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扫码尽览大米“生长日记”
村民在包装可溯源大米。 苑激刚 摄
长春晚报11月4日讯(记者赵猛佳):又是一年新米上市的黄金时间,记者日前在德惠市岔路口镇看到,马路上运输大米的货车往来不断。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大米包装袋上赫然多了一个二维码。“我们的大米实现了全程可追溯,一扫二维码,大米的‘生长日记’就能一目了然。”德惠市天善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联社负责人马旭鸿一脸自豪地说。
记者随意挑选了一袋天善合作社产的2公斤装大米,用手机扫描包装袋上的二维码,页面立即跳转到岔路口水稻追溯平台,并出现了一串由32位数字组成的溯源码,以及“经检验,此产品为正品水稻,放心购买”的字样。页面下方列有“地理优势”“检测报告”“环境气候”“产品详情”“生长日记”“加工实录”“实时视频”“庄园风采”8个导航按扭。点击“生长日记”,页面便显示出水稻生产每个阶段的操作名称、简介、时间及录入人等信息:2018年4月10日,育苗期,育苗准备标注了“应用先进的智能水稻浸种催芽车间进行集中浸种、催芽”,并链接了一段育苗大棚内生产场景的视频,录入人赵永刚。再点击“检测报告”,页面显示:岔路口富硒壮骨米,生产年份2018年,硒含量0.113mg/kg。如此一来,消费者对大米的生产过程了如指掌。
大米溯源是如何做到的呢?记者在岔路口镇程家村的一块稻田看到,地头立着一根高高的金属杆,金属杆顶部装有一个大大的摄像头。“这个摄像头是360度高清传感摄像头,监测半径为250米,可实时传输温度、湿度、影象等信息。”岔路口镇副镇长胡铭迪告诉记者,这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GSI溯源体系,可实现生产端与消费端的数据对接,是岔路口镇数字农业项目的一期建设内容,今年共投放60个溯源杆,明年将在全镇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