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黑土

长春 江城 四平 辽源 通化 白城 白山 松原 延边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

热线:0431-81126178
邮箱:jilin@cri.cn

长春连续8个季度经济增速在7%至8%区间运行 高出全国整体GDP增速

2018-10-11 12:57:12  |  来源:长春日报  |  编辑:田东艳   |  责编:刘征宇

  原题:“东北突围”的长春样本

长春连续8个季度经济增速在7%至8%区间运行 高出全国整体GDP增速

建设中的长春新区龙翔商务中心 贾春文 摄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徐 天

  长春,一座以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和长春电影制片厂而闻名的城市,长期在东北缺乏存在感。然而,随着近两年一系列改革的持续深入,在东北经济深陷困境时,它已成长为该区域突围的一个样板。

  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长春市GDP完成2973亿元,增长7.4%,高出全国增速0.6个百分点,而东北另外三个副省级城市沈阳、大连和哈尔滨,增速都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这是过去两年多这几座城市发展的真实写照。继2016年上半年以来,长春连续8个季度保持经济增速在7%到8%的区间运行,高出中国整体的GDP增速,也高于东北另外三座副省级城市。

  2015年,长春工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支柱性企业一汽集团产销不理想,跌出第一阵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成集团出现大幅下滑。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长春工业发展多个月出现“负增长”。

  怎样突围,是摆在东北三省面前的问题,也是长春面临的问题。对这座城市来说,国企改革之后,长春是否要继续依靠汽车、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产业,还是找寻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发展,是对本土企业进行孵化培育,还是对外招商引资?如何逆转东北人才净流出的局面,在激烈的竞争中吸引到人才?

  长春在过去两三年的探索,有望为东北经济突围提供一份模板。

  布局新老产业

  作为老工业基地,在经济陷入困境时,长春的主政者要回答一个现实的问题:一汽的发展是不是已到天花板?轨道客车的发展是不是也到了天花板?按照现有工业基础和产业结构,长春应该如何布局?

  长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车仁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两三年前,长春市进行了一轮较为深刻的自我剖析。“找出路,就得研究突破口。我们就分析,自己的优势是什么,自己的短板是什么。具体到每个行业,优势和短板又都是什么。挨个查一遍。”

  在这个基础上,再结合智能制造2025和工业转型升级的大势,研究如何科技创新。

  以传统汽车行业来说,燃油汽车可能已经到了天花板,但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仍是一片蓝海,等待技术突破。另一方面,从产业链条来看,国际上汽车产业的上下游产能比是1:1.73,而长春市汽车行业的上下游产能比目前是1:0.5,产业链条仍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长春市决定拿出资金支持汽车研发,对新能源汽车进行核心技术的突破。同理,农产品加工、轨道客车和装备制造行业也都还有突破空间。车仁义说,目前,长春着力于研究如何进一步整合及配套资源,围绕这几大支柱性产业,打造世界级的产业基地。

  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王君正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产业都在不断升级,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采用了什么样的技术。做好了都是活产业,做坏了都是坏产业。”

  作为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产物,一汽是长春市的工业命脉。有句话说,一汽打个喷嚏,长春就会感冒。过去的这些年里,汽车产业在长春是一业独大。这曾经是该市经济发展的优势,而在新经济浪潮下,优势不再。

  长春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近些年内着力发展新兴产业。与找准支柱产业的定位一样,长春的新兴产业也有浓郁的本土特色。目前,长春市主要在光电信息技术、生物和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等产业上发力。

  其中,新能源与汽车行业息息相关。“新能源汽车(这条路),你想走也得走,不想走也得走。不是你想不想干的事,而是你必须拿下的事。如果这个事不突破,长春市就没希望了。突破了,就前途一片光明。必须啃硬骨头。”车仁义说。

  大数据也与传统汽车业、装备制造业有一定的关系。过去,长春市的工业发展实现了自动化,但没有全面实现信息化。“我们必须进行信息化改造,这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这块如果落后,整个工业行业就落后。”

