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新时代东北振兴”网络主题活动走进吉林特别报道 吉林石化“扭亏为盈”大变样,“涅槃重生”靠什么?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与省名重名的城市,吉林市注定生来与众不同。
中国吉林网9月24日讯(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栾喜良 王小野 李志明 曹逸群/文 张秋磊/图):这个驻守在祖国东北的化工重镇,是中国化工产业的诞生地。其中,成长于吉林市的松花江北岸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 (以下简称“吉化”)就是代表者。吉化,被称为新中国化工工业的“长子”,新中国第一桶染料、第一袋化肥、第一炉电石均来自这里。
可谁能想到,这样一家大型企业,却曾因背负着装置老化、人员结构不合理等历史包袱,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
辉煌的过去,是昂扬奋进的澎湃力量。近几年来,吉化面对困难迎难而上,企业生产经营业绩不断创出历史新高,“老”企业焕发“新”活力。
9月23日,“新时代东北振兴”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吉林市。当日下午,采访团一行来到吉化,感受这里的发展之变。
1954年开工建设,1957年建成投产,1998年上划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7年重组整合为吉林石化公司。截至目前,公司拥有原油加工能力10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85万吨/年、燃料乙醇生产能力70万吨/年,有炼化生产装置73套、配套及辅助装置61套,可生产汽油、柴油、航空煤油、聚乙烯、ABS、丙烯腈、乙丙橡胶、丁苯橡胶、甲基丙烯酸甲酯等115种主要石油化工产品;总资产230亿元,在册合同化员工2.16万人……
“第一次来这里,这里化工门类太齐全了,过去如此多的新中国第一在这里诞生,现在生产都是硬核化工品。”走进吉化厂区,了解过吉化辉煌历史和成果丰硕的当下,采访团记者彼此交流起来,焦点锁定老国企的新活力。
“过去这个企业亏损,靠什么实现了盈利?”参观中,有记者提出这样的问题。
事实上,这个问题,也是所有采访团成员之问。
“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吉化上下坚持苦练内功、精细管理、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项一项抓落实,取得优异经营管理业绩。”现场工作人员表示,这几大方面,就是吉化新时代发展的推动力。
在吉化的厂区内,精细管理细节随处可见。其间,工作人员手里拿的小本及笔吸引了记者们的注意。翻开笔记本,生产规范流程清晰呈现。
再看改革创新,吉林石化坚持把激励作为增强活力的关键,运用差异化手段,促进人员内部流动,实现收入能增能减,着力在薪酬分配上动真格。
以业绩为导向完善考核体系。吉林石化用好考核“指挥棒”,实施模拟市场预算及利润考核,推广“工效卡”,挖潜增效成为全员自觉行动。
提质增效,除了内部挖掘,还要仅仅抓住市场,用科研创新激活发展引擎,优化产业布局。
作为本次采访团重点采访、聚焦的“点位”,乙烯厂、高碳醇厂50万吨/年航煤扩建改造项目均是样本。
据介绍,为了瞄准市场,吉林石化紧盯客户需求,提出了“做中国最好的管材料”目标。精细管理,持续攻关,使产品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从被用户拒绝到供不应求,由亏损大户成为公司最挣钱的产品,目前高密度聚乙烯PE100管材料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质量达到先进水平,产销率100%,市场供不应求。
此外,今年2月27日,吉林石化50万吨/年航煤扩建改造项目第一束复工的旱花绽放,参建员工铆足干劲,向全面投产冲刺。
50万吨/年航煤扩建改造项目是吉林石化2019年推动转型升级的三大重点项目之一。项目建成后,将依托该公司上下游装置原料及再生资源,进一步巩固扩大东北地区航空煤油产品市场占有率,为推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最具魅力航油品牌”又迈进了一大步。
项目主要包括新建1套25万吨/年航煤加氢装置、4座3000立方米航煤成品储罐、3套火车装车鹤管、500立方米/小时油气回收设施。春节前夕,已完成了分流冷换构架、反应流出物构架、反应框架、1#泵房、反应器、加热炉区等57个基础施工。项目计划于2019年9月30日实现中交。
“吉化投产60多年来,从“三大化”、煤化工,到煤化工与石油化工并举,再到建成大型炼化一体化生产基地,走过了一条创业创新发展之路。”采访结束前,有采访团成员门在采访本上写下这段意味深长的话。
成绩都是干出来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新中国化工长子”,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在改革创新中涅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