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黑土

长春 江城 四平 辽源 通化 白城 白山 松原 延边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

热线:0431-81126178
邮箱:jilin@cri.cn

榆树:“小乡精神”引领一代又一代人 现代农业赋予“天下第一粮仓”生命力

2019-04-29 10:41:00  |  来源:长春晚报  |  编辑:田东艳   |  责编:刘征宇

  原题:“小乡精神”引领一代又一代榆树人 现代农业赋予“天下第一粮仓”崭新生命力

榆树:“小乡精神”引领一代又一代人 现代农业赋予“天下第一粮仓”生命力

  工作人员查看作物生长情况。李成伟 摄

榆树:“小乡精神”引领一代又一代人 现代农业赋予“天下第一粮仓”生命力

  工作人员检修大型机械设备,准备春耕。 李成伟 摄

  长春晚报4月29日讯(记者 梁闯):一台台现代化农业机械耕作、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交错延伸、一排排整齐的村落亮丽迷人……正值东北春耕时节,记者走在进榆树市的乡间村落,感受70年来榆树市农业发展进程,“天下第一粮仓”四处充满生机,一片忙碌景象,这里已经做好农业生产的准备。 榆树境内松花江、拉林河、卡岔河等64条大小河流纵横交错,气候适宜,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是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市)之一,这里盛产玉米、水稻、大豆、高粱,素有“粮豆之乡”“天下第一粮仓”的美誉。近年来,榆树市坚持高产高效、生态发展,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产量保持在35亿公斤阶段性水平,占全国的1/170、吉林省的1/10、长春市的1/3,商品量和商品率居全国县(市)前列,粮食产量连续14年位居全国县(市)第一位……榆树市正在中华大地上谱写着一个又一个辉煌篇章。

  13户人家改土造田

  “小乡精神”就此生根发芽

  当你走进榆树市土桥镇皮信村小乡,“一心想着为国家多作贡献”的牌子映入眼帘,阳光下虽然字迹斑驳,但却熠熠闪光。位于榆树市的东南角,小乡就掩映在这青山绿水之间。锹镐、锄头、老照片……走进小乡展览馆,一件件展品无声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谁又能想到60代初期,这里是一个乡办养殖场演变成的自然屯,13户人家,73口人,全部家当是1头老牛和一辆破“花轱辘车”,粮食亩产更是只有65公斤。“老牛破车疙瘩套、两头毛驴没草料,花钱靠贷款,吃粮靠返销”,是当年小乡的真实写照。 小乡的光辉历史远近闻名,当时这里贫瘠的自然资源、被救济的艰难处境、落后的生活水平,是压在小乡人心头上的一块“巨石”。1962年的一个晚上,全屯唯一的女党员齐殿云把大家叫到一起,商量改土造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也就是从那天晚上开始,大伙把齐殿云推上了生产队长的位置。 面对“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地势,没有耕犁,就用镐刨;面对“岗地白浆土,沟地黄鳅泥”的山地,没有车马,就用肩挑;面对十年九不收的白头沟,8名女劳动力肩挑手拎,开壕挖渠,小乡人硬是把这里变得六畜兴旺、年年有余粮,并逐步成为吉林省的模范典型,“小乡精神”就此生根发芽,“短短几年,小乡就有了余粮,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国家,从1963年开始,小乡就开始给国家上缴粮食了,年年都是一等粮。”为与齐殿云一起“开荒破土”的8位女社员之一,70岁的李淑珍老人见证了小乡的一路走来,站在小乡展览馆前,她眼眶湿润了,李淑珍老人告诉记者,小乡人没有懒惰靠吃救济的,现在年轻人不种地的,都会进城打工。小乡艰苦奋斗的精神没丢,互帮互助的村风也没变。”

  新村新景新小乡

  小乡人搬进了小区楼房

  到榆树就一定要去小乡看看,苦战奋斗的精神,至今仍在为经济发展发挥着助推的作用。近年来,小乡人通过加快劳务输出、土地流转,发展畜牧业、林果业和特色山野产品等经济,使小乡的致富之路越来越宽。2006年,新农村建设中小乡利用独有的历史文化积淀,打造了小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小乡绿色旅游基地以及小乡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小乡精神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新时代下这种精神根植在大家心中。”村支书刘喜龙坚定地说,“小乡精神鼓舞、激励着一代代小乡人,苦战奋斗这面红旗我们永远扛下去。” 如今,小乡人集体告别了居住35年的老式住宅,搬进了小区楼房。走进小乡可谓环境优雅,户户安上了有线电视,家家喝上了自来水。人们在宽敞洁净的休闲广场上散步,小乡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庄严肃穆的齐殿云墓,翔实的文史资料、珍贵的文物再现,小乡已成为集历史教育、红色旅游、山田经济、现代居所为一体的新村美景。

  推广应用农业新模式

  激发农业生产的内生动力

  完善的农业设施和优质的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70年来,榆树这片黑土地上,打造出大米白金、玉米黄金、特色农产品纯金三张粮食名片。近年来,榆树市相继实施卡岔河清淤、“引松入榆”等水利工程,提高防洪灌溉能力。积极推行农业绿色发展方式,全力保护黑土地这一宝贵资源。同时,提高作业保障水平,每年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亿元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田野上,一块块高标准农田正为现代农业发展提速,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24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5%,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始终稳定在500万亩以上,榆树市的粮食产量始终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股份合作、统种分管……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激发农业生产的内生动力。榆树市探索实践新模式,加快建设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成立市乡两级土地流转中心,强化土地流转的指导服务,促进土地流转规范操作、健康发展,目前全市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80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48%,形成了具有榆树特色的经营模式,走出了一条依靠流转促集中、依靠集中促发展、依靠发展促增收的现代农业规模经营之路。

