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二氧化碳与油田相遇,一场关乎能源转型与减碳的“深潜”革命正在吉林上演。截至今年8月,吉林油田累计埋存二氧化碳量突破400万吨大关,稳居全国第一,这一成果相当于为地球种下3400余万棵树,切实为地球“呼吸”减负。
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吉林油田三十年的坚守与探索。如今,这里已建成国内首个、亚洲最大的全产业链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国家级示范工程,手握“五最”领先优势——集中式二氧化碳注入最早、注入HCPV(水平井体积压裂)最大、CCUS流程工艺最全、注入地下二氧化碳最多、驱油效果最好。这些“国内首创”“亚洲最大”的标签,让吉林油田的CCUS技术成为全球能源转型舞台上的“明星”,成为行业公认的标杆。
“把二氧化碳注入地下作为开采石油的介质,既能减碳,还能让石油采收率比传统水介质高25%。”二氧化碳开发公司相关负责人道出了这项技术的“双赢”秘诀。通过持续攻关,吉林油田攻克了油藏、注采、地面工程等3大领域关键难题,打造出适配自身“三低”(低渗、低孔、低产)油藏的“吉油模式”,涵盖二氧化碳混相驱替、防腐防气窜、循环利用等核心技术。
依托自主技术,吉林油田已建成5个二氧化碳驱油与埋存示范区,年注入二氧化碳能力达80万吨。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套陆相油藏CCUS-EOR(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若在全国同类油藏推广,相当于新开发一个年产3000万吨级的大油田。目前,该技术已在长庆、吐哈、新疆等油田落地应用,去年底还接到印尼佳布油田订单,成功走出国门,彰显中国技术实力。
今年4月,吉林油田再出“硬核”举措——开工建设国内运输距离最长、管径最粗、压力最高、规模最大的二氧化碳管道。这条总长约400公里的管道建成后,每年可额外封存超400万吨二氧化碳,为减碳工作再添强劲动力。(记者 邹鹏亮)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