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吉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特色产业    |    市州新闻    

创新筑梦·长春汽开智造进行时丨 从“经验试错”到“数字预知”:一汽模具的技术革新之路
2025-09-30 17:40:51来源:央广网编辑:蒋硕责编:蒋硕

  编者按:从汽车城的创新沃土出发,长春汽开企业们怀揣着突破攻坚、赋能产业的实干信念,在技术研发与产业升级的赛道上奋力前行。为挖掘长春汽开企业创新实践案例,央广网吉林频道策划推出《创新筑梦·长春汽开智造进行时》系列报道,探寻这些企业如何将核心技术转化为发展动能,聆听它们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奋进故事,展现长春汽开产业创新的强劲活力与坚实根基。

  央广网长春9月26日消息(记者舒震)“好的技术既要成为推动汽车产业升级的引擎,更需扎根于造福百姓的需求。”在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汽模具)研发中心实验基地,一汽模具装备技术专家尚校对记者说道,“这些年,我们的业务版图从车身模具到智能装备。我们就是凭着这股劲儿啃下一个个技术硬骨头,把成果落到给老百姓谋福利的实处。”

  硬核技术铺底:从安全到高端全面突破

  在汽车研发的众多技术成果中,与百姓出行安全紧密相关的热成形技术尤为典型。

  “安全是老百姓心中最关心的事,热成形技术不仅能守护出行安全,还能提升用车体验。”在研发中心实验基地,尚校骄傲地指着一个门环说,“相较传统冷冲压技术,热成形技术将材料强度提升至2000兆帕,大幅增强安全性。”

创新筑梦·长春汽开智造进行时丨 从“经验试错”到“数字预知”:一汽模具的技术革新之路

采用“一体式双门洞门环热成形技术”的零件(央广网记者 舒震 摄)

  此外,这项技术还实现了车辆减重。“眼前这个采用‘一体式双门洞门环热成形技术’的零件,就是整合原本7至8个分散零件一次性热压成型的成果,既减少了材料冗余,又实现了降本增效,完美兼顾安全与轻量化需求。”

  “传统冷冲模具领域更是我们的强项!”尚校说,“57项技术国内领先,同步工程技术等全体系开发能力优于同行,大型覆盖件首件合格率近80%,带动行业技术提升。”

  除了在主流模具领域深耕,一汽模具在高端市场也实现了突破。“在高端定制领域,我们也颇有建树,重载乘用车技术打破国外垄断,自主掌握核心工艺,填补国内空白,提升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可控能力。”尚校补充道。

  仿真技术提效:让“快提车、少花钱”落地

  一项技术的真正价值,既要能攻坚生产难题,更要能回应民生期待。

  “咱这冷冲压全工序CAE仿真技术,拉延、修边、冲孔、翻边到回弹都能模拟,一次建模就把全流程提前预测了,汽车生产环节少走弯路了,大家等着提车的时间自然就缩短了。”尚校认为企业的冷冲压全工序CAE仿真技术在行业里更具代表性。

  这项技术的优势,在对比过往生产模式时更为明显。尚校说:“以前靠经验设计,试模常出起皱、裂纹、回弹问题,得调十几次;现在缺陷预测准确率超90%,试模次数少一大半,不仅能减少原材料浪费,还能降低汽车制造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还为企业智能制造奠定了基础。“而且这技术的价值还不止于此。”尚校补充道,“它不只是设计工具,还是智能制造的关键!仿真数据和现场数据一融合就能搭建数字孪生体,大型冷冲模具开发周期缩短40%以上,是企业竞争力的支点!企业竞争力强了,就能更快推出更优质的车型。”

  生产端见实效:技术红利直达民生

  从研发端的技术突破,到生产端的效率提升,最终都落脚于百姓的实际获益,这一点在调试车间有着直观体现。

创新筑梦·长春汽开智造进行时丨 从“经验试错”到“数字预知”:一汽模具的技术革新之路

调试车间忙碌的工作人员(央广网记者 舒震 摄)

  “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购车问题。”在调试车间里,工长宋春来指着面前的一台机器说,“我们的技术成果直接惠及百姓,一模多件技术打破传统局限,以前机器一次只能压出1个车门,现在可以压4个车门,大幅降低了生产耗时成本,让消费者提车更快、更便宜。”

  这样的技术优势在零部件领域并非个例。“像这样的零部件领域,我们公司有17项核心技术,其中4项技术国内领先,达到行业标杆水平,其余13项核心技术属国内先进。”宋春来自豪地说。

创新筑梦·长春汽开智造进行时丨 从“经验试错”到“数字预知”:一汽模具的技术革新之路

调试车间现场(央广网记者 舒震 摄)

  宋春来还介绍了另一项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技术。“柔性压料技术也能缩短生产周期,”他指着模具说,“传统刚性压料在调试时需反复调整间隙、不断修磨,耗费大量时间,而柔性压料能够靠自身变形弥补误差,大幅缩短生产周期、减少工作量。”

  展望未来,一汽模具将持续深化技术研发,拓展市场,服务百姓。而创新实践宣传机制的建立,将让其成果被更多人知晓,激励行业创新,共同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制造业升级与民生福祉贡献力量。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