  土地托管发展合作社

  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

  推广应用农业新模式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榆树市重点向创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到12970家。其中,农民合作社经营是采取土地托管和代耕代种、统一经营、统种分管方式规模经营土地,遵循“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以村组为单位,农户全员入社,农业生产全过程由合作社统一负责的规模流转方式。

  在吉林省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7年多的探索实践,让土地托管已经成为了发展合作社的有效途径,“土地托管把每户分散的土地集中到合作社手中,集零为整,形成规模,提高经营科技含量和全程机械化水平,实现了‘有钱没钱都能种地、没有劳动能力能种地和外出打工挣钱能种地’的目标。”田丰合作社负责人陈卓说,我们合作社的“精髓”是土地托管,围绕土地托管建立了完整的分配机制。不用托管社员拿一分钱,种子、化肥、农药和机械投入及从播种到秋收作业等费用,都由合作社垫付,被托管社员年终按照合同约定基准和所托管土地面积领取收益。

  作为长春市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单位,吉林省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主要以大田托管为主导,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服务模式。目前现入社社员398户,托管农户土地从2016年的685公顷发展到2018年的785公顷,拥有各种机械设备110台(套)。“如今,合作社在全程机械化生产服务过程中,对托管土地全部进行农业保险,最大限度地规避了合作社从种到收的经营风险。”陈卓告诉记者,对于合作社来说,薄利多得,看上去操点心,但聚少成多,几年下来合作社总收益860多万元。而且托管社员一分力不出的情况下,能拿到自己经营土地农户的90%收入,加上二次分红所得,每公顷可获纯收入1000多元,又能带动托管户二三产业的发展。

  农业生产不再看天吃饭

  风险由合作社承担

  从前从事农业生产,是靠天吃饭,风险比较大。而在榆树市天雨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土地统一经营,以支付土地租金的形式转包农户土地,合作社统一作物布局、统一田间管理、统一生产标准,秋后按服务项目分户结算费用,按土地面积分户收获作物的流转方式,风险由合作社承担。“目前合作社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能够满足千公顷耕地的作业需要。”合作社理事长丛健告诉记者,合作社历经几年发展,经测算每年收入增长同比递增15%,社员分红收入同比增长10%,既带富了社员,又带动了周边乡村群众共同致富。

  被托管土地的农民,真正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非农产业,拓宽了增收渠道,破解了农业内部增收空间狭小和农民增收乏力的难题。2018年,榆树市玉米生产遭受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干旱,但榆树市五棵树镇广隆村的李彦去年的收成很不错。“按照去年的旱情,我家肯定损失惨重,幸亏我加入合作社。”几年前,李彦把自家的2公顷地托管给合作社,还出资12.6万元入股合作社,现在他每年都有不稳定的托管、分红收入,一年下来,收入翻了一倍还多。”

  追寻“小乡精神”印记

  食用菌种出致富路

  距离小乡屯5公里的榆树市土桥镇孟家村有一位种植食用菌能手,乡亲们把她称作第二个齐殿云,也正是如此,创业至今齐殿云的事迹一直促使她奋斗拼搏。日前,记者来到了榆树市腾龙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菌种植基地大棚,不久后就将迎来出菇时节,合作社理事长杨岚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回忆起创业路上每件事,杨岚都是历历在目,从最初的食用菌产品需求量逐年递增获得灵感,到盖厂房、建大棚、打机井、购设备、买原料,仅用了3年时间,杨岚就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但看到其他村民日子过得还是不尽如人意,她就决定带着大伙一块干,“‘小乡精神’让我受到了启发,希望自己能像前辈齐殿云一样,带着大伙一起致富。”杨岚告诉记者,“2011年,我创办了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平菇、滑子蘑、黑木耳和北虫草,因为懂技术、有销路,合作社效益丰厚,当年社员人均就增收10000多元。”

  2012年合作社为产品注册了“小乡屯”牌商标,品牌功能建设为合作社的食用菌产品推向更大的市场奠定了基础;2016年,合作社征地60亩新建大棚40栋用于种植……杨岚一步一个脚印,累计帮助2000多人走上种植致富路,还吸引7名大学生返乡创业,在“长春市女大学生创业联盟”中,被媒体称为“蘑菇皇后”。

  合作社发展至今,已有社员102人,年人均增收2万余元,经营范围还增加了土地流转、机械种植等。社员增收的背后,杨岚创业的艰辛不言而喻,食用菌大棚三次坍塌,多年心血差点付之东流,“也曾多次想过放弃,但想到大家的信任,就又重新振作起来。现在,杨岚的食用菌产品已经行销全国各地,成为同类产品中的佼佼者,年收入突破千万元,杨岚说,“市场竞争要求我们把品牌和质量都抓好,让消费者看见我们的良好品质和形象,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

  几十年过去了,榆树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艰苦奋斗、为国家多作贡献的“小乡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榆树人。一业兴带来百业旺,榆树市将独具特色的产量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一个产业兴旺、美丽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黑土地新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