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黑土

长春 江城 四平 辽源 通化 白城 白山 松原 延边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

热线:0431-81126178
邮箱:jilin@cri.cn

吉林省改良盐碱地 生态环境改善 农业增收“加速度”

2019-02-22 08:46:25  |  来源:吉林日报  |  编辑:杜伟   |  责编:刘征宇

  原题:农场变身记——大安市原喆家庭农场的转型发展之路

吉林省改良盐碱地 生态环境改善 农业增收“加速度”

原喆家庭农场主人寇金有和他的稻田。

吉林省改良盐碱地 生态环境改善 农业增收“加速度”

改造前的盐碱地,土壤板结,农作物难以生长。

吉林省改良盐碱地 生态环境改善 农业增收“加速度”

稻花香里,收获着全年的希望。 吉林日报记者 刘佳宁 摄

  吉林日报2月22日讯(记者 刘佳宁):站在路中间,一边是斑斑点点的白色盐碱地,寸草不生;一边是平整的稻田地,稻田地里正孕育着春天的希望。这里是大安市两家子镇原喆家庭农场的地块。这块土地所见证的蜕变,既是一座农场的华丽转身,也是大安市盐碱地改造的一个缩影。在吉林省西部土地整理的大背景下,伴随着改良盐碱地的进程,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种植结构得以调优,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开始落地,农业增收迈向了“加速度”。

  思维转向

  从河套地到盐碱地

  1998年,寇金有在大安市丰收镇承包了130公顷地,成立了原喆家庭农场,大面积种植水稻。在当年,这些地块都属于比较好种的“河套地”,土质不错,产量稳定,农场的经营慢慢走上正轨。

  那时的寇金有没有想到,曾经让人一筹莫展的盐碱地,会成为如今的“香饽饽”。原喆家庭农场所在的大安,是一个盐碱地大县,18.86万公顷的未利用地中,盐碱地就有11.1万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58.8%。几十年来,随处可见的盐碱地上,随风刮起的阵阵白烟,是人们早已习惯的生态环境。

  进入新世纪以来,情况发生了改变。2006年,总面积2.33万公顷的大安灌区建设正式开工。历时6年,到2013年,已建成131座各类建筑物。通过这一工程,将嫩江的水资源引进广阔的盐碱地中,进行土地改良,整理出2.1万公顷的水田,大大改善了大安的生态环境和种植条件,为种植结构的调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盐碱地改良的前景成为现实,位于两家子镇的475公顷盐碱地,开始寻求耕种者。

  经过15年的家庭农场经营,正需要扩大种植规模的寇金有,看中了这片盐碱地的潜力。

  可是,家人不太支持他的想法。当地老百姓有句话,叫“有仇不用报,劝你种水稻”,就是形容在盐碱地上种水稻的难度之大。种种困难,寇金有不是没有想到,但他说:“我相信国家的科学技术,盐碱地要是不出水稻的话,国家不会出这么多钱来改造盐碱地的。”

  市里给出的承包价是每公顷1750元,5年一交钱,30年不变。这个政策,大大减轻了寇金有的经济负担,让他觉得,应该拼一次,去调整农场的发展方向。

  2014年,原喆家庭农场正式在两家子镇扎根落户。有了引进田间地头的嫩江水,寇金有咬咬牙,把农场经营多年的积蓄,大笔大笔地投进了盐碱地里。

  科技助力

  从绝收年到丰收年

  几年前,家住附近太山镇的伞海波来到原喆家庭农场工作。恰逢农场刚刚开始试验盐碱地的改造。

  看到白花花的盐碱地,伞海波不太相信这里能长出水稻。刚干了几天,他就向寇金有要工资,“怕稻子出不来,你不给我开工资呀!”

  寇金有倒是不怕,他心里有底。2014年,他投入300万元,种了20多公顷实验田,扬完肥料,就开始插秧。然而,到了秋天,只结出一些小稻穗,穗上只有几个粒,“购置的收割机都用不着,水稻长得不像样”。他请教了专家和技术人员,用60袋脱硫石膏改造了0.07公顷地,效果很好,田里的水变得清澈了,水稻苗也茁壮生长起来。

  有了第一次成功的经验,从2015年开始,农场大面积使用脱硫石膏,进行盐碱地改造。伞海波眼看着数千吨的脱硫石膏被撒进了广阔的盐碱地里。光是一公顷地的改造成本,就要5万元。

  寇金有说:“改造盐碱地,不是一年就能改成的,技术都是逐渐摸索的。农场也走了不少弯路,现在改造一公顷地,能比原来省2万元,3万元就能改造出来一公顷地。”

  随着改造技术的逐渐成熟,产量也逐年攀升。2016年,农场的200公顷地都具备了水稻种植条件,当年秋天产了60万斤水稻,每公顷产二三百斤。2017年,水稻产量达到了200万斤。经过数年的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到2018年,绝大部分的盐碱地都已改造成功,进水农渠和毛渠全部实现了管网覆盖,共投入1.5万吨脱硫石膏,种植面积达到了400多公顷,产量近410万斤,每公顷产水稻达到1万多斤。

  随着种植面积的逐年增长,农场用工量也越来越大,每年都能解决150多人的外出务工问题,发出的劳务工资达140多万元。伞海波的收入也上涨了,一个月能赚到4000多元,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品牌升级

  从普通米到优质米

  昔日盐碱地,今朝稻花香。“你这地,整成了!”赶牛经过的村民对寇金有竖起了大拇指。

  但他明白,地里还有些“小毛病”,“2018年,地里有的地方还疙疙瘩瘩的,机器没深耕进去,地特别的硬,稻子扎不了根,就没有产量。”

  今年,原喆家庭农场要把这些问题一并解决,深耕15厘米至20厘米,把往年浪费的田地都利用起来。寇金有掰着指头,算出了数字:“今年产量,我看增加个200万斤,没有问题。”到2019年秋天,这片由盐碱地改良而成的稻田,将达到稳产、丰产状态。

  当产量不再成为主要问题,稻米的质量将直接决定农场未来的发展。

  伞海波告诉记者:“同样的稻种,河套地种出来的大米口感,跟这边盐碱地种出来的没法比。”经盐碱地改造的处女地,未施用过化肥,地力很健;随着种植年头的增长,烂在地里的水稻根越多,有机肥就越多,土壤会越发肥沃;天然含碱的土地,又会产出独特的弱碱米,煮出的粥又黏又滑,口感良好。

  种种优势,使寇金有下定决心,要在这块地上,发展优质水稻种植,打出“品质牌”,做出自家弱碱米的品牌。

  依托种植规模扩大的基础,原喆家庭农场成立了自己的米业公司,创建了自己的大米品牌,销往全国多个省市,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2018年,销往深圳的大米,卖出了每斤60多元的高价。

  截至目前,原喆家庭农场已有52栋育苗大棚和1座日烘干量400吨的烘干塔,并完成了大米加工生产线的建设,每日加工量可达30多吨,年生产销售大米达1000吨以上。负责生产线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条生产线能加工多种大米,要抛光的精米也有,要不抛光的糙米也行,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从2014年起,农场就已引进国内外大型农机具,实施全程机械化的种植,采用科学的田间管理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现在,农场实现了产业链经营,成为集粮食示范种植、收购、烘干、加工、销售、仓储、物流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企业。面向未来,寇金有怀着更多的打算:“今年已经加工了200多吨米,销售出去了。但这是不够的,生产规模要逐年扩大,大米品质要进一步优化,让市场去认可。”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