  其他新兴产业,也多与长春市多年积累有关。比如,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是新中国在光学领域建立的第一个研究所,由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与中科院长春物理所于1999年整合而成,主要从事发光学、应用光学、光学工程、精密机械与仪器的研发生产。长春光电产业发展较快,科研助力是重要因素。

  而在生物制药领域,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下辖六个生物制品研究所,其中之一是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作为东北地区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研究中心,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及其带动发展的企业,成为了长春市发展生物制药产业的助力。

  2017年,长春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358亿元,同比增长10.7%。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九位,在东北地区,则先后超过大连和沈阳,居第一位。

  这些支柱型产业和新兴产业,都对长春市工业总产值作出了数据上的贡献。以2018年的数据来看,前5个月,长春市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807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完成产值2590亿元,同比增长7.5%;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产值321亿元,同比增长7%;装备制造企业完成产值232.2亿元,同比增长12.2%;生物医药企业完成产值123.5亿元,同比增长12.6%;光电信息企业完成产值199亿元,同比增长10%。

  “小巨人”崛起

  在外界的印象中,东北并不是民营经济发育的沃土。如何发展民营企业,也是东北振兴的要义之一。

  2017年,长春市民营经济增速10.3%,其总量占全市GDP比重首次达到50%。民营经济实缴税金占全口径财政收入的41%。在这一年,该市平均每天新增民营市场主体410户。

  在外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长春能将民营经济发展起来,除了确立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之外,还做了更为具体细致的工作,包括培育本土的企业以及招商引资。

  在本土企业的培育方面,长春市着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也就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以下简称“国家高企”)和科技型“小巨人”企业。

  选择科技创新主体,一方面与国家大势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长春市做了调研,发现有独立知识产权、有科技含金量的企业,发展势头好过其他同行业企业。

  对于国家高企和“小巨人”企业,国家均有认定标准。以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它要求企业必须注册成立一年以上,通过自主研发、并购等方式,获得主要产品或服务在技术上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知识产权,企业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研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等。“小巨人”企业的认定标准则稍低一些。

  2017年,长春市制定目标,当年市内被认定的“小巨人”企业应达200个,国家高企应达140个。

  任务被分派到了长春市科学技术局。该局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处长张永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一开始,大家都认为这个目标太难了,无法完成,因为在2014年,市里仅有五六十家企业被认定为“小巨人”企业。

  “那个时候,我们都不知道企业在哪儿。市科技局掌握的科技型企业信息大概就一两百家,区科技局更弱一些,恐怕只了解两三家。”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可能收集整理科技企业信息和正在孵化中的科技创业项目。

  2016年,长春市组织干部去天津考察学习,发现对方将科技企业的发掘、培育工作任务分配至各区县,每季度排名,末位者主动向市领导班子检讨原因,压力之下,科技企业发展势头迅猛。

  长春市采取了同样的方法,将发掘科技企业的任务分配到了各个区县,并纳入了年终绩效考核体系。张永超说,现在科技工作的触角已经到了各个街道,上上下下的人都为了科技工作动了起来。

  不过,从发掘科技企业,到企业能申报国家高企、“小巨人”企业,还有一段距离,要符合国家认定标准并不简单。张永超说,他们也是在反复研究标准之后,对企业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果你想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你按我们的要求往那边努力,两年之内,你肯定能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长春市科技局出台规定,企业一旦被认定高企,奖励20万元,被认定“小巨人”企业,奖励10万元。真金白银无疑可以推动企业,而更内在的原动力是,在市场竞争中,高企和非高企从招标阶段就已有了高下之分,前者的机会会更多一些。

  张永超记得,在2017年末,他们去各区县给企业讲课,讲一个企业如何发展成高企、“小巨人”企业,跑了40多场,共有1500多人来听课。

  现在,不少企业会对照标准,进行专利研究,再进行申请认定。2017年,出乎科技局最初的预料,市里下达的任务超额完成。当年,长春市新认定国家高企197户,是2016年的2.7倍;新认定“小巨人”企业261户,是2016年的3.9倍。

