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吉林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 有的晕倒在岗位上 有的至今没敢告诉家人 离病毒最近 他们义无反顾
援助武汉的吉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张海涛(左)与同事在同济医院 受访者供图
王红丹工作在武汉抗疫一线 受访者供图
题记
面对同一景物,摄影层面,往往“逆光”角度最能体现其肌理、纹路、本质。
疫魔之光透过逆行者衣衫的那一刻,信念肌理、责任纹路、博爱本质被透射得毫微毕显。迎着风,迎着雪,迎着春光,他和她,选择了冲锋,以勇士之心向时代投影。
他们向冬问春,向天言云,逐日填海——为拯救生命而战。英雄不问出处,英雄本乃凡人。大敌当前,真正的勇士没有时间和心思喊口号,干就是了——这是新华社聚焦东北三省医疗救援队时报道标题上的四个字,勾勒出了这个群体的爷们儿气质,是为最传神的集体画像。
东风不用媲美,春光不用嫉妒。在汉江之畔,在祖国的每一寸抗疫热土,逆行者,是国人眼中最美人间大勇!
A
数千次问诊
不间断测温
一名预检分诊
护士的坚守
“您好,请您配合我们测量一下体温!”
“近期您一直待在长春吗?有没有外地居住史?有没有旅游史?”
“您接触过来自武汉及周边地区的人员吗?接触过确诊或疑似患者吗?”
“您最近哪里不舒服?有没有发热、咳嗽、咽痛、腹泻等症状……”
这些话,吉大一院预检分诊护士每天需要询问2000多次,他们不断举起体温枪,不断地问诊,记录每一位进入医院的市民情况,为了不漏一人,他们一站就是一整天,尽管脚站肿了,胳膊麻木了,声音沙哑了,也丝毫没有怨言。
走下岗位脸上像长出了胡子
32岁的刘莹现在是吉大一院预检分诊护士中的一员,她已经在护理岗位工作8年多了,之前一直担任脊柱外科的教学组长。疫情来临后,她没有休息,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得知医院增设预检分诊岗位,她毅然报名。
1月22日,长春市出现第一例疑似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吉大一院迅速将预检分诊集中前移,副院长李虹彦带领护理团队迅速反应、沉稳应对,护理部迅速接管预检分诊工作,全院8个预检分诊工作第一时间全部由护士接替,仅用2个小时将235名值岗护士集结完毕,24小时不间断分诊检诊。“根据工作量会动态调整班次,我正月初七的班暂时备岗,3月份我再次报名加入预检分诊队伍。”
刘莹第一天的分诊经历是兴奋和紧张的。“我第一天上班是在门诊岗,工作时间是早晨6点到晚上5点,可是我早上天没亮就奔向了医院,想着终于可以为疫情防控做点什么了。”刘莹说,在非典时期她没有机会上一线,而这次疫情,她主动写下请战书想去武汉一线,却没能如愿。尽管有遗憾,但她觉得,预检分诊作为防控疫情第一道关卡,同样重要。
“我们是通过在线视频结合文字材料培训的,护理部也会及时在微信群内发布最新的要求和通知,在上岗前我因为有充足的准备并不害怕,可也有一点紧张,担心分诊工作会不会顺利、患者会不会配合我们,绝不漏诊是我们必须完成的战斗目标。”刘莹说,他们上班需要穿工作服,隔离衣,戴防护口罩、帽子、手套和护目镜,数千次的问诊下来,嗓子又干又疼,不过这更让她理解了抗疫最前线战友们的辛苦。
“一天下来,无数次的测量体温加问诊,偶尔低头看计数器。我都被迅速增加的数字惊讶到了,下班后发现因长时间佩戴口罩,脸上有了勒痕,好像长了胡须,也留下了光荣的印记。”刘莹说。
帮助急救病人的经历很难忘
为避免站岗中途上厕所,节约防护用品消耗,保证工作质量,刘莹站岗期间不敢喝水。疫情不断变化,到院就诊的患者不断增加,“1月份我们医院的分诊量在3000到8000多人,3月份已经达到了每天分诊2万多人,尤其门诊人流量相对较多,我要对每一名进入医院的人进行测温,看似机械重复的动作,手臂一旦抬起来就难有放下来歇一歇的时候。忙活一会儿,护目镜里就会蒙上一层雾。”刘莹说,他们只有20多分钟吃饭时间,但她一直没感觉辛苦。
