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省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建设渐成体系
钟灵毓秀起沃土,白山松水化文心。经过11年的培育和建设,分布在地方高校及科研院所的20个全省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建设已形成体系。
吉林省特色文化基地建设工程起步于2006年6月。依据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纲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办公室精心制定出台了《吉林省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发展建设规划》。计划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全面深度挖掘我省现有的特色文化资源,集中全省社会科学研究优势力量,大力推进吉林特色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工程,宗旨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促进吉林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转化,为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经过专家组评审、现场答辩和考评等形式,分三个批次,经过11年的不懈努力,先后在吉林师范大学、通化师范学院、延边大学、省社会科学院、吉林动画学院、长春理工大学等院校和地方科研院所,设立了萨满文化、满族文化、高句丽文化、长白山文化、渤海文化、东北谱牒文化、东北历史文化、东北文学文化、二人转文化、吉林创业文化、吉林西部草原文化、吉林建筑文化、吉林人参文化、长吉图旅游文化、朝鲜族文化、东北民间文化、吉林冰雪文化、吉林动漫文化、长春电影文化、吉林省汽车文化等20个吉林省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下,吉林省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建设已形成资源整合、多方参与、动态管理、合力推进的运行机制。整体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研究队伍不断优化,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社会效果不断增强,正在积极发挥着区域特色文化应有的影响力、引导力、创新力和支撑力。
目前,吉林省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建设已形成规模和体系。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共有图书资料室26个,文物展室33个,所展文物总量23306件,图书资料数量903678册;科研队伍锐意进取,现有研究人员总人数768人,其中外聘专家、顾问146人,教授218人,副教授175人,讲师以下303人,博士191人,硕士321人,本科以下151人;阶段性成果显著,包括基地批准成立前后的所有成果,论文4486篇,著作类521部,研究报告42篇。智库功能初步显现,基地调研报告、咨询报告得到省领导批示或被职能部门采纳。
特色文化研究基地相继产生积极作用。有的成为大学的必修课,设置为硕士、博士学位授予专业;有的成为实习基地;有的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平台。吉林省特色文化研究基地正在成为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力的潜在有生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