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满族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倪友芝向孩子们展示满族剪纸技法
长白山满族剪纸作品《老两口、小两口》
长白山满族剪纸作品《嬷嬷人》
吉林日报5月25日讯(孙慧 记者 张丹):长白山满族剪纸是生存于长白山区的满族民间艺术,主要分布在吉林省的通化、白山、吉林、四平等地。2008年1月,“长白山满族剪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10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作名录》。
长白山满族剪纸题材独特、造型独特、剪技独特,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是中国剪纸艺术中的瑰宝。同时,长白山满族剪纸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与开发价值,是现代艺术赖以汲取营养的艺术之源。
长白山满族剪纸的起源
长白山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遗存有丰富的满族原生态文化,满族剪纸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满族在有纸之前已经有了剪纸,那是用皮革、鱼皮、桦皮、树叶、麻布等乡土薄片材料剪刻而成的粗犷图案。经考证研究,满族剪纸始于明代,后金皇太极时女真人已开始土法造纸,用败萱楮絮、东山桦木等为原料,满族称这种纸为“豁山”,虽质地粗糙,却对满族剪纸的发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满族剪纸起源于萨满教,其祭祀时产生了表现萨满崇尚、满族信仰的剪纸——嬷嬷神剪纸、佛托剪纸、白挂签剪纸等。满族剪纸起源于为萨满祭祀服务的独特功能,形成了独特的题材与独特的风格。
满族人世代在长白山繁衍生息,产生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然而,由于满族先民的迁徙带来了这一地域文化的流动与湮没。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大,人们开始重视本土文化保护。1982年,时任通化地区群众艺术馆副馆长的王纯信,在田野考察中于通化县发现了几幅独特的民间剪纸,那是两个正面站立的男女人物和四折剪成的龟和蛙,题材独特、造型古朴、剪技粗犷。经考证,这是满族神灵崇拜、图腾崇拜的遗迹,并确认是满族的民间剪纸,随即走访了这位剪纸作者倪友芝。于是,王纯信发表了第一篇论述满族剪纸的论文,倪友芝成为第一个被发现的满族剪纸作者。
长白山满族剪纸的特点
据通化师范学院“中国满族民间美术研究中心”副教授王纪介绍,满族剪纸面貌的形成来源于其使用材料、表现手法、功能性、风格4个方面。
1、非纸材料成为满族剪纸技艺形成的基础
满族人在有纸以后仍沿袭使用树叶、桦树皮、苞米窝、皮革、布帛等非纸材料作为剪纸的媒介,树叶、树皮、苞米窝厚薄不均、容易折断;皮革厚不易镂空;布帛剪裁会出现飞边,影响造型等。这些问题给剪技带来了局限,而恰恰是这些局限性使满族人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剪技。
2、熏、衬、烧、撕、剪成为满族剪纸独特的表现手法
满族剪纸许多时候并不用剪刀,而是用熏、烧、撕等技艺来塑造形象,有时是几种技法并用,产生奇妙多彩的艺术效果。
3、满族剪纸具有表现其价值观的重要功能
满族剪纸纹样的选择来源于其功能性,具有单纯欣赏功能的只有墙画剪纸,通过由上至下分层置放不同的神灵、动物、植物、人物,表现满族人的时空观。另外,满族剪纸表现的内容多以所信仰的神灵为主,其次是与人关系密切的动植物和符号。所以,表现农耕时代价值观成为满族剪纸的重要功能。
4、满族剪纸的造型重在表现民族风格特征
满族剪纸中的人物多是旗人装束,女人头顶大头翅、身穿旗袍、足登花盆高底鞋;男人头顶竖起高高的长辫子;图腾崇拜中信奉的动植物神灵:龟、蛙、鹿、树等成为剪纸的表现对象;满文在祭祖挂签中使用,文图结合传达满族先民的夙愿。这些粗放、古朴的造型延续至今。
长白山满族剪纸的传承
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在生生不息的传承中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作为我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从湮没到发现到保护到传承到发展。
1987年2月,“长白山区满族民间刺绣、剪纸作品展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来自长白山区的多位剪纸作者在开幕式上现场表演,他们精湛的技艺、质朴的风格受到好评。
2003年,吉林省满族剪纸研究会成立。自剪纸研究会成立后,组织了系列作品参加多项全国剪纸展,许多作品获奖。如今,吉林省剪纸界人才辈出,已成为剪纸大省。2004年9月,通化师范学院成立“中国满族民间美术研究中心”,标志着满族民间剪纸保护队伍的壮大及保护力度的增强。
2003年,通化师范学院“满族民间美术陈列馆”落成,这一专题的陈列馆是全国第一家。在“满族剪纸”展室中,展出了满族民间剪纸在民俗中的使用方式和种类,及老中青三代剪纸技艺传承人和他们的精品之作,通过展览的形式扩大了满族剪纸的影响和传播范围。
从2008年开始,每年举办满族剪纸艺术节活动,举办传承人进校园、大学生剪纸展及小小传承人评选等活动,推动满族剪纸回归现实生活。2013年以来,在基础教育中设立满族剪纸教育传承基地,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校外培训机构共计10所,举办剪纸作业联展。2015年以来,与通化市残联、妇联联合开展满族剪纸进乡村、进社区活动,培养城乡剪纸爱好者300余人。
2016年,通化师范学院开始采用慕课形式授课,解决了选修难、人数受限等问题。课程依托校内沉浸式互动直播教室,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授课,丰富的教学形式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全国有61所81校次院校选课,北至黑龙江省、南至广东省、东至浙江省、西至内蒙古自治区,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良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