“穿好防护用具,我有一种自豪感。”3月3日,刘莹在门诊进行预检分诊,下午3时30分,她突然听见附近有喊叫声,“我跑了过去,其他同事迅速接替了我的分检通道,我和另一位同事发现在候诊椅旁的地上,一名男患者意识丧失,口吐白沫,情况十分危急,他旁边的女家属一直在哭喊。”刘莹说,她和同事让人通知急诊,然后赶紧对男患者进行抢救。“我第一时间做了心肺复苏,我的同事紧急清理患者口腔异物,当急诊工作人员到达,我们将患者抬上平板车,随后立即返回工作岗位。”
后方保障充足 工作没有后顾之忧
“我们职工出入院的通道与患者是隔离的,每天也会有保安协助维持现场秩序,间隔至少一米远,患者基本上都很配合我们分诊工作,但有些患者比较着急,我们都会耐心地解释,并且熟练地进行问诊。尽管辛苦,但是生活方面都很有保障,一日三餐有专人及时配送,夜班同事还有夜宵。”刘莹说,护理部还为他们安排了定点洗澡的地方,同时进行线上线下心理疏导……
截至3月7日,吉大一院预检分诊岗累计筛查了约51万人流量,筛查出发热病人3098人次。全院累计增派护士1020人次,24小时不间断分诊检诊,无一例漏筛和医务人员感染,做到了入院人员筛查100%,为疫情防控筑起了第一道严密防线。
“虽然长春的疫情在好转,但我们的分诊工作却在不断加强,现在问诊还会询问有没有境外旅行史,但是我认为大家不用过度恐慌,也不要放松警惕。”刘莹说,疫情过后她想回趟山东老家,看看年迈的父母。
长春晚报记者 孔令辉
B
不说再见 唯有笑着祝福
三月份,长春陆陆续续下起了雪,武汉却是持续的阴雨天气,王红丹听说长春的冰凌花悄悄绽放,武汉大学的樱花也逐渐盛开了……
2月21日,长春市妇产医院乳腺外科护士长王红丹作为支援武汉医疗队的一员,离开了家里病重的亲人奔赴武汉,成为了一名逆行者。提前三个小时准备上岗,用40分钟穿脱防护服,每天洗手不下20次,每次不下15秒,下班后淋浴不下30分钟……这就是她每天的生活。
父亲是最大的牵挂
自从来到武汉,王红丹每天很忙碌,充满使命感,有小失落,也有一些小欢喜。
“疫情发生后,我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2月19日下班后,院领导紧急将我召回,在回院的路上我的心跳加快,有了出征的预感。”王红丹称,院领导告知她,要带10人队伍去武汉时,她激动又忐忑。“看见别人去武汉,我是羡慕的,而真的得知自己能去武汉,我心情很复杂,但来不及多想,赶紧交接工作,准备行囊。”王红丹回家收拾了一些简单衣物,将情况告知爱人,21日早晨偷偷来到父亲的房间,看了一眼61岁的父亲,连招呼都没打就走了。
怕父母着急上火,王红丹至今还瞒着父母,没告诉他们自己的行程。
三年前,红丹爸爸进行了一次胃癌手术,当时是胃癌晚期,虽然手术很成功,但是创面很大。一年的术后化疗,胆囊又出了问题,连续四五次急诊到医院治疗。
“2019年,我父亲肝功受损严重,做了五个小时的手术,至今还在恢复阶段。”王红丹说,父亲平时最听她的话了,她怕父亲着急上火,也担心自己不在家,父亲有什么意外,“我父母现在住我家,由我爱人照顾,现在我也不能和爱人视频,怕父母察觉出什么,只能每天通过微信报个平安。”谈起父亲,王红丹一度哽咽。
戴五层医用手套
2月21日,王红丹背上重重的行囊,带着医疗物资赶赴武汉。“我记得箱子特别重,平时一个人根本拿不动,但不知道为什么,到了武汉,我们一行10人就变身成女汉子,在长春抬不起来的箱子,到武汉都拿起来了。”到达武汉后,经过短暂的休整和培训,她们快速投入到工作中,并接管了同济大学中法新城院区重症患者的护理。
“虽然临行前我做好了各方面准备,但是在进入病区前,心中难免还是有些忐忑,提前三个小时起床,用将近一个小时穿上防护服,需要佩戴双层医用防护帽、双层医用口罩、五层医用手套,近视镜外面还要加上护目镜。”王红丹说,因为戴着五层手套,平时简单的输液、采血都变得很复杂。
“我正赶上了生理期,因为穿脱防护服过于浪费时间,也为了节约医疗物资,我会穿纸尿裤,刚好那段生理期有些疼痛,真的是很难受。”王红丹说,平时一些简单的操作,现在让她挥汗如雨。武汉多阴雨天气,往往汗水打湿了内层的贴身衣物,冷风一吹,透心的凉。
“多种防护物品的系带交错在头部,长时间压迫,以及口罩导致的缺氧,会让人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我们有时不得不短暂休息一下,调整好呼吸,待症状缓解再投入到下一轮的战斗中。”王红丹说,更令人难受的是,75%的酒精消毒,当酒精喷洒全身,呛得人无法呼吸。
辛苦之中也有温暖
