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讲述白山松水故事——吉林师范大学致力东北文化研究记事
吉林日报8月18日讯(记者崔维利 通讯员 张丽红):多年来,吉林师范大学对东北文化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扎根松辽大地,讲述白山松水故事”,取得丰硕成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坚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吉林师范大学已成为弘扬、传承东北文化的前沿阵地。
吉林师范大学的东北文化研究,有着深厚的积淀与传承。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吉林师范大学率先在高校中成立东北文化研究机构,2004年成立了东北文化研究院,整合校内的研究力量,推进东北文化研究深入系统展开。2012年,“东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被确立为吉林省特色文化研究基地,“二人转文化研究基地”被确立为吉林特色文化研究基地;2013年,“东北文化”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已培养多届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校始终致力于对东北地区尤其是吉林省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风俗等非物质文化的综合研究,目前已经在东北二人转文化研究、满族说部研究、红山文化研究、东北民间剪纸艺术研究、东北喜剧小品研究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研究成果在学术界、社会上产生重要影响。
在东北二人转研究方面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主持国家“九五”社科重点项目“二人转与东北民俗的文化研究”;主持教育部、省社科项目十几项,出版了一系列学术专著。专注于二人转的古老文化渊源,从东北民俗和信仰的历史脉络中把握发生根源,借助于当代考古学新发现来追溯二人转深远的仪式原型,从文化整体上给予打通型的全方位立体阐释。
承担“满族说部的动物女神神话研究”“满族口传史诗研究”“满族说部的萨满女神文化研究”等多项省厅级项目,为满族口传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丰富了满族说部研究的学术史。
出版红山女神文化、红山玉器文化学术专著多部,既探讨了红山文化的渊源与历史,又明确了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对中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传承与研究东北民间剪纸艺术。2016年,“松辽剪纸”被列为吉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李秀云教授作为“松辽剪纸”第四代传承人,组建创作团队,展开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推广与学术研究。目前,已创作出《满族萨满女神面具》《满族民间故事演绎》《满族民俗呈现》《满族游戏竞技》等系列剪纸,为东北民间文艺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聚焦东北喜剧小品研究,目前已主持省部级多个项目,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包括《戏剧与文化》《东北民间文艺研究》等,探讨了东北喜剧小品独特的表演体系,彰显了其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2017年获批国家艺术基金“东北喜剧小品创作人才培养”项目,吉林师范大学将成为东北喜剧小品的培养中心和输出中心。
长期以来,吉林师范大学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在学报开辟专栏、出版系列学术著作等形式,推进东北文化的学术研究。同时,始终坚持东北文化研究的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品格,在咨询和社会服务方面,注意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发挥决策咨询和社会服务功能。“二人转文化经济价值研究”“东北民间文艺资源与文化产业化问题研究”等项目,对吉林省文化、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起到了参考作用。“长吉图区域内东北民俗村规划与建设研究”“长吉图先导区‘文化协同’研究”,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长吉图先导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吉林师范大学通过各种方式弘扬东北文化:“东北喜剧小品创作人才培养”培训班,是培养优秀东北喜剧小品创作人才、提升品位的新举措,引导东北喜剧文化产业良性发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松辽剪纸”,多次展出,从2014年四平战役纪念馆的“剪一缕时光”剪纸艺术展,到2018年参加“四平市首届民族风情展”,为参观者认识东北文化提供了新的形式,成为东北地域文化的新的物化符号,成为吉林师范大学、四平市一张新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