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8%、多项指标超过全国平均……近日,吉林省交出今年一季度经济发展成绩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趋优的态势。
来之不易的增速背后,是吉林省靠前发力、抢抓开局的系列举措:锚定实体经济做强制造业,推进大项目落位提升投资“含金量”;抓住科创资源优势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提升发展“含新量”;依托绿色资源禀赋,充实发展“含绿量”……三“量”齐升为全面振兴注入源源动能。
压实“含金量”:工业顶梁柱增长有力
吉林以大型企业为龙头,发力培育延长产业链,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一座座车间轰鸣阵阵、一笔笔订单纷至沓来。
中国一汽的红旗繁荣工厂里,自主品牌新车型装备下线,工厂周边,零部件企业汇聚形成产业集群……今年1-3月,中国一汽销售整车76.2万辆,同比增长2.5%。
中车长客研发制造的一列列高速动车组装配成型,企业研发团队根据客户需求,设计出各类载重大、轻量化的轨道列车……一季度,170辆动车组与146辆城市轨道车辆接连下线,产量同比增长93.2%和69.8%。
电力数据,蕴含工业脉动。国网长春供电公司提供数据显示,一季度,制造业企业集中的长春地区用电量同比提升1.73%。
锚定工业优势、扩大有效投资、优化发展结构,今年一季度,吉林省工业“顶梁柱”作用突出,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八大重点产业全部实现正增长。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1%,拉动全省规上工业增速2.4个百分点。
重构项目管理中心,构建全周期管理体系,建立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工作机制……着眼于未来增长潜力,吉林省按下项目建设“加速键”。松花江畔,中国石油吉林石化的化工转型升级项目现场,管道装置交错,120万吨/年乙烯等生产装置实现高标准中间交接,预计7月建成,达产后年产值将突破200亿元,带动下游化工产业链提质升级。
今年一季度,吉林省实施亿元以上项目610个,新开工项目数量同比增长29%,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4.4%,制造业投资增长29.3%,比2024年全年加快7.2个百分点。
提升“含新量”:科技创新释放新活力
看成果,生物医药、新材料、光电子等领域,科创成果涌现;看产业,企业发力科研,联动科研院所共建园区、搭建平台,形成多元转化路径;看势头,老工业基地新质生产力发展速度加快……吉林省着力提升“含新量”,助推新产业、新技术蓬勃发展。
今年一季度,“老国企”吉林化纤集团的“新产品”碳纤维销量同比增长52%,市场占有率创新高。“与下游头部企业合作研发,碳纤维产量不断提升、应用场景持续扩大。”吉林化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德武说。
吉林省通化市安睿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源源不断下线,企业今年一季度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2%,出口创汇增长15%。“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高纯度、较低成本、超大规模的产品生产。”公司负责人项炜说。
“含新量”更足的背后,是吉林省不断强化科技成果供给和转化,逐步建立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科技、科技引领产业、产业反哺回报科技的循环机制。
在长春芯光产业园,成像光谱芯片专供知名品牌手机、腹腔镜手术导航系统打破技术垄断……数十家科技企业汇聚于此。这个由长春净月高新区与长春理工大学紧密合作打造的科技园区,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给力服务。
在吉林,这样的产业园区还有很多,通过完善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工作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夯实产业基础,助力新旧动能转换跑出“加速度”。今年一季度,吉林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4.4%,比去年同期提升2.1个百分点;技术合同成交额44.6亿元,同比增长106.5%。
厚植“含绿量”:绿色动能涌新潮
千里沃野,“风”“光”正好。吉林西部,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依托资源禀赋,从风能、太阳能发电,到风电设备生产制造,再到绿电资源储存消纳,吉林以重点项目牵引推进新能源全产业链跃进,持续提升经济“含绿量”。
松原市的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区,叶片二期项目建设现场施工正忙,建成后将实现8条130米级的叶片生产线规模化生产,年产值可达到15亿元以上。白城市的“陆上风光三峡”基地,风电机组林立,光伏阵列望不到边,源源不断生成电能。
新能源产业下游,围绕这些绿色能源的收储消纳,众多项目同步落户,一个新能源产业链集群正在吉林西部冉冉隆起。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接近尾声,通过将绿氢合成绿氨、绿醇用以储能,可将“绿电”以化学能形式储存,实现清洁能源的大规模、长时间存储和远距离运输。据悉该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8亿元。
“绿电”消纳产业链持续完善,生态与产业共赢之路越走越宽。今年4月,国内最大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管道工程项目在松原市启动,项目通过二氧化碳埋存驱油,将实现碳减排与油增产的“双赢”。
不止于新能源产业,吉林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既算经济账,也算生态账,新能源产业与冰雪经济、文旅产业形成合力,“含绿量”攀升,擦亮“绿色”发展底色。(记者 段续 王晓林 唐成卓)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