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倾心呵护美丽家园——长白山自然保护管理中心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侧记
白河保护站1208巡护组巡护员们步行10余公里前往野生动物投食点。
巡护员赵洪强背着玉米与伙伴们前行。
吉林日报1月30日讯(记者韩金祥 鄂晶晶 葛群安): 白雪皑皑,银装素裹,长白山保护区海拔高,气温低、积雪厚……
腊月初六八时许,保护中心头道站1302组的巡护员一行七人,正踩着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原始森林的纵深处,展开反盗猎清区解套行动,目的是清除区内猎套、猎夹等盗猎工具并进行野生动物足迹统计调查,以确保区内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安全。
一路上,对讲机里不时传出工作的进展情况,“报告站长,我的左前方三米处发现一个野猪套子,请指示!”“你和张俊武解套子,其他人注意警戒!”与记者同行的长白山自然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王佳春告诉记者,入冬以来,头道站的巡护员们已开展了7次清区解套行动,累计拆除猎套百余个。身边的指挥员、头道站副站长刘长征手持对讲机,一边指挥前面工作,一边忙里偷闲地补充说:“我们的生活很枯燥,很多时候巡护员们不信任别人,非要自己亲眼看几遍,才放心,有时刚巡过的山林,觉得不放心,还要回头再过去看看,所以巡护队在进山之前,都要想好从哪条路进山,从哪条道出山,尽量不走回头路,保证自己负责的防护片都能看一遍。”临近中午,1302组共清理出各种套子9个,战果颇丰。“通过这几年守护者们对辖区的巡护,野猪、狍子等动物的足迹比往年明显增多了,我们也经常能遇到……”刘长征面露微笑地向我们炫耀道。
他们将在林子里吃午饭,简单休息后,下午继续工作。望着他们铺开雨衣,正将冰凉的香肠、面包、矿泉水摆在上面时,记者对眼前的一个年轻人问:“苦吗?身体能适应吗?”他腼腆地说:“苦,但责任重大!守护这座大山没有捷径,主要靠多巡查防范,唯有用脚步一寸一寸丈量着这座大山,保护生态环境,才能真正保障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告别了这群可爱的巡护人,我们直奔白河保护站黄松蒲投食点。
冬季,保护区内鸟类和有蹄类野生动物觅食出现困难,为确保区内野生动物安全越冬,保护中心根据区内野生动物分布及活动规律,在区内合理布设了野外投食点,连续组织了多次大型野外投食行动,并由各保护站对每个投食点进行监测,根据野生动物取食情况,按照“多次少投”的原则,进行补充投食,保证每个投食点食物充足,为保护区内野生动物安全越冬提供了的食源保障。
“我们这个站有14个投食点,前两天下的雪比较大,今天我们1207、1208两个巡护组扛着玉米带着盐步行10公里,专程来到黄松蒲投食点进行投食,目的是为了确保动物过冬储备能量。通过这么多年为野生动物投食,区内的野猪、鹿、狍子等动物明显增多,去年在这个投食点发现8只马鹿,今年我们发现已增加到15只了,看来投食对保护动物还是起到了作用”保护中心白河管理站杨言辉站长开门见山地说。
由于原始森林没有车道,巡护员们每次都要扛着30多斤的玉米食物,步行至少10公里,为野生动物投食。每个投食点都架设了红外相机,每隔两天就取回卡进行统计,这些工作仅靠十几个巡护员完成,他们最多时每天趟雪20多公里,全靠两条腿……
保护中心副主任王佳春介绍:秋季以来,保护中心扎实开展红松种源保护、野外投食及清区解套工作,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种群数量明显提升,区内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由于我们始终坚持保护第一,为长白山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的宗旨。多年来,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变。如今,长白山已成为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一座资源宝库,森林覆盖率达87.7%,拥有珍稀动物1588种,植物2806种,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使其成为世界著名的生态博物馆和物种基因库。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时刻牢记习总书记所说,“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为此,巡护员们始终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