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5月7日讯(记者 刘怀 缪友银):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座城市最动人的气质。
在广袤的松辽大地上,有一座古城,千百年来,她成为仁人志士寄托家国情怀的深情符号,岳飞的“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李大钊的“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让她名闻遐迩。黄龙府,就是今天的农安县。
追溯历史,我们看到了农安更为久远的文化符号,左家山出土的惊世玉石龙,巍峨壮观的千年辽塔……都在述说着农安的千古传奇。
放眼现在,百花齐放的文化,崇文重教的氛围……彰显着农安从骨子里散发出的精气神。
文以史传,文以化人,文以兴业。如今,农安县委、县政府提出“文史立县、产业兴县、生态美县、幸福名县”四大理念,“文史立县”被牢牢摆在了引领位置。他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为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文以史传: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
农安地处松花江南岸、伊通河西畔,是古代东北少数民族聚居与发展的重要区域,曾为我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是东北文明繁衍生息的发祥地之一。
7000年前,黄龙府就有人类居住。吉林大学1985年在农安县左家山遗址挖掘出土的玉石龙,填补了松花江流域7000年前考古史的空白,证明新石器时代黄龙府就有人类活动。社科院研究员、考古专家刘国祥教授指出:“左家山出土的玉石龙,是至今中国发现最早的龙型雕塑,是中华第一玉石龙。”可见农安人的祖先在文化方面很早就有了较高造诣。
公元前2世纪,黄龙府曾为一代都城。索离国王子东明建立夫余国,国都就选定在黄龙府。据《三国志》记载,两汉之际,夫余是汉朝东北地区最大的属国,“其户百万,其国殷富”,开创了黄龙府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历史的辉煌渐行渐远,但文化的轨迹依然清晰。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农安很早就有了崇文重教的传统。
辽代的李靖出生于黄龙府,自幼聪慧勤奋,熟读四书五经,精通礼仪经典,是一位颇受人尊重的学者。金太祖在建立金国后,李靖被选入宫廷,为太师。李靖执教认真,培育了一批批安邦治世的栋梁之材。金朝时期,一代文学大儒张孔孙也出生于黄龙府。他的父亲期望他能继承儒学,投身文教,所以为其取名“孔孙”。后来,张孔孙官至集贤殿大学士,不仅勤于书画,书法造诣也非常高,而且善于骑射,为官十分贤能。
史是文之脉,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一代代文豪的影响带动下,农安人重文重教的传统慢慢形成,深深融入到他们的血液里。
音乐家李劫夫1937年赴延安,创作了大量宣传画和政治讽刺画,同时开始创作歌曲。他的《自由的农夫王老三》《王禾小唱》《五十九个》《英雄赞》等,生动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和英雄事迹,流行于华北各抗日根据地。他的《歌唱二小放牛郎》,鼓舞着一代代少年儿童。
杨廷玉1977年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中国首届德艺双馨百佳电视工作者,我省首批省管优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著有长篇小说《危城》《这里不是处女地》《女人不是月亮》《帷幕刚拉开》《不废江河》等,戏剧《无事生非》《美神》,电视剧剧本《女人不是月亮》《梦醒五棵柳》《一村之长》《湖上人家》等,影视作品先后数次获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大众电视金鹰奖、中宣部文艺作品“五个一”工程奖和省政府长白山文艺奖。
全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谢华良原是一名乡中学教师,对文学的执着追求使他写出了长篇小说《一鸣惊人》《告诉你没啥》《邋遢大王历险记》和长篇传记《黑格尔》《鲁迅》。中篇小说《麦子麦子》1999年获第七届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大奖,2002年获首届吉林省文学创作奖。
还有著名编剧王福义、山水画家朱玉铎……农安县不断涌现出大量文化名人。
文化,就像一片内涵厚重的祥云氤氲着这片土地,由城及乡,由老及幼。如今,在农安,各种文化形式遍及城乡,澎湃而生,诗社、画院、剧社、艺术团风起云涌。
一个由历史延展而来的文化农安展现在人们面前。
文以化人:百花齐放的文化事业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农安县巴吉垒镇农民诗人王振海的一首《耙地》技惊四座,声名鹊起。作为农民诗人的代表,王振海参加过全国群英会,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如今,巴吉垒是全国知名的“诗乡”。60多年来,这里的农民们共创作诗歌15万首左右,出版了《巴吉垒新歌》《田野放歌》《魂梦系黑土地》等近20本诗集。目前全镇有5万多人口,诗歌创作人员有3000多人。农民诗人李树德说,他和镇里的许多农民诗人一样,写诗成瘾。有些人正在种地的时候,灵感来了,怕忘了,拿起树枝,就在地上写起来;参加婚庆的时候,往往在桌上就开起了赛诗会,大家即兴诗朗诵……“三间小瓦房,满院都是粮。赶上好政策,幸福万年长。”农民诗人们通过最直白的方式讴歌新时代。
