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我市第3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是位女性医务工作者
躺在造血干细胞捐献床上的邢星接过这份荣誉很是满足。
工作人员在床前照顾准备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邢星。(本组摄影 于慧)
长春晚报11月13日讯(记者 于慧):善良、漂亮的邢星接到捐献电话时,还在医院的药房配药,听说自己的配型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吻合,她没有丝毫犹豫,马上就答应了这位患者等了14年的惊喜。想到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将挽救一名55岁的男子,她笑着说:“太神奇了。”12日,记者在吉大一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见到了这位热心的80后女孩,感受到她成为全国第7778例、吉林省第71例,长春市第38例,同时也是我省第一例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女性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光荣。
14年前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成就今天的缘分
“我们邢星不仅漂亮,还特别活泼,现在看到她这个样子,我都心疼坏了。”12日9时许,在吉大一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中华骨髓库吉林分库办公室主任刘艳丽手里拿着沾了矿泉水的棉签,一边涂抹邢星的嘴唇一边说。
邢星的妈妈罗秀英在一旁心疼地看着女儿说:“这孩子从小打针都不哭,今天早上却哭了。”原来,早上准备到采集室的时候,因为打动员剂带来了强烈的反应,让邢星难受了好几天,特别是最近两天更是水米未进。“她的反应太强烈,喝一口水都吐。”刘艳丽说。 说起这次造血干细胞捐献,罗秀英告诉记者,2004年,还在上学的邢星完成了第一次捐献全血。那次,邢星看着献血屋内宣传造血干细胞的图片资料,好奇地问了起来,当她知道捐献的重要意义后,就成为了一名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之后,她依旧是献血队伍里的一名常客。一路走来,她也记不得积攒了多少本献血证。 2018年六七月份,邢星接到电话,得知自己与一名白血病患者血型初配成功。那一刻,她心中除了惊喜,还多了一份责任。当高分倍配型再次通过后,邢星一周前跟单位请假来到吉大一院,开始准备捐献造血干细胞。
“初配的时候,我谁也没告诉,如今高配需要一周时间,我隐瞒不住了,就跟单位领导和家人说了。”邢星面对记者采访说。可就在她刚跟记者说完话的时候,一阵药物反应又来了。“吐……”话音刚落,一旁的刘艳丽马上拿来呕吐袋去帮忙。一番折腾后,刘艳丽心疼地说:“胃里吐的啥也没有了。”
听她这么说,邢星的父亲邢铁伟鼓励女儿说:“我姑娘最棒了,加油。”邢铁伟告诉记者,当他知道女儿来做这个爱心行动的时候,第一时间考虑的不是安全与否。因为他知道,现在捐献造血干细胞对捐者基本上没有影响,他所有的感受就是女儿太棒了,他特别为女儿骄傲。“茫茫人海中,女儿能和对方配型成功,这就是缘分,能用造血干细胞去救人,更是做了大好事。”
妈妈看着造血干细胞出来眼睛湿润了
此时,随着病床旁的血细胞分离机微微震颤着运行起来,原本盘绕在机器上那些空空的、透明的胶管,渐渐地被鲜红、温热的血液填满,静脉里的血液将通过这台机器抽出,提取造血干细胞后再输回身体里。
看着血液流动,刘艳丽激动地说:“星儿,别难过,看造血干细胞出来了。”原来,自从最近两天因为药物反应带来强烈的呕吐后,身体有些虚弱的邢星开始担心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不能很好地分离出来,特别是12日早上,她更是紧张地哭起来。
记者了解到,志愿者在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前几天都会打动员剂,这是为了促进造血干细胞通过动员剂释放到外周血中。身体素质好的人,打了动员剂后的反应比其他人强烈,而当造血干细胞从骨髓中强排的时候,不仅后背酸疼让人难受不已,严重的还会头疼、呕吐。如今,邢星面对的就是打动员剂带来的最强烈的反应。“别担心,捐献完这些反应都将马上消失。”刘艳丽说。 据了解,随着捐献的人性化,也为了捐献者的身体健康考虑,现在采用的都是外周血提取造血干细胞法。“外周血中采集造血干细胞是从捐献者手臂静脉处采集全血,通过血细胞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同时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捐献者体内。”刘艳丽说。人体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影响健康,半个月到1个月,捐献者的身体可完全恢复健康。