远离故乡和疫情做斗争,有很多不适,也有很多孤独的时刻,现在王红丹已经慢慢适应。“第一次穿上防护服,走过长长的走廊,闻着浓浓的消毒水味,我内心很忐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患者,也有担忧,但是每天看着自己负责的患者好转,欣喜胜过了所有的不适。”王红丹说,武汉的患者都很乐观,也很理解她们。
“因为需要和患者近距离接触,有的患者会咳嗽、呕吐,我们可能还需要帮助患者排便、洗头洗脚,但患者经常会说,‘姑娘,你离我远点,小心一点’,听到这样的话,我真的很感动。”王红丹说,她每天最开心的是有人出院,她们去的这些天,已经有多名患者出院,“3月6日,一名患者出院时,一直放着《你是谁》那首歌,上车时还掉了眼泪,我们也很感动,很想哭,可是哭了口罩就会打湿,我们只能忍着,对于我们来说,是不能和患者说再见的,只能笑着祝福他们,跟他们说,咱江湖再见。”
王红丹从来没觉得自己是英雄,她认为,上一线就和军人上战场一样,他们只是普通人,“疫情终将过去,我们都会回到自己的城市,只希望那时大家也能对我们多一些理解,对这个行业多一些理解。”
长春晚报记者 孔令辉
C
“冷血”医生的感动: 厨师特意为我们学做东北菜
3月1日,武汉天气多云,气温14℃,走出同济医院的张海涛直接回到酒店房间,洗了个澡,换下被汗水浸透的衣裤后才感受到舒适。“我来了一个多月了。”张海涛说。他是吉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是吉林省第一批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之一,到达武汉经过培训后,就立刻投身一线,负责同济医院的一个重症疗区。
一个多月来,张海涛接触的患者中,治愈出院的超过半数。疗区里的病人逐渐好转,出院人数不断增多。说起一个月来的点点滴滴,张海涛总觉得,他只是做了一名普通医生应该做的事情。
医生的心态很重要 休息时会互相打气
张海涛和同去的医生共分成7个组,实行倒班制度,每班工作6小时。面对重症病患是什么心情?张海涛说,他其实没有太多的情绪,“对一个医生来讲,不应该有过重的情感,它会影响你的职业敏感。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来个病人着急手忙脚乱,实际上真是这样的医生,那只能说明他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参加工作24年来,张海涛从急诊内科到重症医学科,从年轻医生到副主任,他接触了太多病情复杂、危重的病人,在救治过程中,他全身心投入到治疗当中,但不会有太多情感上的“纠葛”。
这位看似“冷血”的医生,在工作时会主动与疗区里的病人沟通,不仅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更是鼓励病人,让他们建立起信心。“病人愿意跟你多说话,希望有医生的鼓励和安慰。我们就告诉他病情,告诉他在好转,让他们有信心,普及一些医学知识,这都是我们经常做的。”
张海涛说,工作其实并没有让他感觉特别劳累,反而心理压力才是一线医护人员关注的问题。“工作中可能心理上会有一些变化,我们经常开视频会议,相互鼓励一下,放松一下,这样能缓解压力。”张海涛回忆,这一个月来,同去武汉的同事已有两名护士在岗位上晕倒。张海涛说,其实是因为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的。
为了缓解战“疫”带给大家的心理压力,每到休息时,医护人员们就会开启视频,聊聊天,但都默契地避开工作,只是唠唠家常,让自己放松下来,“恢复到最好的状态,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
对大家的感激受之有愧 却很感谢遇到的这些人
作为“外援”,张海涛来到武汉最大的感受就是,武汉人民对医护人员超乎寻常地热情。“我觉得不好意思,觉得受之有愧。”病房里,总能看到向他鞠躬的病人。疗区外,总能听到别人对他的感谢,“这就是我的工作,跟以前没什么不同。”张海涛说。
“有时候语言不通,加上我们的防护服把耳朵都包住了,听不清就要多说几遍,患者从来都很配合。有时护士的护目镜上都是水雾,戴着多层手套扎针扎不准就要重来,患者都特别理解,这让我们很感激。”回到酒店后,当餐食摆在桌子上,张海涛又感受到来自厨师的关怀,“食堂的厨师特别为我们学了东北菜,今天就是炖粉条。每天都是换着样给我们做,每顿都有肉,都是好几样菜。”这些点点滴滴,张海涛都记在心里。