  2018年,已有329户企业申报高企并得到吉林省厅受理,比2017年的申报量(226户)增加了103户,总量占吉林省80%以上。

  让科研“接地气”

  对长春市科技局来说,眼前的难题并不是如何将现有的公司科技化、申请成为高企、“小巨人”企业,而是存量正在一步步减少,后续应如何孵化项目、储备上马的问题。

  长春市科技企业的开办与培育,也立足于该市的科研优势。长春市有包括吉林大学在内的40所左右的大学,有包括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在内的多家科研机构,每年的科研项目数目十分可观。但问题在于,科技成果转换率并不高。

  据张永超介绍,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研究成果本身不太接地气,无法转换;二是科研人员没有心思也没有精力去做转换的事。

  为了扭转这一局势,长春市决定每年评选十个重大科技成果转换项目和十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过去主要以学校、科研院所为申报主体,现在则要求由企业申报,或者申报院校和科研院所必须有合作企业。“目前,我们的科技经费,70%左右会投往企业。”张永超说。

  以长春市最著名的科研院所光机所来说,该所历史悠久,专利很多,但曾有一位领导评价说,过去的光机所“说啥有啥、看啥有啥,就是要啥没啥,光教学生了,不跟产业相结合”。但实际上,光机所的不少专利都很贴合市场需求。

  针对这一情况,长春市与光机所研究资源整合,由光机所控股一家民营企业。控股之后,光机所将最新研究的传感技术交给该企业,转换为产品上市,收效甚好。目前,与光机所合作的企业已经扩展至十几家。

  “这样的科技成果转换多了,未来几年,长春市就会有一个接一个的独角兽企业出现了。”张永超说。

  一个可以佐证的数据是,2015年,长春市技术合同成交额是24.46亿元,2017年,该数字增长到了208亿元。

  除了科研院所、大学与企业的公对公合作,也有不少科研人员选择自己创办企业。对他们来说,最大的难题不是科技,而是资金。

  孙尚勇是长春人,毕业于吉林大学。在一次科技成果展销会上,长春市科技局相关领导看到了孙尚勇公司的产品,感觉很好,但销售数字却比较低。被问及为何不扩大生产时,孙尚勇说,资金紧缺,贷款门槛又高,无法扩大生产。

  得知他的贷款需求在1000万元以内,科技局让他到长春市的科技金融中心申请贷款。批贷后,孙尚勇所在的吉林省永利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发展得很好,销售收入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目前已是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国内市场占有率20%,美国市场占有率达50%。

  科技金融,是长春市科技局为年轻的科技企业推出的服务,共有12款金融产品,吸引了12家银行,31家金融机构,近百家评估、征信等机构参与。像孙尚勇那样的公司,经过法院、担保公司的前置审核,可以满足1000万元以内的贷款需求,贷款利率不会高于银行利率。

  目前,已有873笔来自科技企业的大额贷款需求得到满足,共64亿元。另外,还有201笔小额贷款,共3.4亿元。除了贷款,金融产品还包括股权投资、融资担保、专利质押等。目前,共有66笔股权投资,共3.98亿元;169笔融资担保,共5.1亿元;49笔专利质押,共1.6亿元。

  与普通的金融服务不同,科技金融推出的业务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比如,一家公司希望贷款500万元,在安全性、前景等内容审核通过后,该公司的贷款需求发布在网上。有资质的银行、金融机构可以去“抢”,单笔最低5万元,先到先得。张永超说,基本都在30秒内抢完。

  让软环境“硬”起来

  长春市还有一项工作重心,是招商引资。

  放眼全国,二、三线城市的招商引资竞争很激烈,且旷日持久。各个城市都施展浑身解数,吸引优质的项目落地。长春也一样。

  长春市发改委副主任宋长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对于长春来说,首先要改变的,是干部的思维,“过去安逸惯了”。为此,招商引资纳入了相关部门的年终考核指标体系。以发改委来说,过去并无招商任务,现在,金融、服务业招商指标均落到了发改委头上。

