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12月6日讯(李景辉):土地资源紧张、招商项目落地难、土地征迁投入巨大、融资难融资贵……这些互为因果的矛盾和问题,像一道道连环锁,羁绊着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
吉林经开区从清理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入手,为解开连环锁进行了有益尝试,实现了一举多得。
一座隐形“富矿”
要发展必须招商引资,招商引资必须有承载项目的土地、基础设施。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吉林经开区项目用地问题越来越严重。
当前,土地征收的政策成本、经济成本、社会成本日益增大。但如此宝贵的土地资源,却存在闲置和低效利用现象。一些企业因为各种原因停产半停产,或者没有按照规划建设,建筑容积率非常低。如果将这些土地二次收储,重新供应给优质的招商项目,相当于拓展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如果新开发相同面积土地,至少需要投入数以亿计的资金。对于年财政收入10亿元左右的吉林经开区来说,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无疑是一座价值巨大的“富矿”,值得大力发掘。
新思路破解新难题
经开区在深入调研、认真筛选基础上,结合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确定了清理目标。重点对6类土地进行二次收储,包括企业预留地和闲置地、重启停产半停产企业用地、停工一年以上的半拉子工程用地、列入国家淘汰类产业名录的企业用地、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用地、建成5年以上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明显低于平均水平的企业用地。
经开区认真调查摸底排查,准确掌握每宗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的成因,建立档案,按照土地是否完成审批进行分类清理。对完成土地审批的分三类情况进行清理:一是按照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完成所有规划建设的,通过嫁接新项目、引进新资金以及鼓励重组、兼并等多种模式予以盘活;二是没有按照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完成规划建设的,依法追究土地违约责任;三是在法定建设期内但已无力继续建设的,采取招商或者协议收储等方式进行清理。没有开展土地审批的分两类情况进行清理:一是企业预留土地的,设定建设期限,否则协议收回;二是完成部分规划建设的,采取招商或者分割宗地后协议收回闲置土地等方式进行清理。
经开区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逐户约谈企业,实行“一地一议”,加大清理力度。按照“依法办事、区别对待、有情操作”要求,经开区干部深入企业座谈,明晰土地闲置和低效利用的成因,讲解相关政策,争取土地使用权人的理解,最大限度保护企业利益。各级干部在清理土地工作中严于律己、坚持原则、秉公执法,做到公平公正、敢碰硬敢担当。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盘活土地约25公顷。
通过盘活现有存量土地进行招商引资,鼓励和帮助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增资扩股等方式,在不新增或者少占用土地的情况下,扩大生产规模,推动企业产业转移、改造和升级。为推进好项目及早建成达效,鼓励项目业主通过产业升级实现盘活土地的目的,经开区还建立了资金扶持制度。
盘活土地 一举多得
依法依规、公平公正、合情合理,经开区土地清理工作逐渐打开局面,实现了从企业不理解到理解、由不相信到相信、由等待观望到积极参与的可喜转变。
近两年来,通过收回企业预留地、政府收储、支持企业间开展股权收购与合作等方式,成功盘活了吉林奥克、嘉德塑料、嘉达慧宇、合润化工等企业闲置及低效利用土地。截至目前,经开区共计清理盘活土地33宗,总面积约214公顷,最小一宗只有1公顷,最大的一宗达29公顷。
获得这些宝贵土地资源,经开区直接节约土地开发资金约10亿元,有效增加工业用地的供应量,缓解了招商项目用地紧张难题。一些停产半停产企业得到注资或土地二次收储补偿资金,重获生机。
清理出来的土地,经开区主要用来发展医药、精细化工、新材料等主导产业,供给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投资强度大、经济效益好的招商项目。他们将单位土地的产值、税收指标高于经开区内优势企业的平均值,作为引进项目的一门槛。经开区按照这个“腾笼换鸟”的原则,建设了海默拉特年产1万吨汽车涂料、吉林精功8000吨大丝束碳纤维等一批大项目,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