族人家仍然保持着捕鹰、驯鹰、养鹰的传统。

  满族先民与大山极为亲密。隋唐渤海靺鞨人已采参朝贡,明末努尔哈赤发谕集体采参。此外,伐木也是满族人为了生存获取自然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年,松花江上木排连片,人们从大山里伐下巨木,再通过水路运到吉林,或造船或建屋。因之,吉林又名“船厂”,整座城郭都是由上好巨木建造而成,就连铺路面、修阳沟,都离不开木料。

  衣食住行 展示多彩风情

  满族人的服饰特色显明。至民国初期,男女仍穿袍服(即旗袍),富贵人多绸缎,平民人家多为棉麻布。男子喜欢蓝灰等颜色,女子喜欢绿、粉、月白等颜色。妇女们穿上旗袍,既庄重,又大方。在冬季外出时,要在长袍的外面套上一件四面开禊的短褂,也叫“马褂儿”。满族的旗袍早已流行各地,现在仍为城市女性青睐。吉林市于2016年成立了旗袍协会,每年都举办旗袍展演活动。

  满族男子冬天脚穿乌拉,里絮乌拉草,异常轻便暖和。妇女自古天足,不裹脚,喜欢穿绣花鞋,样式有两种,一种为平木底,厚寸许,外包白布,上面上鞋帮,鞋面绣着花。另一种为高木底,也称寸子。木底高约9厘米,中间细,两头宽,近方形(或马蹄形),为鞋底长的三分之一,上于鞋底正中间,外包布或涂上白漆,鞋面和鞋帮上绣花,鞋底在跟上又钉了一层皮革。而劳动妇女因终日劳作,平素则很少穿用,只有在接待客人或给旗中老年人拜年时才穿用几回,日常多穿平底绣花鞋。

  满族人的饮食习惯具有北方人特点。主食为小米,也喜欢吃粘食,春做豆面饽饽,夏做苏子叶饽饽,秋冬做粘糕饽饽。满族人善于养猪,喜吃白片肉、血肠和猪肉、酸菜下粉条。每逢喜庆宴会,有八大碗的满洲席。满族人制作的点心种类繁多,最著名的是萨其玛,此为满语,意思为糖缠,一直流传至今。

  说起住房,满族人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伦杆”。满洲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满族人还喜欢睡火炕,家家户户都是南北大炕,屋子西面沿着山墙还有一溜儿窄炕,把南北炕连了起来,俗称“万字炕”。在满族古城乌拉街镇,至今仍然保存着“后府”“魁府”和“萨府”等“乌拉三府”古建筑。其中“魁府”是非常完整的清代二进四合院建筑,现存门房3间,后院正房5间,东西厢房各3间,东西耳房各1间。正房和厢房均为硬山抬梁式斗木架结构的青砖瓦建筑。“三府”现在都是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满族人的交通工具以冬季用的爬犁最为特别。爬犁有俄式和大杆两种。俄式爬犁脚上挂以铁瓦,上面带有用木杆做成的两翅;大杆爬犁以桦木弯曲后做腿和辕,上面钉有横木。爬犁多驾以马,有单马、双马之分。

  民风民俗 诉说万丈豪情

  满族人的民风民俗既粗犷豪放,又不失细腻婉约。长期受到大自然的恩惠,满族人对大自然充满敬畏。先人们进深山老林挖参叫“放山”。进山前要拜山神爷,准备祭品,如达子香、馒头、猪头、供果等;采参的各类清规戒律皆有满族特色。挖出人参者次日还要带着酒、猪头肉、水果、香、纸、红布(挂兆头)到挖出人参的地方“敬山”还愿。

  满族称婴儿降生为“落草”。妇女临产时,将炕席卷起,放块石头压在席卷上,拿一些谷草铺垫在炕上,将孩子生在草上,故称“落草”。如果生个男孩,就在家大门边悬挂木制弓箭,俗称“公子箭”。这并非真的弓箭,而是用树枝煨成弓,用红布缠三支箭,预祝孩子长大成名以后成为一名精骑着射的男士。如果生个女孩,则在大门右边挂一块红布条,象征吉祥。挂红布条逐渐演变为产房的标志。产房不许人闯入,因为生人会把奶水带走,谓之“采奶”。满族还以扁平头为美,因此多以小米或高粱装枕头,枕在孩子头下,俗称“睡扁头”。

  文学艺术 绘就璀璨画卷

  满族说部是满族民间艺人创作并传讲、旨在反映历史上满族人民征战生活与情感世界的一种长篇散文体叙事文学。体式与汉族民间艺人的说书比较接近,每部书可独立讲述,故称“说部”。2006年5月20日,满族说部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促进这门古老艺术的普及和传承,吉林市满族博物馆收集、整理、编辑了《雪妃娘娘与包鲁嘎汗》《萨达人传》《皇权之争》等满族说部段子,满族锡克特里家族第12代传人石光华还可以用满语讲述这些故事,进行活态传承展示展演。吉林市文化部门近年来也先后组织开展了满族说部进校园等活动并建立满族说部培训展演基地。

  满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展示了满族人乐观豁达的天性。每逢佳节、喜庆、婚嫁筵、出征、凯旋、祝寿、祭祀等都要歌舞尽兴,其中“莽势舞”最具代表性。这种民间舞多在新岁和喜庆之日跳,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成双对舞,旁人拍手而歌,以击堂鼓伴奏,舞蹈动作多由满族狩猎和戎马生涯演变而来。此外,民间还有野人舞、笊篱姑姑舞、童子舞、秧歌舞、萨满舞等。满族民歌也丰富多彩,其曲调大部分都是五声音阶,结构简明,旋律流畅,感情真挚。如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风俗歌曲、儿童游戏歌和爱情歌。“中长大,巴补哇,俄世啊!悠悠小孩巴补哇……”这首母亲唱给襁褓中宝宝的《悠车曲》,世代相传,家喻户哓。

  满族戏曲剧种,又名“八角鼓戏”。由满族曲艺八角鼓发展而来。满族先民在骑射渔猎之暇围在篝火旁,边说边唱边舞,并扣击自制八角鼓相和,娱其情志,逐步形成说、唱、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清兵入关后,八角鼓和洋琴、琵琶、四弦、锣鼓等配合,吸收诸宫调、杂剧及各地民歌、小曲,形成牌子曲剧。多演唱历史和民间故事。

  过年过节,满族喜欢贴窗花。用各种彩纸剪成各种鸟兽花卉,古今人物,贴在窗户上,栩栩如生,充满活力。还有另外一种剪纸艺术,就是挂笺,或称挂钱。过春节时,家家户户用五色彩纸,剪成长约40厘米,宽约25厘米不等的纸块,中间髅刻云纹字画,如丰、寿、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头,悬挂于门窗横额、室内大梁等处,五彩缤纷,喜气洋洋。最早挂笺是祭祖场所的装饰品,一般都是单数。

  “大江东去浪淘尽”,在今日的吉林市,满族文化的符号依然随处可见。头道码头,建设了大型铜铸《松花江放船歌》雕塑、康熙东巡吉林大型青铜群雕像、古城墙和码头护堤复古建筑等景观,真实展示古城吉林的原始面貌;龙潭区博物馆里,乌拉古城的兴衰得到了还原;满族民俗游已成为江城旅游的一大亮点,形成了阿什哈达摩崖石刻至吉林市博物馆、水师营博物馆、韩屯、乌拉街满族古镇等旅游景点……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