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乐观面对一切 生活依旧阳光——聚焦新冠肺炎疫情下留在吉林的外国人
塔尼亚对战胜疫情充满信心。
俄罗斯留学生玛丽娅。
面对疫情,积极乐观的瓦列里。
日本留学生久美子。
工作防护两不误。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引导下,企业逐渐开启复工模式。
来自非洲苏丹共和国的李想。
酷爱中国文化的唐远。
吉林日报3月3日讯(记者 李亚东 张春英):第一时间发布疫情信息,上至中央下到基层,言出法随、令行禁止,有效控制了疫情……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国以大国的担当,有力的措施,良好的效果,得到世卫组织及许多国家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我省地处东北亚腹地,与俄、韩、日等多国有密切往来。当前,有一些外国人因为工作或学习等原因留在了中国,留在了吉林。面对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他们也感同身受,家人和朋友都很担心他们在吉林的状况,安全是否得到保障。近日,记者采访了几位留在吉林的俄罗斯、韩国、日本、苏丹、喀麦隆等国友人,了解他们目前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状态,明显感受到,他们很安心,也很放心,我省的防控措施足以化解他们的担忧。
“要将这一份特殊的珍贵记忆永存心底”
“相信中国一定能打赢这场战斗,也希望每个人都注意安全。中国加油!武汉加油!”记者的微信好友验证很快被通过,塔尼亚愉快地接受了采访,并向记者表达了对疫情的看法。
塔尼亚今年22岁,来自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巴尔瑙尔市。去年9月,她从阿尔泰国立大学东方学专业毕业后,来到吉林大学国际语言学院进修汉语。她所学专业涉及中国文化、经济、地理、历史等,对中国文化十分感兴趣,这也是她来中国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老师曾对我和同学们讲,大学生活丰富多彩,要树立良好的心态,对自己的学习和未来充满信心。”转眼间,来吉林大学已经整整一个学期了,尽管这段日子是灰色的,但“这是我学习生活中的特殊经历,要将这一份特殊的珍贵记忆永存心底。”塔尼亚用并不熟练的汉语尽可能诗性地表达着自己的感受。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很多留学生选择回国。可是,塔尼亚和他身边的一些朋友并不害怕,“因为我们知道,中国政府一定会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和其他留学生一样,最惦记他们安危的还是远在俄罗斯的父母。塔尼亚的家人叫她马上回国。可倔强的她坚决不回:“我不怕!只要呆在宿舍里,就会很安全,何况,中国政府采取了那么多有效措施,这一切很快就会过去的。”塔尼亚所在的友谊会馆员工会帮助解决购物等问题,她和同学们每天都会戴着口罩、定时检测体温,并做个人及物品的消毒。
“现在情况越来越好,我的父母也比较放心。他们经常给我说俄罗斯国内的消息,我也向他们介绍长春的情况。”塔尼亚说,为了不让日子过得单调,她会看书、聊天、听音乐、锻炼身体,还学会了唱中国歌,做中国菜。
时光不语,静待花开。塔尼亚说,她所在的朋友圈里有许多国家的留学生,大家相信,严冬已过,春天必会如约而至。
“什么都阻挡不了我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
玛丽娅,今年18岁,是一位金发碧眼的美少女,来自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市,现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学习汉语。
玛丽娅来中国仅仅6个月时间,突如其来的疫情,并没有让这个小姑娘感到惧怕。这个寒假,她选择了在吉林度过。
“我一直梦想来中国学习汉语。中俄文化大不相同,我一直很想尝试新的东西。目前,中国为留学生在多个领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机会,我想在这里学习。”自疫情发生以来,玛丽娅会经常和家人视频聊天,父母十分想她并担心她在中国的状况,多次提议让她返回俄罗斯。“我坚持留在中国,什么都阻挡不了我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相信中国政府不久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玛丽娅说,学汉语很难,但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有目标,就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去做。俄罗斯有句谚语“耐心和努力会克服一切”,她逐渐开始学习中国人的心态,理解汉语语法和象形文字,尽力捕捉更多的信息。现在,她已能用中文简单会话了。“我要说,中国人民很友好。在中国的这段时间,我遇到了很多好人,他们给了我微笑与帮助。”
目前,玛丽娅所在的学校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为学生提供了十分周全的安全保障。“我们可以在自助餐厅买早餐、午餐和晚餐。食物很好,还会定期分到口罩和检测体温,老师们经常关心我们的感受。”她告诉记者,虽然由于疫情被禁止离开学校,还不能逛商场、聚会,但十分理解这样的做法,因为这是必须的。
平时在宿舍里,玛丽娅会读书、复习学过的中文,闲来无事也会看看电视或与朋友视频聊天。“现在我身边有许多大学生在上网课,这样很好,学习可以让人更充实。”面对现状,玛丽娅心态阳光,满是自信与乐观。
“我要把中国更真实的防疫情况介绍给亲人和朋友”
“我放假没有回家,我爱上了这座城市,想在长春体验一下真正的中国春节。可惜,因为疫情我的体验有些遗憾,但也因此有了特别的意义!”微信的另一端,瓦列里向记者讲述了他在吉林度过的这个不一样的假期。
瓦列里来自俄罗斯梁赞市,之前在梁赞国立大学学习汉语,去年9月来到长春大学留学。他告诉记者,在长春生活的这段时间,发现虽然俄中两国看起来完全不同,但实际上有许多共通的地方,在长春生活,很舒适。
本来,放寒假后尤其是疫情暴发后,他是可以回家的,而且俄罗斯政府也为他们提供了回国的机会。可瓦列里认为,中国政府采取了充分的措施来控制疫情,问题很快就会有效解决。“我在这儿,因为我相信中国政府,相信我的大学和中国人民!”瓦列里用流利的汉语对记者说。
疫情防控期间,面对生活节奏的改变,瓦列里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寝室,生活虽有些无聊,但也是一个自我提高的好机会。每天可以在室内锻炼身体、读书、复习汉语课本。“我很喜欢朱自清的散文和史蒂芬•霍金的书,我认为得抓紧这个机会来学习。”瓦列里说,读完书他会和女朋友在网上联系。女友是越南人,也是长大的留学生,回国了。“希望疫情快点结束,这样我们就可以见面了!”
