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回溯1945-1949年间长影大时代 电影《东方欲晓》剧本研讨会在长影举行
中国吉林网9月3日讯(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于洋 刘盈):9月3日下午,由第十四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组委会主办、长影集团承办的“李前宽作品《东方欲晓》剧本创作研讨会”在长影音乐厅会议室举行。
《东方欲晓》由我国著名导演李前宽和肖桂云再度联袂执导,同时李前宽与王霆钧共同编剧。研讨会上,李前宽、王霆钧分别介绍就《东方欲晓》的创作目的、故事背景以及创作进展进行了介绍。
故事讲述了长影前身东影从1945年发轫到1949年迁回长春期间所发生的时代故事。围绕接收“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简称“满映”)”、建立电影基地、拍摄新中国电影七个第一等相关事件展开宏大叙事,翻开剧本,舒群、袁牧之、陈波儿、金山、张瑞芳等数十位新中国电影开拓者和早期电影工作者相继从历史中走来。
李前宽表示,长影被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正是这种长影精神、摇篮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电影人,他说,“我在长影工作、生活了54年,眼下是长影全力振兴主业的关键时期,我要以实际行动响应吉林省委的号召,响应长影的召唤,用作品说话,振兴长影主业!”
“我们长影人,血液里烙印着鲜明浓郁的红色基因。”长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彪表示,长影73年历程,闪耀着历史和时代的光辉,有着李前宽老师、肖桂云老师等一大批热血报国的老艺术家、老前辈。当前,长影正处于重塑主业辉煌的良好机遇期,老前辈们不仅对此建言献策,更以实际行动甘做表率,这是先锋的情怀!也坚定了我们迅速崛起,重塑辉煌,让长影在中国电影发展大潮中占据领先的一席之地的信心。电影《东方欲晓》,它不仅仅是一部记录长影初创、发展历史的作品,更应该是以大站位、大格局、大情怀去不断打磨和塑造的大作品。要通过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其中所蕴含的长影精神与伟大的时代同行,与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创中国发展进程同行。他说,长影将倾力支持《东方欲晓》项目的创作、拍摄,打造出一部铭刻史册的精品力作。
李前宽、肖桂云夫妇是长影著名导演、著名电影艺术家。二人于上世纪60年代进入长影,1982年开始联合执导影片,代表作包括《开国大典》《佩剑将军》《七七事变》《重庆谈判》《田野又是青纱帐》等多部记录时代的优秀电影,不断刷新当时中国电影票房记录。他们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尊重历史、尊重现实,作品大多反映民族节点的百态众生,真实记录和艺术地再现了共和国成长画卷中的关键历史时刻。作为编剧之一的王霆钧曾长期任职长影艺术处处长,创作了一大批影视剧本《小巷总理》《关东民谣》《特别通行证》《少奇专列》等,并出版多部中篇小说、散文集、长篇报告文学等。在长影工作30多年间,王霆钧对长影历史烂熟于心,前不久刚刚创作出版《长影的故事》一书,对长影70年历史进行了内容详实、构思巧妙、文笔精湛的回顾。
重温那段历史,仿佛打开了历史的画卷。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满映”解体。我党为了建设自己的电影生产基地,把“满映”掌握在人民手里,长春市委地下党员刘健民、赵东黎组织原“满映”进步职员开展护厂斗争,于同年10月成立东北电影公司。1946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解放长春,受中共中央东北局委派,舒群、袁牧之正式接收“满映”,舒群为东北电影公司总经理,袁牧之为顾问。同年5月,根据战局变化,东北局宣传部指示东北电影公司北迁至合江省兴山市(今黑龙江省鹤岗市),10月将东北电影公司改为东北电影制片厂(简称“东影”)。与此同时,中共地下党员金山、张瑞芳,于1946年5月代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接收了“满映”厂房和东北电影公司搬迁后留下的机器设备,于同年7月7日成立长春电影制片厂(简称“长制”)。1948年10月长春解放,东影派人接收了“长制”,并于1949年分批从兴山迁回长春。
看似简单的四年,在战火纷纭的时代,却有着感人至深的故事。会上,来自各个年龄段的专家学者们围绕《东方欲晓》剧本各抒己见,从拍摄形式、表现手法、人物塑造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