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北国春城长春、诞生于2000年的吉林动画学院,是驱动产业创新的创意引擎,是培育动漫人才的重要摇篮。
近日,由该校师生原创的科幻冒险动画电影《疯狂电脑城》官宣定档10月6日,正式跻身国庆黄金档,为吉林动画学院建校25周年献上一份重磅贺礼。从2024年10月登陆法国戛纳秋季电视节,以东方叙事美学与前沿数字技术征服国际影人,到2025年3月入围第29届哥伦布国际电影与动画节,再到如今获得主流档期青睐、即将面向亿万观众的每一步突破,既展示了一部动画作品的进阶之路,也是吉林动画学院“学研产一体化”办学特色的生动落地,更是中国高等院校原创动画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吉林动画学院全景航拍 供图 吉林动画学院
应势而生 立民族动漫产业振兴根基
“吉林动画学院是全国最优秀的动漫游戏人才培养基地之一,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高度契合。”2001年,付堃以吉林动画学院第二届新生身份踏入校门。24年后的今天,作为中影年年(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他以一番中肯评价佐证吉林动画学院的创办初心。
2000年6月,经吉林省教育厅批准,这所承载“培养中国动画人才,创作中国动画作品,振兴中国动漫产业”使命的高等学府宣告成立。2008年,随着学校正式更名为吉林动画学院,中国动画教育史上第一所单体独立的动画专业高等院校就此诞生。
25年来,学校累计培养近6万名专业人才。腾讯、网易、字节跳动、米哈游等头部企业,《哪吒之魔童闹海》《大圣归来》《长安三万里》等国产动画电影制作团队,以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创业队伍中,均活跃着吉林动画学院校友的身影。
特色兴校 探学研产融合发展新路径
“吉林动画学院的教育体系渗透着学研产的深度融合,由产业带动教育,为学界和业界提供了宝贵经验。”正如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授黄心渊所说,“开放式国际化、学研产一体化、创意产品高科技化”三大办学特色,正是吉林动画学院在行业中站稳脚跟的核心密码。
在“开放式国际化”特色指引下,学校与23个国家和地区的98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今年,大三学生张力丹就成了受益者。通过校际交流项目,这位福建籍学子得以赴澳门科技大学交流学习。“全球设计案例分析拓展了我对设计的认知和边界,也让我对‘讲好中国故事’有了新的思考。”张力丹自信地说。
“学研产一体化”则打破了高校与产业的壁垒。2002年,吉林动画学院首次明确提出走“学研产一体”化道路。此后,以学生、作品“两个产品”高质量输出为目标,搭建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平台与科技创新中心,以高端产业项目引领教学变革,以产业群带动专业群。如今,学生们走进学产对接实践工作室、大师工坊、产业公司,参与的不仅是课堂作业,更是真实的市场项目。
“创意产品高科技化”让吉林动画学院始终站在动漫技术前沿。该校研发的动作捕捉系统被应用于《青蛙王国》系列电影的制作,确保动画角色动作的真实性和流畅度;围绕《山海经》神话体系,加大智能仿生机械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打造“智能仿生工场”,构建影视实体化创作平台……依托重大项目对产业的牵引作用及高科技对项目的赋能作用,吉林动画学院以“引留创培转”的人才引进方式组建团队,推动教学成果向产业转化。
创新驱动 为人才摇篮建设注入动能
今年是吉林动画学院“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进入深化阶段的重要节点,如何筑牢“中国动漫游戏人才的摇篮”根基,为战略升级铺路?这一问题的答案,就藏在学校立足自身优势、贴合产业需求的多维实践中。
在文化与创新的结合上,该校持续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势,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经典IP《山海经》为核心,结合人工智能、影视特效等技术推动内容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载体中焕发活力,也为人才培养注入文化内核。
在技术与产业的融合上,学校加速构建吉林省动漫游和影视产业新质生产力集群:既加大“技术+艺术”融合创新的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以智能仿生机械技术为支撑的物理特效产品体系,也着力研发影视特效技术,深化全流程工业化特效制作体系,以技术突破为人才搭建更贴近产业前沿的实践平台。
在行业服务与资源整合上,吉林动画学院一方面不断擦亮中国(吉林)动漫大会品牌,为行业搭建展示、对接的优质平台;另一方面,立足新时代,依托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构建“教育-实践-创新-就业”完整育人链条,为人才成长提供更广阔的产业发展沃土。
9月15日,吉林动画学院迎来建校25周年校庆,围绕“拓界·向新而行”这一主题,该校精心策划了中国动画的学脉与精神研究展、动画电影《疯狂电脑城》首映礼、第三届中国(吉林)动漫大会等24项特色活动。这些兼具学术深度与产业活力的活动,是对学校25年发展历程的生动回望,也是新的起点。吉林动画学院将秉持向新而行的姿态,在推动动漫产业高质量发展、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持续发力,为“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注入不竭的“吉动智慧与吉动力量”。(文 吉林动画学院)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