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黑土

长春 江城 四平 辽源 通化 白城 白山 松原 延边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

热线:0431-81126178
邮箱:jilin@cri.cn

长春市粮食产量稳定在90亿公斤阶段性水平

2019-07-22 09:32:11  |  来源:长春日报  |  编辑:田东艳   |  责编:刘征宇

  原题:用占全国1%的耕地产出全国1.6%的粮食 我市粮食产量稳定在90亿公斤阶段性水平

  长春日报7月22日讯(记者 袁 达):7月的田野,绿油油的庄稼长势正好。榆树市土桥镇皮信村小乡屯的一块农田里,农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记得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我跟着家人种地,连耕犁都没有,就用镐刨,一天下来累得不行。哪像现在,清一色农机干活,省心又省劲儿!”今年已经80岁的杨春山和村里的几位老人坐在地头,拉着家常。

  从全靠人力到全程机械化,从看天吃饭到旱涝保收,种了一辈子地的杨春山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发生在黑土地上的巨大变化。建国初期产量不足15亿公斤,1974年达到25亿公斤阶段性水平,1988年达到50亿公斤阶段性水平,1996年达到60亿公斤阶段性水平,2007年达到75亿公斤阶段性水平,如今稳定在90亿公斤阶段性水平……新中国成立70年来,长春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主产区的基本地位得到巩固。

  杨春山所在的榆树市,有“天下第一粮仓”的美誉,粮食产量连续14年位居全国县(市)第一位。另外,长春市5个产粮县(市)区已全部进入国家粮食生产百强县。据统计,长春市粮食人均占有量、商品量、净调出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每年长春市用占全国1%的耕地产出了全国1.6%的粮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15亿公斤到25亿公斤,用了20多年时间;从25亿公斤到50亿公斤,用了14年时间;从50亿公斤到60亿公斤,用了8年时间……长春市粮食生产的几次跨越中,从75亿公斤到90亿公斤的飞跃最为振奋人心,只用了5年时间。

  5年增产15亿公斤,长春市是如何做到的?2008年至2012年,长春市实施了增产30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工程。通过土地平整、地块规整、废弃地复垦、涝区治理、荒草地滩涂地整治、村屯规划等综合性开发治理措施,改造风险田,整理宜耕地;加大种子研发投入力度,加快新品种研发速度,坚持提高新品种增产率的育种方向;实施综合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田抗旱抗涝能力,建立起旱能灌、涝能排,收放自如的旱涝保收体系;实行耕地深翻深松、增施优质有机肥料等技术措施,提高土壤地力;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大力推广现代综合农艺新措施……一项项战略性措施,围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目标有序实施。

  粮食产量稳定在90亿公斤阶段性水平后,长春市坚持“提高单产,保证总产,提高装备,改善条件”的发展思路,强基础,坚持藏粮于地。借助国家惠农强农政策支持,长春市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快速提升。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700万千瓦。从2008年开始,长春市在全国率先组织实施了大型机械深松整地作业,连续每年深松整地240万亩左右。全市建设100个机艺结合示范点,高产田平均增产15%,中产田平均增产7%。2017年,长春市重点实施了农机“三百”工程,建设100万亩秸秆全量还田示范区、100个保护性耕作示范点、100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全市综合农机化水平由2011年的66.4%提高到88.5%。

  重大粮食增产技术集成应用增产效果显著。“十二五”期间,长春市重点推广了玉米保护性耕作、高光效栽培示范、玉米螟生物防治、水稻钵育机插、旱田节水灌溉等重大粮食增产新技术,创建粮油高产示范片,集成应用多项农业先进技术。2018年,全市集中推广7项农业新技术和10种新模式,主推玉米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381万亩。农作物病虫害基本实现统防统治,从2014年开始每年农业航化作业试点防治稻瘟病面积达到150万亩左右。

  从2016年开始,长春市以市场导向为导向,重点从调结构、促转型、打品牌、上项目、抓改革、保增收六个方面发力,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调减普通玉米种植,突出发展特色种植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发展蔬菜、苗木花卉、瓜类、果类、食用菌、薯类六大主导产业,农业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加速推动了长春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在现代农业引导资金项目的引领下,全市优势特色产业园区和规模化棚膜园区发展建设提速,建成特色产业园区27个、200亩以上规模化棚膜园区10个,建成国家级棚膜园区19个、省级棚膜园区86个,全市设施园艺面积发展到30.4万亩,产业集聚度提升,竞争力增强,规模效益明显,成为拉动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大产业。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