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吉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特色产业    |    市州新闻    

喜看延吉市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
2025-05-26 18:47:08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杨薇责编:蒋硕

  在长白山脉的环抱下,海兰江畔春雾尚未散尽,延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便传来喜讯:近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上,延吉市再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自1992年首次荣获这一称号以来,延吉市已实现“十连冠”,续写了新时代军民融合的壮丽篇章。

  延吉,一座常住人口不足70万的东北边城,用33年的坚守与传承,生动诠释了军民团结如一家的深厚情谊。在这里,人民视军人如亲人,军人把驻地当故乡,军民携手并肩,共同演绎了驻守一方、稳定一方、造福一方的“戍边故事”。

  从战火硝烟到鱼水情深,“双拥精神”历代传承

  翻开延吉市的历史画卷,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源远流长。早在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延吉军民积极投身反侵略斗争。妇女们熬夜赶制军鞋,朝鲜族阿爸依推着独轮车运送粮食,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夺取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和平年代,这份血脉相连的情谊绽放出新的光彩。在1998年和2010年的洪灾中,驻延官兵冲锋在前,不顾个人安危,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灾后清淤、地方维稳、抗击疫情等行动中,处处都有驻延官兵的身影,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首府延吉的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从校园教育到社会各界,军人处处受到崇敬

  “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在延吉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在延吉的小学,一堂堂拥军教育班会,让爱国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初中校园里,“军营日”活动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国防力量,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让爱国精神在青少年心中蓬勃生长。高中阶段,新生军训锤炼了学生的意志,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双拥共建的理念深深融入学生心中。

  延吉市历届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全力推动国防教育进课堂。通过学习军人的牺牲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全民崇军”成为延吉市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的坚实思想基础。

  为解除官兵的后顾之忧,延吉市聚焦后路、后院、后代“三后”问题,创新推出“心”模式,从返乡服务的“暖心”,到创业谋划的“细心”,再到安置岗位的“用心”,全方位为退役军人提供保障。遍布全市的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以及10个镇街和20个社区服务站,实现了退役军人安置全周期服务,为双拥工作的持续深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军爱民到民拥军,军民鱼水情深似海

  2017年,一位怀孕的军嫂乘火车来延吉探望丈夫,途中不幸流产。面对病床上的妻子,丈夫手足无措,紧急联系了他心中的“军妈妈”——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区党委书记王淑清。王淑清得知后,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发动社区爱心群众精心照料,军嫂很快康复。2018年,这对夫妇迎来了自己的女儿,王淑清也成为了孩子的“军奶奶”。

  每年二三月新兵入伍时,新兵们与社区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结成帮扶对子,“兵儿子”“兵爸爸”“兵妈妈”的称呼温暖人心。每年9月,社区干部群众组织活动欢送老兵复员,座谈会、文艺汇演精彩纷呈,孩子们送上爱心贺卡,老人们准备特色美食,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令人动容。

  进入新时代,延吉市的双拥工作展现出更有温度、更有质量的发展态势。在“拥军联盟、拥军驿站、拥军情、拥军卡”品牌的号召下,120家企业、400余家门店积极响应,涵盖餐饮、住宿、文娱、旅游等300余项优待服务,累计受益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达3万余人。与工商银行合作打造的拥军驿站,为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提供了专属的尊享空间;开通公交“拥军卡”,为“三属”提供免费乘车优待;联合市关爱退役军人和军属烈属协会、拥军企业开展拥军助困助学活动,投入25万元帮扶206户困难退役军人家庭走出困境。“拥”字工程将全社会爱军、助军的理念融入日常工作,“政+企”的拥军之路越走越宽广。

  当第十块全国双拥模范城的牌匾挂上荣誉墙,朝鲜族阿妈妮跳起欢乐的舞蹈,退役军人们唱起嘹亮的军歌。在这片被“双拥”精神浸润的热土上,每一个平凡的身影都在续写“军民一家”的动人故事。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延吉市这座永不褪色的双拥之城,将以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汇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强军梦的磅礴力量。正如奔腾不息的图们江,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奏响军民鱼水情深的永恒乐章,为延边的美好未来述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人故事。(文 郑茂)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