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姜彦艳):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长客)转向架制造中心焊接一车间焊工、中车长客首席操作师李万君和他的父亲李世忠都是中车长客的劳模,两代劳模的故事见证了中国铁路机车的飞速发展,也生动地展现了两代中车长客人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月15日,记者来到李万君家中,聆听李万君和76岁老父亲李世忠两代劳模的奋斗故事。
2012年5月11日,李万君(右一)和父母及弟弟李万勇(左一)合影 供图 中车长客
“老工匠”李世忠:坚守岗位传递“匠心”
中车长客于1954年建厂。1958年入厂的李世忠是中车长客的老工人。入厂时工厂没有厂房,工人们都是两班倒,一班搞生产、一班搞基建。回忆起那段艰苦的岁月,李世忠感慨地说:“我们当时也没有设备,全靠大家肩扛手抬。”
“我觉得好工人的标准就是干好活,出好产品。年轻时,我就立志要当一个好工人。”李世忠说,他也一直用这个标准要求自己,在一线工人岗位上坚守了30多年。
李世忠几乎每年都超额完成任务,普通工人全年工时2000多个小时,李世忠全年工时能达到5000多个小时。同时,李世忠喜欢钻研,只要一有时间就做研究,每年都会完成八九十项技术革新。这些“小发明”提高了工人们的工作效率,每年为工厂增产20多万元。
李万君(右)和父亲李世忠合影 摄影 吴庆年
由于在工作上表现突出,1987年到1993年,李世忠连续七年被评为工厂劳模,并在1993年被评为原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被长春市授予 “五一劳动奖章”。
每到年末的厂内劳模评选,李世忠把奖状和大红花带回家时,儿子们都互相抢着要。因为没抢到大红花,小儿子李万勇还掉过眼泪,这时大儿子李万君会把大红花挂到李万勇的胸前并说:“老弟,这个大红花给你,将来我入厂好好干,也当劳模,得个大红花。”
听着儿子的话,李世忠心里特别高兴。他希望孩子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能不忘初心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而李万君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了父亲对自己的期待。
20世纪80年代,李世忠(左)在车间的工作照 摄影 吴庆年
李世忠获得过的荣誉证书 摄影 吴庆年
“高铁焊接大师”李万君:言传身教为“中国速度”培育技能人才
1987年,19岁的李万君进入中车长客水箱工段当焊工。焊工是一件苦闷的工作,当年,和李万君一起入厂的28个工人走了25个,只剩下包括李万君在内的3个人一直在坚持。
李万君说,面对又苦又累的工作,自己也动摇过。可父亲悄悄去探望过李万君两次,给李万君留下了鼓励信。李世忠在信中写道:“我的好儿子,坚持吧!会有好结果的。灯在光天化日下是不引人注意的,只有在黑暗里才能显示它的光辉。”
在父亲的鼓励下,李万君努力工作,苦学技艺。在焊工岗位工作一年后,李万君就拿下了长春市焊工技能大赛的第一名。
李万君(右)在培训指导徒弟进行焊接 摄影 蒋民
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焊工岗位的坚守,李万君从一名普通焊工成长为“中国高铁焊接大师”,掌握了一整套过硬的焊接本领,同时拥有碳钢、不锈钢焊接等6项国际焊工资格证书和国际焊接技师证书。李万君还积极参与填补国内空白的几十种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其中31项获国家专利,《氩弧半自动管管焊操作法》填补了中国氩弧焊焊接转向架环口的空白。
250公里动车组列车转向架横梁和侧梁间的接触环口,是承载重达50吨车体重量的关键受力点,也是决定动车组列车能否实现速度等级提升的核心部件,其焊接成型要求高、难度大。李万君在模型上反复演练,摸索出“环口焊七步操作法”,成功突破接触环口批量生产难题。李万君因在高铁制造中所做出的特殊贡献而赢得“中国高铁焊接大师”的美誉。
技能,传承下去更有价值。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主持人,以“技能报国”为夙愿的李万君教窍门、传技能,培养出一批批技能精湛、职业操守优良的技能人才。2007年到2009年,李万君一边工作,一边编制教材,承担培训任务,创造了400余名员工提前半年全部考取国际焊工资质证书的“培训奇迹”。
2011年,李万君主持的“焊工首席操作师工作室”先后组织培训近160场,培训焊工1万多人次,考取各种国际、国内焊工资质证书2000多项,满足了高速动车组、城铁车、出口车等20多种车型的生产需要,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保证。
“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追赶到领跑,是一代代‘长客人’敢于创新,甘心奉献精神的传承。有这样的精神引领,未来‘中车长客’会跑得更快。”李万君说。
2015年4月28日,李万君获得全国劳模称号。李万君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希望女儿能够到中车长客工作,为中车长客的发展做出贡献。”2018年,李万君的女儿李思奇沿着祖父和父亲的足迹,进入中车长客工作,成为新一代“中车长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