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把青春奉献给这片热土——记白山市靖宇县花园口镇兴农村驻村第一书记姜宝奎
吉林日报7月11日讯(记者 李抑嫱 实习生 李佳):白山市靖宇县花园口镇兴农村地处偏远、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过去村集体无收入来源,村内基础设施薄弱,贫困户众多。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脱贫难度大的村,在2018年末,76户13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是如何实现的?这要从驻村第一书记姜宝奎到任说起。
2017年11月,靖宇县人民检察院宣教科科员姜宝奎被选派到兴农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万事开头难,驻村工作从何下手?姜宝奎觉得自己工作经验尚浅,也没有与群众打交道的经验,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老支书郝世明的一番话点醒了他。
“那些年,村里的党员每天晚上都要开会,大喇叭一响,不管在干啥都往村部赶。现在是咋了?大喇叭也不响了,党员开个会都聚不齐人!”一个村能不能发展好,关键是党员干部是否有凝聚力、战斗力。姜宝奎终于找到了工作的抓手,他暗下决心,必须让大喇叭再次发挥作用。
姜宝奎本身是东北抗联暨杨靖宇精神研究会成员,也是靖宇县人民检察院东北抗联精神宣讲团成员,熟知东北抗联历史,对杨靖宇精神有着较深刻的研究。他认为,要想更好地联系群众,必须得发挥党员的作用。于是,他发挥自己的专长,带领党员、村民代表到杨靖宇将军殉国地以及各地党员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亲自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抗联精神。他还逐一找到村内的28名党员面对面谈话,给每名党员亲手佩戴了一次党徽,并通过每月固定时间召集党员过组织生活,让支部的凝聚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现在,看着积极参加活动的党员,听着村子里响起的广播,老支书欣慰地说:“多亏了小姜书记,咱村里的大喇叭终于又响起来了!”
“咱们村的后山坡太陡,水土流失严重,成了全村的隐患,必须得退耕还林。”老支书又找到姜宝奎寻求帮助。那么,如何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呢?姜宝奎向村民宣传“退耕还林”的好处,还为村民争取到了政策,退耕还林后每亩地财政补贴2500元。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村里后山178亩地全部退耕还林,村民再也不用担心后山发大水了,大家认可了这位年轻的第一书记。
村里有个叫郭广香的大妈,发现自己的小叔子不靠谱,两个侄女一个11岁,一个9岁,居然都没上学。大妈把两个侄女接到自己家抚养。拄着拐杖的郭大妈,送孩子去上学时,发现孩子没有学籍;办学籍时,又发现没有户籍;办户籍时,又发现没有出生医学证明……这可难住了郭大妈。姜宝奎了解情况后,主动跑前跑后,帮助两个孩子落户到郭大妈家。
为了贴补两个孩子的生活费用,郭大妈想通过养鸡增加收入,姜宝奎主动帮郭大妈申请了2万元的无息小额贷款,买了800只鸡雏,还隔三差五地去她家里帮着干活。姜宝奎还发动同事、求助朋友,联系各种微信群、电商平台帮郭大妈卖货。当年,郭大妈仅仅靠销售笨鸡一项就收入2万多元,她还养了300只下蛋母鸡,产出的笨鸡蛋一直是供不应求。
看到郭大妈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好几家贫困户找到姜宝奎表示也要养鸡。在上级部门的支持和吉林省驻重庆商会的引荐下,姜宝奎成功引进了2万只“订单式”林下散养鸡的项目。
在因户施策的同时,兴农村“高山黄皮脆”品牌香瓜也在长白山下“香名远播”,每年30万斤的香瓜,收入可达150万元。就这样,姜宝奎带领全体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群众利益无小事。第一书记不仅要解决好发展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平时,姜宝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紧盯着各部门的各种政策,村里的五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更是他重点关注的对象,他用实干与担当诠释着群众心中“贴心人”的角色。
青年有担当,乡村振兴才有希望。姜宝奎深情地说:“自从我来到兴农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能够把青春献给这片热土,我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