这段时间,长春大学对留学生的生活给予了很好的照顾。瓦列里告诉记者,学校会经常为宿舍楼消毒,尤其是电梯。他所在的国际教育学院还定期为他们提供口罩、消毒液、酒精等防疫物资,老师们也会经常关心和询问他们的日常生活,帮助解决一些困难。
瓦列里的家人十分惦记,妈妈会经常和他联系。“聊天时,我要把中国更真实的防疫情况介绍给家人,并通过他们告诉更多的亲戚和朋友。”瓦列里说,他会劝家人不要相信谣传,相信疫情很快就会过去。
“我身边的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我们互相鼓励,现在就像一个大家庭。”瓦列里对记者说。
“疫情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众志成城”
久美子,东北师大国际汉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日本留学生,有一个未满两岁的女儿。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她选择留在中国,与中国家人共同战“疫”。
久美子说,刚开始每天面对大量有关新冠肺炎的信息,难免会焦虑,担心自己,更担心女儿会被传染。但通过丈夫的开导、朋友们的关心和官方媒体的权威解读,使她的心态渐渐平和。她说:“中国通过各种措施控制疫情,使我增加了信心,而且我们社区也采取了特别严格的管控办法,让人觉得很安全。”
当记者问到她的日常生活是否因为疫情而受到影响时,她说:“生活物资并没有紧缺,大型超市里货品齐全,没有抢购现象,超市检测体温等防控措施也很到位。”
久美子说,这段时间学校老师担心留学生们生活上不便,经常微信询问大家的日常情况,并要求每天向负责老师报告个人身体情况,非常负责任。前两天她接到学校近期将开展线上授课的通知,觉得非常好,既保证了学生的健康又不耽误学业,两全其美,特别佩服中国人的智慧。
“我很喜欢中国,也对中国的语言、文化着迷。”久美子说,要凭微薄之力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喜欢中国。“这不寻常的一个多月,让我感受到身边人的关怀,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众志成城,我对战胜疫情充满信心。”
“一切同中国政府保持步调一致”
“疫情防控,减少人员流动十分重要。因此,我们积极协助中国政府劝导韩国人,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人员接触。”延边韩国人商会顾问李明在对记者说。
春节前后,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很多韩国人都回国过年了。李明在说,延边原有1500多名韩国人,现在只剩200人左右。
“虽然有很多人回到韩国,但对中国疫情还非常牵挂。”李明在告诉记者,不少韩国人在中国已生活和工作多年,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情感。虽身在异国,但在疫情面前,应不分国籍,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克时艰。
“我每天都关注中国政府的疫情通报,并及时传达给在延边地区的韩国人。”李明在说,他每天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及时把中国官方的最新疫情通告给留在中国的韩国人,同时督促他们,要与中国政府的疫情防控部署保持一致。
“目前,所有延边的韩资企业都按照中国政府的要求,积极配合,做好疫情防控。”李明在向记者强调说。
“我觉得,目前中国政府应对疫情的防控措施很到位。”李明在表示,疫情发生后,中国人民在政府的引导下,共同抗击疫情,措施得力,成果明显。
“很快就会打赢这场阻击战,恢复生产”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政府有序有力地防控疫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佩服!”在延边饮料行业打拼多年的韩国人安明植就当前的疫情谈起了他的感受。
安明植说,他在中国生活了13年,延边已是自己的第二故乡。虽然对周围的一切已不再陌生,但这次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却让他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和中国人民。
“疫情无情人有情。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看到防控措施很严密,整个中国的情况在逐渐好转。同时,在各界的关心下,我们公司也克服困难,逐渐启动生产了。”安明植介绍,公司现有200名员工,目前回到生产岗位的有150多人。自2月10日公司生产重新启动以来,在不能全员投入的情况下,产量仅为平时的一半。后来公司采取积极措施,生产线全部启动,生产环境得到改善,产量逐渐提升。
“以春节为契机,对从韩国和中国其他地方返岗的职员,我们按照政府要求,必须经过两周的隔离,在确保健康的情况下,才可以返回工作岗位。”安明植还告诉记者,疫情发生以来,延边州政府和安图县政府及时告知了有关中国境内疫情防控的信息,提供了包括安全管理在内,生产所需的各种便利,积极帮助解决防控和生产难题。
目前,安明植的公司员工结构是中韩两国职员各占一半。公司每天都要向员工们强调疫情防控的有关规定,鼓励大家增强信心,团结一致完成疫情防控和生产运转两大任务。安明植自信地向记者表示:“中国一定很快就会打赢这场阻击战,恢复正常生产。”
“我为中国加油,相信中国政府和人民!”
