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母亲河”的蝶变之路——聚焦长春市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
吉林日报1月22日讯(记者 刘晓娟 盖卓威 实习生 范英龙):小寒刚过,一场大雪悄然而至,北国春城一片银装素裹。河道内铺满积雪的伊通河,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远远望去,宛如一条洁白的玉带,为冬日的长春增添了无限魅力。
入冬以来,长春市的各项工程改造工作已进入冬歇期,但是伊通河的综合治理改造的步伐并没有停止,部分工程仍在施工。置身伊通河中段综合治理起点,沿河道一路向北,虽已零下20多度,多处开放的主题公园内,仍有游人散步。河面上,一座座翻建、扩建的跨河大桥,雄伟壮观,平整宽阔……
自2016年5月11日通过综合治理规划方案后,长春市伊通河综合治理便如火如荼地全面展开。到2017年11月15日,伊通河综合治理中段主体工程基本完工。2018年,伊通河将全线蓄水,“水润春城”的美好愿景即将实现。
待到冰雪消融时,一湾碧水绕春城。伊通河百里生态长廊的美丽画卷正缓缓展开,“水清、岸绿、乐活”的梦想家园已经触手可及。
破茧 锤炼城市治水新模式
治理一条河流,改变一座城市。2015年6月,长春市启动了新一轮伊通河综合治理暨百里生态长廊建设工程,并将其作为“一号工程”、吉林省五大重点项目之一。新一轮伊通河全流域综合治理全面展开。
水是城市的灵魂。治理后的伊通河,将成为长春城市安全的“生命线”、绿色宜居的“生态轴”、美丽长春的“景观带”、产业升级的“动力源”,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在长春市委、市政府“高水平、高标准推进伊通河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下,长春市相关部门在治理过程中锤炼出一套城市治水的“长春模式”。
为了实现这一美好愿景,长春市成立了伊通河综合治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组建工作组、指挥部。各部门和相关单位“对号入座”,进驻指挥部现场办公。通过任务分解,落实责任主体,创新工作机制,按照工程整体进度和年度计划,倒排工期、狠抓落实,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了各项治理任务落到实处。
由于伊通河综合治理涉及多学科交叉、方案间制约、各区段和各流域情况各异等专业度极高的难题,并且缺乏成功案例可供借鉴,为找到适合长春本地特点的治理之路,相关部门一方面“走出去”广泛学习;另一方面“请进来”,聘请知名的专业团队,引入最先进的治理技术和理念。
过去两年,由于长春市频繁降雨,不仅大大缩短了施工期,也使得绿道、栈桥及调蓄池等工程受到较大影响。为了让工程能够保质保量完成,参战单位全年无休,近万名建设者日日夜夜奋战在工程一线,确保各项任务按计划推进、完成。
为巩固治水成果,防止河水再次污染,长春市充分借鉴浙江“管、治、保”一体化的“中西医”治水疗法,制定了《主城区水污染防治实施办法》,落实任务、明确时限、压实属地责任,在工程治理的同时,同步开展“管”、跟进“保”,弥补了“河长制”实施前的空白,实现了向“河长制”的顺利过渡。
蜕变 开辟城市净水新航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017于10月,伊通河上游的南溪湿地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夏日的南溪湿地公园,入眼的尽是天然调色盘,穿梭于栈桥,行走在曲折蜿蜒的栈道,独特的湿地美景扑面而来。如今的南溪湿地公园已经成为伊通河的最佳“过滤器”与真正的“城市之肾”,成为服务周围居民的城市“绿岛氧吧”。
作为南溪湿地公园建设的亲历者,胡建春感慨颇多。他介绍,两年前的南溪湿地,环境恶劣、水质黑臭。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建成后的南溪湿地公园实现了华丽蜕变。防洪工程按照“打造河流生态廊道”的理念,不仅将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还使整个河道及周边生态系统、景观效果更富生机和可持续性。同时,东南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补充中水,水生植被构建等系列工程平衡水生态系统,公园水体得到全方位治理。
治河先治水,治水先治污。本轮伊通河综合治理通过新建改造污水管网、建设截流井、调蓄池等一系列措施截断外源污染,河流水体污染从源头上得到治理。同时,“内源污染”也正在集中消除。目前,伊通河中段底泥清淤工作已经完成,其它流域的底泥清淤工作已经全部启动。此外,通过面源治理、截污纳管、清淤疏浚等措施,建城区75处水体在2017年底基本消除了黑臭。位于伊通河中段总蓄水量达77.5万立方米的福山路调蓄池、荣光路调蓄池、长新路调蓄池等9座调蓄池主体工程已于2017年底全部完工。一座座藏于地下的“集水基地”,待设备安装完毕后即将投入使用。据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伊通河综合治理项目经理金兴凯介绍,调蓄池不仅能实现污水中漂浮物、泥沙的净化,亦可实现水源补给功能,在汛期发挥“吸纳”作用,收集雨水和污水,防止城市内涝,相当于给伊通河安装了一个个“净水器”和“补水器”。
在水源补充方面,本轮伊通河综合治理确定将“中水回用”作为各流域生态补水的主要方案,从而达到水资源平衡,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在解决内外源污染并进行生态补水的基础上,伊通河全流域共设计旁侧氧化、潜流湿地、表流湿地三种类型共计61处水生态修复工程。目前,试验段主体工程已经完成。
升华 打造城市绿色生态新地标
呈现清风美景,展示文化内涵。在伊通河畔的工业轨迹公园,78岁的韩大爷每天都会和老伴儿来这里散步。作为伊通河改造最直接的见证者和受益者,韩大爷有发言权:“这儿比市里的公园都好,现在水比以前清了,环境也好了,等到夏天花儿开了、草绿了,就更美了。”说起这些,老两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工业轨迹公园是本次伊通河综合治理景观工程中的一项。据悉,本轮治理更加注重文化的挖掘、注入和表达,在伊通河沿线布置雕塑作品,通过艺术化的方式系统呈现长春200余年的城市发展历程,使伊通河成为有故事、有文化、有传承的河流。目前,伊通河中段的“三区”、“十园”、“五岛”景观主体已经完工,其中工业轨迹公园、渔航文化公园之畅游园、影像民俗公园之城市风情园已经对外开放;跨伊通河桥梁全面升级,自由大桥翻建工程全线通车,荣光桥、永宁桥、东荣桥等11座桥梁加固完成,正在进行桥梁装饰及景观亮化;长春市首条依水而建的慢行系统——伊通河中段绿道主体全线贯通,连通了从南溪湿地到北湖的滨河公园绿地,彻底打通了伊通河从南到北的慢行体系;13座新建的栈桥,为市民散步、亲水提供方便。
河清水晏,美景可期。如今的伊通河,水清了、岸绿了、景美了,她的变化,让生活在长春市的老百姓更加幸福了。
记者手记:
按照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此刻的长春,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治水攻坚战。
作为被吉林省政府确定的全省五大重点项目之一,长春市委、市政府把伊通河综合治理暨百里生态长廊建设工程作为“一号工程”实施,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担当精神,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是以“治水促发展”推动长春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五个升级版”的关键之策。
生态治河,合力攻坚,解决水质污染、水源补充问题,使伊通河成为保障城市安全和居民健康的生命线、对外开放和城市形象展示的景观带、提高城市环境和宜居水平的生态轴、城市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动力源,伊通河流域将成为春市最具吸引力和活力的绿色生态新地标,和谐人居新典范,城市建设管理新样板。
“治理一条河,改变一座城”。把原本美丽的伊通河又交还给长春人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将成为长春城市发展史上光辉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