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吉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特色产业    |    市州新闻    

长春汽开区:有一种幸福叫“家门口”就业
2025-04-01 17:11:31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王巍责编:蒋硕

  从线上的零工平台,到线下的零工驿站;从家门口的“人才集市”,到企业进商场里“摆摊”亮岗;从“15分钟就业服务圈”到全新升级的人力资源市场……长春汽开区正以“零工市场+15分钟就业服务圈”的创新公式,把灵活就业的“流动活水”精准引向产业需求的“田畴阡陌”,让“候鸟式”打零工升级为“家门口的幸福生产力”。

  招聘会开进商场里

  “没想到出门逛个街,就遇到一场干货满满的招聘会。”近日,求职者李真来到汽开区车城万达广场,发现很多人聚集在这里,本以为这里是在搞商品促销,没想到是汽开区就业服务局在举办2025年春风行动现场招聘会。

  招聘现场人头攒动,一排排企业招聘“摊位”整齐排列,53家企业相关负责人化身“摊主”求贤纳才。仅半天时间,招聘会就初步达成就业意向120余份。

  李真对一家汽车零部件公司提供的技术岗位很感兴趣,经过沟通,他与企业签订了就业意向。“招聘会形式新颖、互动性强,提供的岗位也契合年轻人需求,希望今后这种形式的招聘活动能够更多些。”李真说。

  除了线下招聘,在“长春汽开就业”抖音平台的“直播带岗”栏目中,汽开区就业服务局工作人员和企业相关负责人还化身主播,通过镜头向在线求职者详细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招聘岗位信息、薪资待遇等关键内容,并实时与求职者互动,解答他们的疑问。

  “商场是人流集中地,也是年轻人常去的地方。我们把招聘会开进商场里,就是巧用商圈‘烟火气’,为就业服务‘聚人气’。”汽开区就业服务局相关负责人说,他们还将集中开展辖区内高校毕业生、未就业劳动力的就业意愿和培训需求调查,依托“长春汽开就业”等线上平台加大岗位发布力度,全力促进招聘求职的精准匹配。

  全力构建“十五分钟就业服务圈”

  近日,在岱山公园,一场别开生面的“就业大集”火热开集,辖区内56个企业拿出200余个就业岗位,现场500余位求职者在各个企业摊位前驻足、咨询。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热情地给来访市民递上就业创业政策以及辖区企业招聘信息宣传单,面对市民关于劳动保障及就业政策方面的疑问,工作人员一一详细解答,并帮助有求职需求的市民登记个人信息。

  “我在这儿看到好几个感兴趣的岗位,比自己在网上盲目找方便多了。”一位求职者兴奋地说道。企业也纷纷反馈,这次“就业大集”收获满满,招聘到不少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

  这场公园里的“就业大集”,正是汽开区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的缩影。

  如今,汽开区就业服务局正将此类“就业大集”活动在辖区内全面推广,着力打造一批覆盖城乡社区的基层就业服务站点。截至目前,汽开区已经陆续建成“15分钟就业服务圈”37个,把就业服务阵地延伸到基层“末梢”、群众身边,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让求职者和好岗位“双向奔赴”

  零工“小市场”,就业“大民生”。位于汽开区旗胜街与飞扬路交会处的日新家园临街门市A15的零工市场服务大厅里,场内不仅设置了信息发布、政策咨询、等候休息等功能区,还配备了服务专员,提供职业介绍、政策咨询、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等公共就业服务,零工在这里还可以享受免费饮水、充电等便民服务。

  登记区前,就业专员正在帮求职者完成个人信息备录。“零工市场给我们老百姓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以前找工作要到处跑,到每个中介公司去找,现在想找到心仪的工作,只要来到零工市场就能找到。”家住附近的李大叔一边说一边用手机截屏,留下招工信息。

  零工市场不仅为像李大叔这样的求职者提供了便利,也为用工单位解了燃眉之急。现场一家招聘企业的负责人说,因为企业的项目性质,他们需要的工人以短期零工为主,以前招工很难,常常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人而耽误工期。零工市场帮了大忙,企业只需要发布需求,很快就能匹配到合适的人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零工市场的最大特点就是灵活,无论是短期工还是长期工,我们这里都有不少相应的岗位。”汽开区就业服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汽开区不断建立健全汽开区零工市场、规范管理“零工驿站”,还依托正在推进建设的“15分钟就业服务圈”,在各街道、社区张贴“长春汽开就业”宣传海报及“零工登记”二维码,并配备专职就业服务人员,为辖区内灵活就业者和用工单位提供招工候工、信息推介、岗位匹配、政策咨询、权益保障等公共服务,保障各类就业困难人员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打造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截至目前,今年年初才投入使用的零工市场,已一对一接待服务求职者300余人,让求职者和好岗位“双向奔赴”。(文 汽开区)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