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7月3日讯(记者 李抑嫱 实习生 李佳):在伊通满族自治县伊丹镇六家村村委会,悬挂着两面锦旗,上面分别绣着“和谐共建献真情,扶贫帮困暖人心”“助学帮困,奉献爱心”的字样。
这两面锦旗是六家村村民赠送给驻村第一书记吕中美的,饱含着村民对她的认可和感激之情。
2016年7月,经组织部门选派,伊通县原粮食和商务局干部吕中美担任六家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后,她马不停蹄地走访贫困户,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要,结果却被“泼了冷水”。
“驻村驻村,走走形式镀层金,你走了百姓还得重新混。”村民对她的到来不屑一顾。她找到当地村干部,虚心请教如何与村民打交道。村干部告诉她:“要想让贫困户听进去话,得学会和他们唠嗑,唠透了,就什么都说了。”于是,吕中美挨家挨户地走,不厌其烦地讲政策、摆事实、讲道理,用真心换来了理解,用真情换来了支持。
“改变乡村面貌,发挥党员作用十分重要。只要大家把群众利益放在心里,我们六家村就会发展壮大。”六家村有30名党员,吕中美从发动党员入手,把党的政策传播到他们心里,引领他们重拾初心,补足“钙质”,再充分发挥基层党员“传声筒”“扩音器”的作用,把好政策用接地气、群众能听懂的语言传播到群众耳边。
吕中美趁热打铁,夜以继日地为贫困户谋划产业发展项目。她把在福建宁德学到的赤溪村发展模式应用到六家村的发展中,发挥村级能人作用,培养致富领军人物,借助外力广谋出路。结合本村现有的28栋蔬菜大棚项目,她采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使18个贫困户42人集资分红受益。同时,又规划建设20栋大棚,采取资源变资产的模式,提高六家村集体收入。
党员张振利是村里的养鹿大户,吕中美找到他说:“你是党员,不能只顾自己,要带动贫困户共同把养鹿项目发展起来。”张振利没有推辞,带动两个贫困户搞起养殖。针对有养殖能力的贫困户,她多方协调资金,为每户提供价值1000元的育肥猪,增加贫困户收入。如今,六家村屯屯都有了致富项目带头人和致富项目。
这样的帮扶还远远不够,吕中美要拓展更广阔的脱贫空间。她积极组织农民开展学习,通过县里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帮助村民争取更多名额,鼓励村民主动争取机会学习创业。
同时,为深入发展本村产业项目,吕中美几经努力寻找合作伙伴,最终锁定了华瑞米业并达成合作意向,通过为大米代言,帮助企业宣传推广产品,为村集体分得红利。她带着“伊通河”大米先后参加了省、市相关部门举办的3次展销会,线上线下销售额达50万元。2016年六家村人均收入8000元,2018年人均收入达到12000元。
为了让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吕中美一直努力着。47岁的村民李立强身体有残疾,妻子有精神疾病,女儿正在读高中,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难。吕中美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联系爱心企业筹集善款10万元,为李立强家援建了一所安全住房。得知贫困户许凤林的女儿考上了大学,吕中美又积极协调省红十字会,为她争取了3000元助学金。
她还协调县慈善总会分别为村里4户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了每人1000元助学金。
3年来,吕中美的满腔热忱都倾洒在这片黑土地上,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认可,成了群众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