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4月10日讯(记者 宋育欣):包饺子捏不上皮,吃饭时筷子拿不稳,嗅觉莫名其妙下降,字越写越小……出现这些症状时,很多老人没太当回事:人老了,手脚不麻利,这不是正常现象吗?殊不知,这可能是帕金森病的“警报”。这一疾病近年来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并逐渐走进大众视野。那么,帕金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今天,请专家给大家科普一下。
本期专家:
邱吉庆:吉大一院神经血管病外科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吉林省抗癫痫协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东北地区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组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理事,2010年创立了省内唯一的功能神经疾病外科治疗团队,是吉林省涉足功能神经外科最早的专家之一。
帕金森的临床表现
邱吉庆:帕金森病是世界上第二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该病临床表现最早由英国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发现并命名。在我国约有250万患者,65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为1.7%,随着年龄增长,这一比例逐渐增高。近年来,该病有不断年轻化趋势,目前我国临床已知年龄最小的患者为17岁。吉林省患者数量约为5.1万,临床接诊最小患者仅为18岁。
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分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两大类。主要运动症状为: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姿势平衡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主要有四大类,包括神经精神障碍,如抑郁、焦虑、淡漠、痴呆等;睡眠障碍,如失眠、不宁腿综合征等;感觉障碍,如疼痛、嗅觉减退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尿频、出汗,直立性低血压等。
易被误诊 不可小视
邱吉庆:目前医疗界普遍认为,帕金森病的病变部位在人脑的黑质,黑质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它们通过合成一种神经递质——多巴胺能神经递质,调节人体的运动功能。但当黑质发生病变,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脑内的多巴胺含量显著降低,就会出现帕金森症状。也有专家分析,年龄老化、环境因素、家族遗传性等原因也是该病发病原因。此外,外伤、情绪低落、过度劳累、寒冷也可诱发该病发生。
帕金森病症状复杂,所以很易被误诊。因为有行动不便、肢体轻颤、身体僵直等症状,经常与颈椎病、脑动脉硬化、脑卒中等疾病混淆;出现痴呆及精神症状,又会与阿尔兹海默病混淆。同时,主要早期症状,如走路不稳、动作缓慢都可能被误认为是人老了后的正常现象,很多患者根本不到医院就诊。调查显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帕金森病的就诊率不到40%,而吉林省更低。
帕金森病不能拖规范诊治是关键
邱吉庆:帕金森病本身并不是致命疾病,一般不会影响寿命。但由于存在运动和协调障碍,患者会比一般人更易出现跌倒等意外及肺炎、骨折、泌尿系统感染、窒息等严重并发症,这些都可能成为导致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所以一旦有临床症状应及时就诊,及早治疗。需要强调的是,目前该病还无法根治,现在所采取的治疗方法,都是着眼于缓解患者症状,不论何种方法,都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符合患者病情的综合性、个体化、规范化治疗方案。
目前,帕金森病常规的治疗手段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心理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是基础,手术治疗是有效手段,康复治疗和神经心理治疗是辅助治疗。
1.药物治疗:帕金森病早期,药物治疗效果一般较好,这个时期被称为“蜜月期”,时间大概4-5年。常用药物有美多芭、息宁、森福罗、泰舒达、司来吉兰、雷沙吉兰、柯丹和金刚烷胺等。随病情、症状的改变,这些药物需单独或联合使用,并改变配比。因此要求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
当过了药物治疗的“蜜月期”后,即便增加药物剂量,治疗效果也不明显,副作用和并发症也逐渐显现。此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包括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由于毁损术存在手术风险高、只能在脑部一侧做、不可逆等问题,现临床上已很少开展。如今脑深部电刺激术成为外科领域治疗该病首选方式。
3.康复治疗及心理治疗:帕金森病还应重视康复、心理治疗及护理。由于患者在生活中存在诸多不便,亲属或照料者应给予更多的照顾和关怀,如选择易穿脱衣服,尽量穿不用系带的鞋子;鼓励患者多做主动运动,如穿衣、洗脸、刷牙、吃饭等;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鼓励患者克服情绪激动、紧张,保持比较愉快的心情。
详解“脑起搏器”和“电子药物”
邱吉庆:现在被越来越多患者选择的脑深部电刺激疗术,俗称“脑起搏器”,它是一套精密的微电子器械,在患者脑内特定的神经核团植入电极,通过脉冲发生器连续释放高频电刺激,抑制因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而过度兴奋的神经元的电冲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经过多年发展,目前该项治疗技术已十分成熟,本人自2007年开展吉林省首例脑深部电刺激疗术后,至今已有百余名患者接受该项手术治疗,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
需要强调的是,被确诊的患者中大概只有20%适合手术,术后可改善70-90%症状,能大幅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重写生命轨迹。患者术后可与正常人一样生活,但外出要佩戴仪器识别卡,需要通过相关安检时,出示识别卡后可不进行机器检查。如需做核磁共振检查,需与手术或程控医生联系,暂时关闭仪器,再行检查。
帕金森患者手术植入“脑起搏器”后,需定期到医院做程控微调,就像吃口服药一样,在病情不同的时期需要调整服药剂量,这个术后程控治疗过程被医生形象地称为“电子药物”治疗。“脑起搏器”疗法真正起效始于术后程控,通过体外调控基本上可以控制帕金森病的震颤、僵直、运动缓慢或行动不能的症状,还可减少口服药物剂量,能明显提高患者独立生活能力。但调控到适合患者的最佳状态需要一定时间,因此患者术后要定期到医院经医生调控,一般半年左右会达到稳定状态。
随着网络、手机APP的进一步发展,最新的治疗方式——术后远程程控的出现,免去了患者频繁到医院调整“电子药物”剂量的奔波之苦,患者端坐家中,医生借助网络、手机APP和电脑,就可对患者实现异地程控,省时省力的同时,也大大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帕金森病自查问卷
1.你从椅子上直立有困难吗?
2.你写的字和以前相比是不是小了?
3.有没有人说你的声音和以前相比变小了?
4.你走路容易跌倒吗?
5.你的脚是不是有时候突然像粘在地上一样抬不起来?
6.你的面部表情是不是没有以前那么丰富?
7.你的胳膊或者腿颤抖吗?
8.你自己走路困难吗?
9.你走路时是不是拖着地走小步?
“是”计1分,“否”和“不知道”记0分。问题2答案为“是”,且总分3分以上;或问题2答案为“否”,总分2分以上的,建议去医院就诊。
养治结合预防为主
帕金森患者想要达到既定的治疗效果,延缓该病进程,需要遵循养治结合原则,日常生活中,注意相关保养常识;健康人群也要详细了解保健知识,预防该病发生。
1.锻炼:无论是帕金森患者的康复还是健康人群对该病的预防,都应多加锻炼。锻炼时寻找变化较多、比较复杂的运动形式,如让患者多走走弯曲的石子路,这对于延缓运动功能减退很有好处。
2.饮食:帕金森疾病本身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患病后往往会伴有植物神经功能损害,容易出现便秘,所以要在清淡饮食基础上,多吃粗纤维食物等有通便功效的蔬果。此外,多巴类药物要空腹服用,像鸡蛋、肉等高蛋白食物最好晚上吃,以免影响药物疗效;
3.避免接触有毒化学药品:如杀虫剂、除草剂、农药等,长期接触这些化学品易患帕金森病;
4.避免重金属锰以及放射线污染:从事相关工作人群应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5.避免或减少应用诱发震颤麻痹的药物:认真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