文以化人。在各类文化活动的滋养下,这里的人们精神世界更丰富了,幸福感更强了。
戏剧影视剧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近年来,农安县大力推动戏剧、小品和影视剧剧本的创作。地方戏种“黄龙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出《魂系黄龙府》名震一时,获得“文华剧目奖”“编剧金奖”“梅花奖”等多个奖项;王福义创作的历史戏曲剧《歪梨娘娘》荣获第十八届中国田汉戏剧文学奖一等奖;杜今学创作的20集电视连续剧《我们都是好朋友》荣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电视剧评选少儿题材“飞天奖”。
书画艺术事业也是百花齐放。农安县采取多种形式扶持书画创作,积极向各级专业报刊推介县内书画家。朱玉铎连续在北京、河北、义乌举办个人画展,国画《瑞雪兆丰年》被人民大会堂收藏;王焕富、郑淑萍国画作品先后荣获世界华人书画展铜奖、全国首届重彩画大展优秀奖;刘福生荣获“中国书法十杰”称号、韩秀萍荣获“全国安全文化与书画形象大使”称号……
戏剧、诗歌、书画繁荣发展,而在公共文化活动方面,农安县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近年来,农安县投入资金近亿元建设县文化活动中心。其内设的图书馆、文化馆和文化活动中心每年接待读者和活动人员10万人次;新建的黄龙艺术剧院每年都举办大型演出;体育场总座位席12400个,每年承办全县职工运动会,丰富全县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农安县还下大功夫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投资65万元复建22家乡镇综合文化站,建农家书屋377个,农村文化小广场203个,体育健身站点324个。
文化就像一粒饱满的种子,在这片古老而又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黄龙戏剧团、农民诗社、农民夜校、农家书屋、农民画院……文化,成了农安人最为骄傲的一张名片。
文以兴业: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印记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依托文化,农安满怀信心地打出了文化牌。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近年来,农安县坚持把全域旅游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载体,作为服务业攻坚的重要引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产业,积极开发“历史文化体验、特色乡村娱乐、湿地生态休闲”3日游精品路线,全力做好“绿色”生态、“白色”冰雪、“彩色”文化3篇文章。2017年,农安县全年接待游客22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亿元。今年,农安县深度挖掘“农、文、水”3大特色资源,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精心培育“三朝重镇”“水润之城”“休闲胜地”3大旅游品牌,积极构建食、住、游、购、娱全域旅游新模式,努力将农安建设成集古典与现代风韵于一体的塞外名城。
生态文明也是文化事业的重要体现,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着生态文明的建设。农安县把滨水生态治理项目作为全县“一号”治理工程。在规划中,结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现代化城市发展理念,融入农安古城文化元素和现代化城市标志。经过两年时间,困扰居民多年的污水沟变成了旅游、休闲、娱乐的新景点。滨水二期项目正在推进,建成后将成为长春外市县最大的景观公园,彻底改变农安县城没有活体水系的历史。循着“生态美县”的美好蓝图,一项项大工程陆续开展,今年农安县统筹推进生态龙湖、瘦东湖、西部生态工程建设,全力实施太平池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区建设,伊通河、饮马河等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试点也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文化,赋予了农安人丰富的精神特质,这种文化浸染出来的精气神,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一个个殊荣,是对今日农安的最好诠释,是对明日农安的美好描绘。
“文史立县”引领着“产业兴县、生态美县、幸福名县”,也推动着新时代农安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一幅农安未来跨越发展的美丽蓝图正在缓缓打开。农安县委书记韩明玉说:“未来5年,农安县要打造城市历史文化品牌,重点打造文化旅游和休闲农业两大旅游产品,提升‘农安旅游’品牌,将农安打造成辽金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长春市乡村休闲后花园、全国农业主题旅游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