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4月1日讯(王洁清 记者 戈驰川 于凝):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拥有怎样的底色、怎样的气质,才能与众不同、别有韵味?物质上的丰盈固然重要,而精神上的富足也必不可少。
2018年6月初,一封题为“奋斗新时代美丽新白城”的致全体市民信在白城市各类媒体上“刷屏”,引起了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
“文明是风,吹动城市的风铃;文明是手,触动人们柔软的心弦;文明是一种力量,润物无声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城市愈文明,生活愈幸福;民众愈文明,社会愈进步!
为了让白城更美丽,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日子,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18年开始,利用3年的时间,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这是目标,更是宣言。
从那一天起,白城市迈开了追求城市外在美与内在美有机整合的铿锵步伐。
文明,根植于人们心中
市民能够看到:电视、报纸、网络上,文明创建的记录催人奋进;公交站台、建筑工地围挡上,文明创建的宣传声势浩大;银行、行政服务窗口及商家形式多样的文明创建标语温馨醒目……
白城市加强创作宣传力度,在扩大传播途径上加大力度,把公益广告做到群众身边,把公益广告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让公益广告真正“美起来”“动起来”“活起来”。
从小处、细处着手。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开展的文明进家庭、文明进学校、文明进农村、文明进机关、文明进企业等等,所做的并不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宣传、一种引导、一种教育,是从思想上、心底里的一种固化。文明创建工作不仅融入了城市“肌理”,更融入了百姓的生活。
随着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推进,市民们发现,白城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城市发展越来越好,让群众生活越来越幸福,培育和践行精神文明创建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学校师生、社区居民、城管、交通、住建等部门各司其职,改善城市环境、规范城市秩序、提升服务水平。
对于美好的追求让市民心中逐渐养成了文明的信念和意识,一些陋习逐渐被摒弃,垃圾乱扔、红灯乱闯、上车乱挤等不文明行为明显减少。
文明,体会于城市里的点滴“温暖”
志愿者,能够温暖一座城的奉献者。
春运期间的车站,人潮涌动。在售票大厅、候车室、站台你都能看到一群身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帮助旅客购票、运送行李……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一位换乘旅客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把沉重的行李从1站台搬到6站台后,感激地说:“你们就像冬日暖阳,给我们的旅程带来了温暖,让我的归途不在感到孤独和寒冷。”
寒夜里的北京街头,白城市爱心志愿者王凤波在北京施手救人的视频在朋友圈热传。她危急时刻不畏险阻勇于担当,向生命垂危的路人伸出援手的场面感动了无数人,成为白城人的骄傲。
每天清晨,完成街道保洁工作的环卫工人们常常会聚到白城众帮志愿者协会设立的免费早餐点,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粥,吃点花卷、炖菜、炝拌小菜,缓解高强度工作带来的疲惫。众邦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说,这个免费早餐点公益项目已经坚持了整整两年,只为给环卫工人们送去一丝温暖。
每个周五的下午,城市居民小区都会有一群“红马甲”在帮助清扫卫生。这是白城市开展的“清洁城市·美丽家园”志愿服务活动,147个志愿服务队和1万余名志愿者像一面面红旗,昭示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热情。
……
白城市根据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的总体部署,一方面,精心制定了志愿服务工作计划和重点志愿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强化保障措施。另一方面,探索建立鼓励志愿服务发展的正向激励机制,举办志愿服务表彰活动,激励先进,树立典型,推动工作,扩大志愿服务事业的社会影响力,激励更多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
志愿者们无私奉献、不苟私利,守候在每个需要他们的地方。他们成为了白城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文明,显现于城市面貌的变化
两年时间,白城人用执着和专注完成了城市建设的精彩“蝶变”。
全市累计投入68亿元,实施海绵城市、管廊建设等16大类469个项目,完成了172个小区、48条道路、6个公园广场的改造任务。启动建设了标准化社区、智慧城市、公安警务亭等一批公用设施,实现了老城区空中、地表、地下基础设施的彻底改造、全面更新。构建了“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城市管理新格局,破解了城市管理难题,成功探索了教科书般的海绵城市+老城改造的“白城模式”。
“只有建管同步,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才能让白城这颗瀚海明珠更耀眼。”白城市委、市政府着眼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对标先进城市,提出围绕建设吉林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以城市建设管理为重点,以建设规划、卫生、管理“三个不留死角”为目标,坚持精细化、规范化、人性化,突出加强城市管理服务,颁布了白城市第一部地方性法规——《白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在全体市民中扎实开展“告别不文明行为”专题活动,着力提升群众文明素质。全力开展市容“十方面”整治(对乱摆乱卖、乱泼乱倒、乱堆乱放、乱养乱遛、乱支乱挂、乱停乱占、乱喊乱叫、乱烧乱烤、乱贴乱画9个方面清理整治工作),强化人车路齐管保畅通,建立起良好的市容管理秩序和道路交通秩序。“城市管理提升年”活动随之启动,并完成了100天新变化、200天新提升、300天新形象的既定目标。
走进白城,感受到的是一种活力、一种生机,触摸到的是一股现代化的气息。蓝天、白云、碧水、红花……目睹发生在身边的新变化,回乡创业的吴女士感慨不已:“这就是我择一隅放歌、逐梦之地,乡愁归心之所。”一名网民在网上发帖把白城城区的提质改造形容为“一场完美的蜕变”,还有网民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写道:“把百姓的事当成天大的事,最能体现党委、政府对百姓的关爱和关怀。”
文明,延续于不断的引导和创新
白城市在实践中深刻认知,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改革发展大局是精神文明创建的生命力所在,文明城市创建只有主动融入中心工作,紧扣部门工作重点,才能通过结合融入产生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白城市注重在活动载体上创新,注重打造、融入品牌。以打造“德润鹤乡·美丽新白城”为城市品牌,形成了“日日是新城”“处处见文明”“歌舞鹤乡”的白城特色,依托“鹤乡大讲堂”和“我是白城宣讲员”等载体,持续推进“白城好人·引领风尚”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城市品牌不断彰显,在全市形成了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
在“白城好人”等各类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下,各个层面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蓬勃展开。多地通过举办道德模范事迹巡回展览、宣讲等实践活动,让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看得见、学得到。有些地方把道德模范故事拍成微电影,写入书籍,搬上舞台,获得良好社会反响。
通过调查,居民遵章守纪、文明出行意识明显增强。公交车上,总会有人起身为老、幼、病、残人士让座;公园广场,不随地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已成为所有市民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斑马线前,交警同志搀扶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过马路、引导学生安全通行;交通路口,机动车礼让行人已蔚然成风;餐馆里,“光盘行动”“文明用餐”已成为人们用餐自觉遵守的习惯……美不止流淌在小桥流水间,洋溢在戏曲诗文里,更渗透在白城市广大市民的精神中,它传递着城市的温暖,吹拂着文明的新风。
同心掬得满庭芳,文明花开满园春。国家级文明城市的创建过程,让白城人民与新时代共同前行,更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焕发出无限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