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科技之城创新潮涌
中车长客复兴号动车组生产线。 贾春文 摄
长春日报7月12日讯(记者 陈 璟 胡晓琼):科技的进步,总能给长春城市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过去如此,新中国光学科技的摇篮、应用化学的摇篮、生物技术的摇篮……高冷的“科技”给我们这座年轻的城市留下深厚的别样底蕴。
现在如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动车组列车——复兴号、探索地球的利器——地壳一号、中国首个以省为单位研制命名的卫星——吉林一号、中国第一颗自主知识产权的桌面云终端专用CPU——吉湾一号……长春的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奔跑,助推城市驶向转型升级的新阶段。
未来也必定如此!长春正在不断发掘科技底蕴,深耕城市创新潜力,通过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科技创新底蕴深厚
长春科技创新跑得快,科研底蕴深厚是重要因素。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是新中国在光学领域建立的第一个研究所,建所60多年来,重大科研成果创造了十几项“中国第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成立70多年来,获得重大科技成果450多项,创造了百余项“中国第一”;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国家重点生物制药骨干企业,是我国首个干扰素中试基地、首个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工业化生产基地、首个获得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生产文号的企业……这些科研翘楚的雄浑力量汇聚在一起,为城市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让创新之花绽放在城市的每个角落。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发的三线阵相机可从空中获取地面高精度全色及彩色三维图像;长春海谱润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显示屏发光新材料,纯度高达“9999”级别;吉林省登泰克牙科材料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牙科材料拥有5项发明专利,产品远销欧洲、非洲和东南亚等区域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今,在长春,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科技兴企”之路,科技型“小巨人”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9年,全市新认定吉林省科技型“小巨人”企业超过250户。
科技企业的成长壮大,使长春的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也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以前,提起长春,人们通常会想到“长春一汽”“长春电影制片厂”。现在,提起长春,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吉林一号”卫星等。
2015年10月,由“长光卫星”自主研制的我国第一颗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吉林一号”成功发射,鸣响了我国卫星商业化的“第一枪”。“长光卫星”是我国首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目前,“长光卫星”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唯一集卫星研发、生产、发射、运营到应用全产业链运行的商业公司,并拥有“星载一体化”“机载一体化”等一系列核心技术。
生物医药产业是长春的另一支后起之秀,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2017年10月,北湖科技园生物医药园一期竣工后,园区联合省科技厅和长春新区第一时间启动吉林省北湖生物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引进并孵化了库美生物、津升制药、润方生物等多家科技创新型企业,吸引了吉林省生物医学工程科技创新基地、生工生物、中关村天合转促中心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及科技创新平台快速集聚。目前,在北湖科技园生物医药园一期,有100余家以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为主导产业的高新技术企业入驻,涵盖基因检测、诊断试剂、医疗器械、特医食品、检验检测等领域。
传统产业华丽转身
在老工业基地振兴大潮中,一大批传统制造企业接轨新时代,阔步向着高端化、智能化前行,实现华丽转身。
一只只空桶自动进入灌装机,不到4分钟就完成灌装……在长春北方化工灌装设备公司,流水线忙碌不停,却看不到几个人。“我们自主研发的视觉寻址全自动灌装机器人,每小时能灌装80个200升容量的桶,如果用半自动机器人的话,只能实现它的1/3。”该公司副总经理曲宏伟介绍说,传统方法灌装化学原料比较危险,新生产线则避免了这个难题,而且码垛机一次能码17层,比人工提高了5倍多。2018年,北方化工灌装和很多世界化工500强签订了供应合约,市场扩展跨出了一大步。
通过创新助推传统产业升级的还有长春易加科技有限公司,全球第一条应用于线束行业的智能易视流水线系统就出自这里。“易加科技”是一家专门为制造业企业量身打造数字化智能工厂的科技企业,拥有38项专利,多项核心技术填补国内行业空白。“我们为库管车间设计的数字化智能工厂方案,能计算出货架间距离,会根据每天出货量规划货品摆放的合理位置,让人和车少跑路,并通过内部导航系统引导工人直奔准确位置取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该公司董事长刘逢春说,他们的研发成果如今已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装备及零部件加工等多个领域。
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雄起,“小巨人”不断涌现……科技,正在释放巨大的创新潜力。
有雄厚的科技底蕴,长春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