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黑土

长春 江城 四平 辽源 通化 白城 白山 松原 延边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

热线:0431-81126178
邮箱:jilin@cri.cn

通化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经希军:打造中国风土 传递通化味道

2018-06-21 17:47:33  |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编辑:田东艳   |  责编:刘征宇

  国际在线吉林频道消息(毕成功 李鹏):作为通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通化市葡萄酒推进领导小组组长,经希军对于葡萄酒文化有着独到见解。他认为:“中国葡萄酒文化还处在融合阶段,暂时还没有完全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品牌文化。只要我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就一定会形成中国独特的葡萄酒文化。”

06【吉林】【供稿】【图说吉林】【CRI看吉林(标题)】【社会民生(标题)】【关东黑土(通化)】【移动版(列表)】通化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经希军:打造中国风土 传递通化味道

通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通化市葡萄酒推进领导小组组长经希军采摘北冰红葡萄。 通化市委宣传部 供图 

  近日,由中共通化市委、通化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风土造就中国味道”论坛在成都举行。经希军在致辞中表示:“通化葡萄酒,特色鲜明,彰显了世界的中国风土、中国的民族产业、吉林的文化品牌、通化的城市名片形象。”

  近年来,通化市委、市政府重点发展葡萄酒产业,从葡萄种植到葡萄酒加工、从品种培育到产区确定、从酒庄建设到文化推广等领域,进行了全面升级。目前,通化拥有葡萄酒企业63户,发展酿酒葡萄5.16万亩,年产量5.8万吨。柳河县和集安市是通化重要的葡萄种植基地和葡萄酒生产企业聚集地。

  尤其是“北冰红”这一葡萄品种的问世,更是给通化葡萄酒产区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北冰红”是世界上唯一可以直接酿制出红色冰酒的葡萄,在入冬落雪后零下十几度的严寒里,“北冰红”葡萄依然能傲立枝头。

  在经希军看来,葡萄酒产业是高效农业。葡萄酒的原料端是葡萄树,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是一个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融合的有力杠杆;葡萄酒产业是绿色工业,葡萄在种植、酿造、加工和销售的全产业链中资源消耗小、环境污染低;葡萄酒产业是特色旅游业,无论是田园风光的种植园、诗情画意的酒庄,还是温文尔雅的品酒体验、风格迥异的葡萄酒产品,都是可塑造成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葡萄酒产业是文化产业,葡萄酒作为一种饮品,已被赋予了特有的文化属性,包括风土、种植、酿造、品鉴、配餐、礼仪等,都为这个产业注入了灵魂,也只有有灵魂的产业才能走得更长远。

  “中国葡萄酒文化还处在融合阶段,暂时还没有完全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品牌文化。只要我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就一定会形成中国独特的葡萄酒文化。”经希军认为,就目前来讲,要形成中国特有的葡萄酒文化,还需要正视和突破四个问题:第一,是对国外葡萄酒的盲目崇拜,一些消费者对国外葡萄酒缺乏理性认识,盲目跟风;第二,国内葡萄酒生产和消费成本大,在国外,葡萄酒属于农业产品,是日常消费品;在我国,葡萄酒是工业产品,消费人群少,难以形成大众地域文化;第三,葡萄种植受土地制度制约较大,我国的土地承包制度和流转制度,不利于葡萄长期稳定种植,也不利于形成好的风土文化;第四,与国外相比,中国在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销售、葡萄酒文化推广等方面还有差距。

  经希军认为,就我国目前来讲,要打造自己葡萄酒文化,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努力:

  首先,就是增强对葡萄酒产业的认知。中国葡萄酒产业是高效农业、绿色工业、特色旅游业,它的最终形态就是文化产业;只有把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来看待,才会有更持续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只有双轮驱动、两翼共振,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其次,建立中国葡萄酒文化认知体系。一要培养消费群体,重点在葡萄酒文化知识的宣传普及上下功夫;二要深挖产区内涵。各产区的葡萄酒要符合产区的“气质”,每个产区都有可挖掘的东西,塑造自己独有的形象,比如,通化就着力打造鸭绿江河谷产区,着力提高北冰红知名度,着力塑造自己的品牌;三要加大基础投入。要建立健全葡萄酒相应的培训机构,做好推广平台建设,加强文化传播,通过和媒体的合作,不断宣传推介中国葡萄酒的文化和特色。

  再次,汲取中国民族特色文化,实现变道超车。要实现中国葡萄酒产业“变道超车”,归根结底还是要拿产品说话,只有自己的独特品牌过硬,才有底气去宣传、去比较,比如,通化产区一直致力于研发以北冰红为代表的山葡萄酒体系,打造“世界的中国风土、中国的民族产业、吉林的文化品牌、通化的城市名片”,以独特的产区形象屹立于世界葡萄酒品牌之林。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