“封城对武汉人的影响非常大,但他们还是特别照顾我们,我觉得他们都是英雄,我也想谢谢他们!”他说。
家人的理解 让他放心做自己的工作
大年初二出发,前往武汉,张海涛的家人都很支持他。“我在吉林省人民医院也是重症科,在ICU,所以家里人也做好了这个准备。”张海涛的爱人是一名高中教师,孩子即将高考,说到孩子的学业,张海涛并不担心,“孩子有他妈妈管,我们这算各司其职吧?哈哈哈,我不担心。”
张海涛的爱人每天都给他发微信。“全国都降温了,你那边儿是不也降温了?”“过两天长春有大雪。”……
张海涛说,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他完全投入到工作当中。
长春晚报记者 石竹
D
“你离我远点” 患者一句话让她心里很感动
从2月5日接过战“疫”接力棒,到完成前线的第一轮工作,整整40天。医生徐茜终于可以安静下来,想想这段难忘的战“疫”经历,个中滋味百转千回。
近视镜+护目镜=视线模糊
徐茜今年37岁,作为长春市传染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治医生,她对传染病极其敏感,医院也为她和其他医护人员做了关于新冠肺炎的相应培训。虽然平时她接触的都是传染病患者,但她隐隐感觉,新冠肺炎“来势汹汹”。
“我知道这个病的时候,咱们省还没有新冠肺炎患者,我对新冠肺炎也没有过多了解,但是我当时就想,如果咱们这里真有患者,我一定要到一线去。我是传染病医院的医生,这个时候就应该我上,所以当时报名我一点儿都没犹豫。”
徐茜后来成了医院第二梯队的队员,“报名之后我没有马上投入到一线,闲下来的时候心里也会有一些担忧。说实话,也很害怕自己会被传染,但是后来真到一线时,忙得都顾不上想这些了。”
2月5日,徐茜接过了第一梯队队员的“接力棒”,开始奋战在抗疫一线。在医院工作了10年的她,上前线第一天就遇到了一个大问题。徐茜近视,但是进入疗区不仅要穿防护服,还要戴上护目镜,“护目镜的密封效果特别好,我一呼吸,不仅护目镜上一层雾,我的近视镜也上雾,视线特别模糊,每次进入疗区只能用余光往外看。”
患者+同事=满满的感动
虽然在疗区的工作有一定困难,但徐茜和同事、患者之间,也发生了不少暖心事儿。
“有一天我和一名患者唠嗑时,患者让我离他远点,说怕我离得太近,传染给我。”徐茜心里很感动,“那种感觉真的无以言表,就希望自己能早点把他们治好,让他们尽早出院。”
按照日常工作流程,每次进入疗区后,徐茜需要通过疗区内的一部手机将患者当日的情况发到疗区外。“正常情况下,问诊、下医嘱、写病历都需要我自己一个人完成,但是因为是感染区,我需要查看完所有患者的情况才可以出疗区下医嘱、写病历,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耽误下医嘱的时间,也会影响给患者用药的时间。”徐茜第一天进入疗区时,心里就有这样的担忧,可当她从疗区出来,脱掉厚重的防护服后才发现,同事已经根据她从疗区内传出的患者情况下好了医嘱,填好了病历。“我们谁都没有先打招呼,我同事也没有问我需不需要帮助,但我们达成一种默契,能和这些战友奋斗在一线,我也觉得很荣幸。”
工作+忙碌=忘了儿子生日
在患者和同事眼中,徐茜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医生,但是对6岁的儿子,徐茜心里则有不少愧疚。当得知要到抗疫一线时,徐茜说:“那时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儿子。”
2月13日是儿子的6岁生日,虽然去一线之前她就提前给儿子过了生日,但作为母亲,她还是希望生日那天能跟儿子说说话。可是当天,她的工作太忙了,忘了这么重要的日子。直到晚上在丈夫的提醒下,她才想起当天是儿子的生日。“真的全是愧疚。”徐茜说,她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疫情尽早结束,可以好好陪陪家人。
长春晚报记者 王娜
长春晚报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