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春风化愁绪 细语慰民心——长春市二道区政法委及法学会开展社会心理服务纪实
在完善社会治理上补短板、在法律法规宣传上找定位、在心理服务上找切入点……疫情期间,二道区政法委及法学会强化政治站位,突出使命担当,专心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献力。
完善治理体系 补齐心理服务短板
二道区从社会群众心理健康需要入手,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心理状态,探索向社会提供心理服务的新途径,完善治理体制机制存在的短板和问题。
成立了二道区委、区政府社会心理服务领导机构,由政法委书记(法学会会长)为组长、分管文教卫的副区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承担心理服务的资源调配、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问题研究与破解等。
成立社会心理服务协会。承担人员培训、个案疏导、心理学研究、政府委托等事宜。全区有心理专家1人、法律专家1人,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有证)人员45人,社工师450人,专业人民调解员24人,都是心理服务协会的重要力量,目前协会正在审批中。
成立心理志愿者团队。由于疫情来得突然,心理服务团队尚未成立,结合省法学会[2020]1号、2号文件要求,经法学会常务委员会(微信办公会)研究决定,暂时成立二道区心理服务志愿者协会,此协会性质和职能与心理服务协会相同,程序上不受管理部门约束,承担疫情中社会心理疏导工作。
科学设计载体 在疫情中找切入点
疫情面前,心理疏导是重要环节。二道区政法委及法学会充分分析研判形势,快速响应,不等不靠、主动应战,以心理服务为突破口,为区委、区政府解除后顾之忧。
创办微刊。联合区司法局、区教育局、区卫健局、区心理志愿者协会的专家、心理服务志愿者共同开办《二道区心理服务在线》微刊,设计不同版块、采用不同形式,在立志、直对疫情、树立信心、克服困难等方面,为社会各群体、个体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目前,已完成12期,点击率已超6万次,受到读者广泛欢迎。
将各行业的人员心理状况,通过街镇分管综治工作的人员或党工委副书记反馈回法学会,由法学会组织专家和心理咨询师进行分析,找出共性问题,并分别由各专家、心理咨询师围绕不同群众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区委政法委及法学会等部门创办的微刊,依托综治工作平台,发往7个街镇、49个社区(村),通过政府网站和政法公众号发往部门和社会团体。目前,社区已通过微信群、公众号、QQ群与居民普遍建立联系。
同时,针对不同行业心理特点进行普遍疏导。团队把疫情中急需心理疏导的人群分为六类,以问题为向导,每一期内容由当前突出的问题决定,发现什么问题就攻克什么问题。
针对不同心理 精准提供个性服务
疫情发生后,民政部门反映,同心敬老院的部分老人在疫情中表现出精神抑郁、过分恐慌、厌世心理,团队委派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崔京淑老师前往该养老院,对老人进行了集体心理辅导,效果良好。随后,由崔京淑老师对全区26个养老机构55名管理人员进行精神抚慰、厌世干预等方面的培训,通过一断时间的观察,全区各养老院老人精神状态恢复良好。
“没想到心理疏导这么专业,这么管用。”东盛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刘冰洁在疫情期间负责物资采购、点位巡查、群防群控和宣传等工作,因一时买不到口罩思想压力过大,加上长期缺乏休息,晕倒在工作岗位、住进了医院。法学会在听到此消息后,指派专家进行了心理辅导,通过几次视频、电话疏导,刘冰洁身心健康得到有效康复。
在工作中,有社区工作人员反映,一居民因对门家庭正在居家隔离观察,总是担心自已被病毒传染,一天给社区打十几个电话。问题反馈到团队,经过分析,这是一起典型的因长期封闭室内而产生的焦躁心态,他们立即指派一名心理咨询师以电话的方式与之心理沟通,半个小时后,该居民表示:“我想通了,这个时候我不应该只想着自已,按照心理咨询师的建议,在家里看看书、看看大片有多好,以后我不会给社区添麻烦了。”
通过微刊、面对面、线对线的心理干预形式,架起了心灵沟通的桥梁,极大地缓解了各群体的心理压力,帮助心理失衡人员从困境中走了出来,也使民众在疫情中调整保持良好心态。目前,二道区委、区政府已将疫情中和疫情后的社会心理干预环节,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交付政法委和法学会。(吉林日报记者 孟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