十万分之一的缘分也许就在一滴血中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是目前治疗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血液肿瘤较为有效和理想的方法,已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不断推广应用。我国血液肿瘤发病率较高,而且越来越呈现年轻化趋势,15岁以下的人群发病率约占发病人数的50%以上,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和不幸。
目前,虽然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特发肿瘤的理想方法,但要寻找与病人组织相容性抗原基因相匹配,不被排斥的造血干细胞却不容易,配型成功的概率为十万分之一。 为了挽救白血病患者,中华骨髓库吉林省分库自2003年成立以来,经过不断努力,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已经从不被社会理解和关注的新生事物,到现在成为汇聚社会爱心、具有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公益品牌。目前,吉林省分库志愿者越来越多,在这些志愿者队伍中,不仅有青春少年,也有花甲老人,他们中有教师、医务工作者、公司职员、个体经营者等,大家都用实际行动书写着自己无私与奉献的人间大爱。
造血干细胞捐献等待更多的人加入
当日12时许,就在采集造血干细胞的时候,接受捐献的北京55岁男子所在医院的医生来到采集室,等待造血干细胞收集完成后,第一时间乘飞机返回北京做移植。
在对方医院医生的介绍下,记者了解到,接受移植者因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简称:MDS)已经接受了6次化疗,因为病情恶化,骨髓移植成为最后的希望。通过中华骨髓库的配型,邢星成为最佳的造血干细胞供者。一个星期前,该男子进入移植仓为移植做准备。当造血干细胞第一时间送回北京后,这名患者将在晚上第一时间进行骨髓移植。 就在采访的时候,我省第70例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王宇飞为了给邢星加油鼓劲也来到医院。王宇飞告诉记者,当结束造血干细胞捐献后,他休息几天后就回到工作岗位。如今,他的身体一切正常,跟捐献造血干细胞前一样,体重、身体状态没有什么变化。“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支持捐献造血干细胞。”王宇飞说。
曾经的捐献志愿者如今成为一名工作人员
“我们这里新来的一名工作人员就是曾经捐献过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在刘艳丽的介绍下,中华骨髓库吉林分库负责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保留项目的工作人员倪伟走进记者视野。
2010年9月,倪伟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者,2011年,他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后,我会在闲暇的时候想想对方是否健康,他的身体怎么样。”倪伟说。 就在倪伟惦记对方的时候,2018年7月,一个寻找恩人的电话打到中华骨髓库吉林分库。“我们有规定,捐献者和接受者必须两年后才能联系。”刘艳丽说。记者了解到,考虑到接受者移植造血干细胞后的排斥反应期等因素,所以把双方联系的时间规定为两年。这次,对方错误地把这个规定记为7年,造成现在才来寻找恩人。
随后,在中华骨髓库吉林分库工作人员的见证下,倪伟与来自济南,1984年出生的接受者见面。“见面那一刻真的挺激动,看着对方现在身体这么好,成家后有了一个胖儿子,真的是替他高兴。”说着,倪伟打开手机,在微信里找到俩人的聊天记录。“我们现在就像兄弟一样,有事没事都会聊天说话。”倪伟说。 记者了解到,正是因为有了这次与接受者的相聚,让一直在南方工作的倪伟有了回到长春,到中华骨髓库吉林分库为捐献造血干细胞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想法。幸运的是,通过应聘后,倪伟成了这里的一名工作人员,主要负责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保留项目的工作。
“我的工作就是经常跟登记的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联系,如果他们的电话号码有任何变更,要在第一时间更改。”倪伟告诉记者,在很多高分配型成功者中,总能遇到因为对方曾经登记的电话号码变更后,而捐献者资料库中登记的信息没有及时更改而造成无法联系上的情况发生。如此一来,将造成接受者无法实现骨髓移植的情况。倪伟呼吁,所有入库志愿者的联系方式一旦发生改变,请及时致电吉林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0431—88906961,修改您的联系方式,不要让拯救生命的机会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