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一座老城的“蝶变之舞”——白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暨老城区综合提升改造工程纪实
生态新区鸟瞰
老旧居民小区改造后
城市绿地
城市花园
群众幸福感提升
新建城市文体中心
城市交通
白城火车站夜景
城市夜景
吉林日报8月28日讯(记者 戈驰川 张磊):瀚海金秋,万象峥嵘。一幅大美靓丽的城市画卷在西部大地上壮阔铺开——经过3年多的攻坚决战,一座百年老城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蜕变,犹如蛹化成蝶,一片片老旧除去、一处处陋颜改变、一段段梗阻打通,代之以美丽清洁街区、通达坦荡路网、绿色海绵城市……以旧貌换新颜的巨变硕果献上新中国“七十华诞”的白城礼赞。
这就是白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暨老城区综合提升改造工程。
建设现代化生态新城 彻底改变势在必行
白城,吉林省西北部八百里瀚海中心城市,开阜已近百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区特别是老城区基础设施欠账多、承载能力不足、管理不到位的缺点日益凸显,人民群众对改善人居环境的强烈愿望和老旧残破的城市功能与颜值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市区街路破损严重,道路交通拥堵,附属设施不规范、不配套;市区环境卫生差、公共休闲空间不足、居民小区物业弃管严重、文化体育设施缺乏;污水管网不配套,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62%,比国家要求低23%;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只有70%,低于国家标准20个百分点……
要想改变城市面貌,打造一座现代化宜居生态新城,让市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的日子,对老城区的总体综合改造升级势在必行!
契机来了。2015年,白城市被列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和全国管廊城市建设示范城市。2016年新年伊始,白城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以建设海绵城市为发端,全面铺开推进老城区综合改造提升工程,目标在两年内,城市功能全面完善,人居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老城变新城,街区变花园。
老城改造,科学规划是先行。白城市将老城改造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紧密融合。在规划制定上,依据城市总体规划,聘请国家、省级专家组成海绵城市建设(老城改造)专家咨询团队,开展专项规划设计。确保了海绵城市建设(老城改造)在组织层面、技术层面、操作层面、考核层面的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先后出台了《白城市海绵城市建设(老城区综合提升改造)实施方案》《白城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等20多个方案和办法,构建了海绵城市建设(老城区综合提升改造)完整的操作体系,并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了扩容调整。在实施面积上,把原来试点确定的22平方公里作为示范区,在老城区新增16平方公里作为扩容区,实施面积调增到38平方公里。将原来的9大类317项工程,增加到16大类469项工程,投资由43.5亿元调整到68亿元。
多管齐下有序推进 老城改造工程全面奏凯
2016年春夏之交,白城市老城区的总体综合改造升级工程施工全面铺开。这场改造与建设大战规模力度前所未有,道路、管网改造建设齐上,社区、街区绿化美化并行。全年开工建设改造79个小区、24条街路、17条街路临街立面、28处拆墙透绿、8个游园、4个公园、2个广场、2条商业街、5个城市出入口、35个公厕。截至当年10月底,经过6个多月的日夜奋战,在建设者心血汗水浇灌下,白城市老城区的总体综合改造升级工程取得了阶段性胜利:21条街路从过去的“畏途”变成坦途;40个社区实现了新的硬化美化,成为宜居新区;8.6公里地下管网重新埋设,基础设施功能进一步完善……
2017年,白城市老城区的总体综合改造升级工程进入决战总攻,也是决胜的一年,无论从工程总量、项目密集度还是建设覆盖空间、质量监督管理举措等各方面都远远大于、高于、强于上年。2017年白城市老城区综合提升改造工程新开工175项工程,其中,道路25条、小区73个、临街立面16条等,投资30亿元。全年共开工17类、484个子项(含2016年结转的工程),开工工地较上年多了近200个。
老城区各处响起隆隆机械作业声:民生路、文化路、幸福街等10数条主要街路开挖重铺;市委、市政府大院以及海明小区、电业小区等73个大院和社区硬化透绿工程一齐上马;市民广场、森林公园、天鹅湖等一大批大型公共文化休闲场所全面改造新建;还有上百处人行步道铺装、小游园改造、小区楼内改造……开工项目达到300余处,一时间整个白城老城区成了一个硕大的工地,到处热火朝天!成功成事事上见,撸起袖子加油干。每一个工程项目都严格按规划、按进度、按标准有序推进,火热进行。整个老城区每天都在变样,日新月异,越来越靓!
“深呼吸”与“大循环” 构建绿色生态海绵城市
将“海绵城市建设”和“老城区改造”相结合是白城市的创新之举,不仅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还为北方寒冷缺水地区生态城市建设树立了典范,其首创的“海绵城市+老城改造”的成功模式受到国内国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会议上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2015年3月,国家开始了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的申报和评选工作。在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中,白城是唯一一个地处我国东北高寒干旱缺水地区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地域代表性。
白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涵盖了“渗、滞、蓄、净、用、排”六大类型的“深呼吸”与“大循环”海绵城市功能和措施,全面实现了让急匆匆的雨水变废为宝,让硬邦邦的城市温润柔软的生态目标。
在工程推进过程中,白城市克服了地下管线复杂、工程交叉推进难、群众改造需求多且不统一等诸多困难,并针对中小城市典型问题,总结了“灰绿结合”的城市内涝积水、混接溢流污染控制做法,针对北方高寒、少雨、易渗等特点,创新了适用于北方并可部分推行全国的技术标准做法。采用“面层透水砖/缝隙透水+变形缝、基层导排水”技术,解决了高纬度、高寒地区透水铺装冻胀破损问题,摸索出了一套北方寒冷地区抗冻融的适用技术与标准做法。针对北方城市冬季降雪量大,冬季多使用融雪剂进行除雪的实际,探索创新了融雪剂渗滤弃流技术,实现冬季融雪剂、雨季径流雨水协同控制。
创新打造城市排涝除险工程,成为全国打造排涝除险工程样板。探索出了道路源头减排与生态沟渠行泄通道技术与标准做法、快速确定源头减排设施规模图表法、雨季混接截流溢流处理设施关键设计参数与设计方法、北方寒冷地区雨水设施景观设计方法、道路井圈加固工艺共5种成熟技术。
创新“雨水花园+渗井”功能,实现源头减排。总结出高渗透性缺水地区适用技术与标准做法,不仅简单实用且节约了大量资金,还实现了源头减排,杜绝了雨污混接,回补了地下水,缓解了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
白城市通过“PPP”模式组建了项目管理公司,负责对海绵城市的运营维护。为了实施有效监管,将海绵城市中的公园、街道、喷泉、绿地、路面、人行道、路灯、管线、小区的铺装等工程分为3类,即“园”“路”“区”,创新设置“三长制度”,即“园长”“路长”“区长”,进行常态化巡查责任包保。对运营维护期产生的问题,及时转办,跟踪维护,实现项目运维监管无时差、无死角、全覆盖。
海绵城市建成以来成效凸显,成功经受多次强降雨考验,白城市城区实现了大雨不内涝、小雨不积水。2018年,白城市荣获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样板城市”,创造了全面完工、经验总结、案例发行3个全国第一。
走进白城,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笔直通畅,一个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城市公共空间相继建成,城在林中、房在园中、人在丛中……城市“长”大了,“长”高了,“变”靓了,海绵城市建设暨老城区综合提升改造工程,从外到内,既美化了城市的“面子”,又夯实了城市的“里子”,极大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