“我正在健身,过一会儿我联系您。”电话那头的李想,汉语很流利,人也非常谦逊。
“你好老师,我回来了!”放下电话不到10分钟,李想就发来了微信,“我们可以聊天了。”
李想的外文名字叫Aisadig,因有“理想”之意便有了现在的中文名字。他来自非洲苏丹共和国,曾在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学习汉语,到现在已经5年了。2016年,从喀土穆大学语言学本科毕业后,李想来到中国,在天津师范大学进修了一年汉语,2018年来到长春大学,目前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硕士。
“我今年26岁,都老了!”李想一边开完笑,一边热情地向记者介绍着自已。非洲人外向的性格和特有的幽默感,让我们的采访进行得很顺利。
李想的妈妈是乍得人,爸爸是苏丹人。因出生在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使他从小就对语言感兴趣。“我在家里就可以用乍得和苏丹两种民族语言聊天,上小学后,又学习了英语和阿拉伯语。”与生俱来的语言天赋使李想从高中开始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喜欢中国书法,爱看中国电影,特别是李连杰的功夫片。
“我学汉语之前就为中国人感到骄傲。对外国人来说,中国是最安全的国家,中国是最努力最和平的国家,对外国人也好,我特别尊重中国人。”在李想心里,他早已把中国当成第二故乡。“疫情期间我决定留在中国,我已经离不开中国了!”李想的话让人感动。他说,在中国两年,学会了很多,决不会因为发生疫情就离开中国。“我会为中国人打败疫情而加油,因为我相信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
疫情打乱了留学生们的正常生活。现在,李想大部分时间都在宿舍里看书、锻炼身体,他期望疫情早日过去,期待中国人民的胜利。“非常感谢学校的老师,他们的关心和帮助让人感动。”他告诉记者,是志愿者的努力,不知名阿姨、叔叔们的辛苦付出,才保障了他们每天的安宁生活。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父母才从最初的担心到逐渐放心。
“我一直跟父母说,不要盲目相信有些传闻,假的!我在中国的安全就是最好的证明。”李想告诉家人最多的就是:这次战“疫”快结束了,胜利马上就到了!
“相信柳暗花明的那天就要来临”
“对不起,我回话晚了!”
和唐远的对话是在发出邀请30多分钟后开始的。
“我的中文名字叫唐远,外文名字叫FahEmmanuel,来自喀麦隆首都雅温得。”没等记者发问,他就已经开了腔。唐远来中国两年多,目前在长春大学读企业管理。
“我2017年来中国。之前在喀麦隆就接触了中国文化,非常喜欢。”唐远在喀麦隆时曾在孔子学院学习汉语。到中国后,他在复旦大学学习了一年中文,后被长春大学录取读研究生。两年来,中国人的友好和勤奋精神让他深受感动和鼓舞。唐远表示,中国是一个非常安全舒适的地方,科技发达,生活轻松而方便。
提起喀麦隆,许多中国人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足球,因为该国有一支曾享誉非洲乃至全球的足球队。唐远是足球迷,现在是长春大学足球队队长。“我随时随地都会想办法踢足球,既能娱乐又交了很多朋友。”唐远说,在学校里,自己是个“活跃分子”。
可是,目前的疫情使得来自非洲大陆的这个“外向型”小伙受到了“拘束”。
“我喜欢散步和结识朋友。但自疫情暴发以来,只能安静地待在宿舍。”现在,好动的唐远每天会安静地阅读,并为毕业论文做一些准备,有时还会与其他留学生下棋、打游戏、交流中文,也会玩玩乐器。“我觉得,不外出就是对中国防疫最大的支持。当然,有机会我也想当一名志愿者。”唐远发自内心地说。
采访中,唐远感谢并赞赏中国政府为控制疫情所做的努力。“我知道,世界上没有多少国家能做到这样。”他说,学校一直在尽量保护和照顾所有没有回家的外国留学生,很感动,“我十分尊重政府的所有隔离措施。”
闲来无事时,唐远会和家人通电话,对于劝其回国的提议,他态度明确:“我相信情况很快就会好转,我要留在中国。”他告诉记者,想利用这段安静的时间多做点重要的事情,学习一些新技能,提高中文水平。
前几天,唐远和朋友们录了一个小视频,用自己对中国人的感动与关心,为中国加油,为武汉加油。“我们都热爱这个国家,相信柳暗花明的那天就要来临。”采访结束时唐远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人民!”
(吉林日报、吉林朝鲜文报、东西南北杂志、长白山杂志联合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