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让脑力和体力同频共振——看我省民兵防汛应急队伍如何培养更多“明白人”
吉林省军区组织全省各人武部组训骨干开展模拟防汛应急演练。 屈雷宇摄
吉林日报6月21日讯(王文根 屈雷宇 本报记者 祖维晨):近日,几场大雨过后,民兵队伍协助维护社会秩序和抢险救灾任务越发艰巨,“急时应急,战时应战”是对民兵遂行任务最基本的要求。如何在民兵队伍中培养更多的“明白人”,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已成为提升民兵军事训练层次和完成抢险救灾任务的现实要求。
立体化教学体系扫清知识盲区
“如何增加民兵知识维度,使‘体力和脑力’‘力量与技术’有机结合?”吉林军分区采取线上基础理论学习,按知识类型发动各人武部利用新媒体,将紧贴任务实际和技术前沿的有关防汛抗旱等知识,发布至各级民兵社交群让大家学习传阅。战备建设处参谋于泳乐拿出手机向记者介绍:“应用移动载体学习的方法看似简单却很实用,加强了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意识,通过反复转发传阅,重复加深印象,一遍遍扫清知识盲区,同时,也让身边人得到了学习。为强化末端落实,我们还会逐级检查和不定期抽查,保证大家的阅读学习质量。”
线上普及知识,线下攻坚克难。一本《吉林省民兵应急分队专业训练重难点课目教学法集训计划》,不但排满了防汛抢险基本知识、堤防工程抢险技术、操舟机常识与一般性故障排除、钢木土石组合坝封堵决口技术等一系列新的防汛课目训练内容,教练员也都是来自省内军地防汛领域的专家和专业救援人员。据了解,集中组训不但内容和形式与以往不同,集训考核也不再是以往的答题与单一的实操考试,而是通过模拟防汛现场随机抽考题,逐人练、全员考、教员评,现场作答并公布考核结果,参加实战化演练考核成绩达标后,颁发“上岗证”,对于实战化考核没有过关的,则根据他们暴露出的“短板”,为其调整培训计划,有针对性进行补充授课辅导。
多梯次专业人才智库打通技术壁垒
“钢管和木桩植入决口底部,固定钢木框架,集拢袋装碎石并以土石砌筑护坡,形成挡水堤坝……”近日,在吉林市民兵训练基地的防汛训练场,来自吉林省各人武部共计70余名组训骨干正在进行“钢木土石组合坝封堵决口”课目的架设模拟演练。
“这次骨干集训是应对吉林省夏季多发的洪涝灾害,以遂行抗洪抢险应急行动为背景开展的,按照‘按纲施训、突出重点、训管分离、训用一致’的思想,采取‘连队式管理、院校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有训练基地、装备器材、专业骨干等方面的资源优势,通过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授课组训,提高各级指挥员组织抢险救灾能力。”吉林军分区副司令员于学东介绍说。
推动基层民兵队伍防汛救援加速发展,专业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吉林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按照“提前储备、考核定位、岗前集训”的思路,通过各级组织的集训有针对性地对防汛救援组训骨干进行培养,为他们制订防汛救援的知识体系培养计划,采取全程帮带与点对点帮教等形式,使民兵骨干队伍逐步实现从“力量型”到“技术型”、从“战斗员”到“指挥员”的转变。
日常联动健全互通机制
“汛情来临时,以前就是简单的几句描述,现在我们可以用防汛的专业术语第一时间将情况上报,为上级决策提供准确的情况信息,并且对有效控制险情的处置有了更多方法和手段。”磐石人武部民兵排长黄勇刚感慨道。以吉林市为例,该市军地各级按照“方案要务实,队伍要编实,准备要落实”的具体要求,扎实进行各项防汛准备,针对防汛工作相关情况,修订完善了《协助地方防汛救灾预案》,分级制定了《防汛救灾应急预案》,并与地方水利和气象局建立“短信专线”,引接“吉林省防汛业务移动”系统,实时掌握386个水库站和46个河道站动态信息,每日通报极端异常天气。灾情发生后马上启动应急预案,应急分队就会按照预案24小时开机、随时关注社交群,检查救援设备和车辆等,保证接到命令后立刻投入抢险救灾中。
通过日常联动实现规范化管理与培训,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指挥、协调、预防等长效机制,健全军地信息共享和互通机制已经成为吉林省军地各级的普遍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