  “现在的考核,是产业优先、项目优先、发展优先。不设上限,只设下限。哪怕你完成了你的任务,可能也会排在末位,得努力干。”排名靠前的,有一定的奖励。排在末位的,官员的升迁会一定程度受到影响。

  招商引资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过去是组团招商,商务局主导,各县(市)区配合。现在则改变为产业招商,市里设置了十个产业专项招商组,细分领域和行业。比如工业就由主管工业的副市长带队招商,工信局、发改委等相关部门也会参与其中。

  宋长者介绍,以发改委来说,作为政策制定方,他们比较了解商业综合体、服务业集聚区等政策,可以介绍给对方。

  对外来企业来说,东北对他们的吸引力,无外乎土地资源丰富、市场前景广阔,而长春增加了一项独特的优势:产业。

  如上文所述,长春已经确立了三大支柱性产业和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招商引资就围绕这些产业方向来,以形成集聚规模。

  宋长者说,和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竞争,长春没有明显的优势,如果要从“虎口”夺食,引进这些城市正在发展的产业项目,十分困难。但如果是引进这些城市需要进行转移的产业,则容易得多。

  比如北京的中关村,企业很多,加上租金、人力成本等原因,已有外溢趋势。长春作为地处东北的省会城市,土地和人力成本都比较低,再加上本身想发展光电、大数据等产业,可以接收中关村这部分的转移企业,最终将外来企业发展成自身的优势。

  产业集聚还有额外的好处。以吉林省永利激光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它和它的供应商在同一个园区,互为邻居。这也是长春市在打造园区时希望实现的,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把产业链条逐渐完善,形成规模,最终形成雪球效应,让越来越多产业上下游的公司来长春发展。

  项目和企业谈妥了,怎么高效稳妥地落地,也事关重大。长春建立了招商信息衔接机制,由发改委和商务局负责,调动各区县,使项目落地的所有细节都有人过问,形成无盲区的闭环管理。

  而针对其中20亿元以上的大型项目,长春市推出了“项目秘书制”,由相关官员给项目做秘书,帮助解决手续办理、资金筹措等全链条问题。这项政策也纳入了官员的年终考核,如果大项目落地不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升迁使用。

  当然,有的问题是靠一个秘书、一个部门解决不了的。目前,长春创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的“重大项目疑难问题解决机制”,不定期开会,各部门现场办公,所有疑难问题必须推进解决,不能卡壳。据了解,今年年初以来,长春市解决了三批32个项目的疑难问题。

  几年来,在落地问题上,长春市对能改革、能解决的机制问题,几乎进行了全覆盖的改革,包括“只跑一次”“证照分离”等。比如,长春市梳理了企业到政府办事事项共1469项,对项目名称、实施机关、项目类别、设立依据、申报材料、办理程序、收费标准、法定期限、承诺期限等都实现了全市统一。

  根据长春市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企业开办实际用时从原先的15个工作日减少到3个工作日。对企业来说,目前影响项目落地的,已不是行政速度,而是法律规定的硬性前置条件。压缩办事环节本身,已没有多少空间。

  2016年,为了优化长春市的营商环境,长春市重新设立软环境办公室(以下简称“软办”),作为其营商环境建设的综合协调机构。过去,该办公室设在纪委,在纪委职能改变后取消。

  软环境的优劣,也被纳入官员绩效考核,由软办进行考核排名。

  长春市软环境办公室主任赫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通常来说,考核指标分两类,一类是日常考核,比如该部门软环境的规则设置是否规范,是否进行了制度化的建设等。另一类是加分项,即该部门是否给长春市的软环境带来一些好的变化等。

  比如,吉林省针对软环境设立了统一举报电话,如果接到有关长春市的举报,会将线索下派给长春市软办,市软办立刻协调解决。日常没有举报线索时,市软办也会去窗口单位、服务单位暗访。这些单位是否存在软环境问题、解决问题的速度如何,都是年末考核指标的一部分。

  赫军说,能看得出来,在全市上下,每一位公务员脑子里,软环境的弦绷得很紧。软环境问题是长春市当下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