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吉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特色产业    |    市州新闻    

吉林伊通:青山绿水间 新景入画来
2024-12-12 09:51:10来源:吉林日报责编:蒋硕

  原标题:青山绿水间 新景入画来——伊通满族自治县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记事

吉林伊通:青山绿水间 新景入画来

治理后的伊通河风景如画。于金有 航拍

吉林伊通:青山绿水间 新景入画来

伊通大孤山绿意盎然。 刘佳 航拍

吉林伊通:青山绿水间 新景入画来

伊通稻田观光产业。 李坤 航拍

吉林伊通:青山绿水间 新景入画来

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中华白鹳落户伊通伊溪湿地。 孙铁石 摄

吉林伊通:青山绿水间 新景入画来

伊通伊溪湿地公园俯瞰。关春 航拍

  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力量,让幸福在家门口落地。

  伊通满族自治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绿色伊通”建设,坚持修复与保护同步,科学综合施策,统筹推进治气、治水、治山、治土工作,全面推动城乡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倾力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

  改善“空气质量”——

  天朗气清惠风畅

  “公园里的空气特别清新,花香和草香随风迎面扑来,让人倍感放松和陶醉。”生活在伊通满族自治县区多年的崔大爷亲眼见证了县城的发展变化,在他看来,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如今已成为日常生活的“标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伊通百姓对空气质量改善最直观的感受,更是生态获得感、环境幸福感逐年提升的生动写照。

  严格执行“秸秆全域禁烧”。每年8月至9月,伊通满族自治县开始谋划部署禁烧离田工作,组建禁烧、离田、宣传、应急处置和督查执纪专班,联系确定秸秆处置企业。严格落实“县乡村屯”四级禁烧包保责任制,实行网格化监管,人技联防,重点时段实行24小时全天候全覆盖巡查。以村为单位制定离田方案和工作台账,明确每个地块处置措施、离田时限和责任人。县纪委、监委对在工作中不作为、慢作为或出现违规焚烧火点的乡镇街相关责任人员,严厉追责问责。县委组织部将秸秆禁烧离田工作,纳入乡镇年度绩效考评和干部日常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任用一项重要依据。

  扎实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构建了以饲料化、肥料化和燃料化为主的利用体系。在秸秆饲料化利用上,主要以青贮和黄贮为主,引进“菌酶协同”发酵技术,组建肉牛养殖技术服务队伍,有效利用秸秆饲料,达到节本增效目的;在秸秆肥料化技术上,总结出全量秸秆粉碎覆盖模式、茎穗兼收全量秸秆覆盖技术模式、涝洼地苗期深松起大垄技术模式等,带动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面积60万亩,实施秸秆深翻还田15万亩;在秸秆燃料化利用上,以华大生物质热电厂为主,采用燃料发电或使用锅炉集中供暖。

  以“三抓”强化常态治理管控。抓机动车大气污染治理,对在上路行驶机动车进行尾气排放检测,在主干道安装黑烟抓拍仪8套,对非道路移动机械进行定时定位监管,目前共排查登记392台,通过查勘车牌号及时追踪车主并提醒整改;全部淘汰取缔县域黄标车,共取缔975台。抓扬尘治理,对施工现场实行24小时监管,县城区主要街路春夏秋三季日均4次洒水,主干道机扫率达到100%。抓油烟治理,对县域560户餐饮业户全部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和排烟装置,其中127户烧烤店全部要求入室经营。“以前出门吸废气、粉尘,现在出门一色看蓝天。”伊丹镇居民王慧感慨地说。

  全域空气环境持续改善。2021年以来,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始终保持在90%左右,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位居四平市首位。2023年7月,伊通满族自治县政府被授予“吉林省污染防治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23年12月伊通满族自治县被命名为“省级生态县”。

  实施“河污治理”——

  清流碧水润民心

  伊通以“建设生态美丽河湖,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提升伊通河沿岸景观风貌,打造新景观、探索新模式,对伊通河等河流分区段进行生态修复、河道清淤、河堤绿化美化,将“河污治理”当作一项长期性造福千秋万代的民生工程,真正让“绿水”资源不断释放经济价值和发展动能。

  2020年(自2010年开始),县委、县政府精心谋划,总投资12.51亿元,以“推进河滩共治,共建生态家园”为主题,先后规划实施了伊通河一至五期综合治理工程,开发利用河滩地自然资源,恢复改造漫滩植被,修建人文生态景观,确保伊通河水长治久清。其中,投资2.87亿元完成伊通河重点段一期、二期5.913公里城区段治理;投资3.18亿元实施重点段三期河道治理;投资1.5亿元实施重点段三期伊通河左岸河漫滩湿地治理;投资1.56亿元实施伊通河右岸河漫滩湿地治理,2024年底完工。按照规划,又投资3.5亿元启动伊通河四期、五期河道治理。目前,正在谋划伊通河防洪薄弱环节治理工程(六期),投资约5.9亿元,预计2025年实施。

  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完成伊通河伊通全段治理,使伊通河伊通满族自治县段形成完整的防洪体系,保护沿线4个镇20个村近10万人口几十万亩耕地。伊通河重点段漫滩湿地治理项目全部完成后,左右岸景观将连成一体,尽显生态效应——水更清、天更蓝、树更绿、花更香,成为兼具生态绿化、休闲游憩、文化娱乐、商业旅游、公共活动等多功能的人工湿地生态公园,且与伊通河上游城区段相连相通,形成壮美的绿水生态长廊和城市滨河景观带,实现“治理一条河、改变一座城”的目标。

  治水筑安澜,兴水润民生。记者走进伊通河重点段左岸的伊溪湿地公园,踩着轻风前行,漫滩十景自南向北依次展开:水庭诗语、童趣晨光、康体广场、曲桥风荷、水韵廊影、荷塘雅韵、莲花广场、芳菲花溪、三岛清曲、绿岸织锦,各类植被郁郁葱葱,芦苇茂密湖水清澈,呈现的是“城市绿肺”的美好。

  据了解,该湿地公园全长约4.4公里,总占地面积100余公顷。已完成的左、右岸湿地工程,新建人工表流湿地湖20处(其中左岸11处、右岸9处),水域面积29.4公顷,搭配种植荷花、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8万余株;修复滩地植被面积33公顷,栽植榆叶梅、五角枫、蒙古栎等乔木灌木5万余株,狼尾草、马蔺、三叶草等地被花卉29万平方米;配套修建6.3万平方米交通路、7处休闲广场、1座文化长廊、6处公厕和624套景观亮化灯,整体设计将水、植被、湿地和满族特色文化有机融合,以中心区域莲花广场为核心,形成一核三线四区的多元空间格局,生态效应正在彰显——天更蓝、水更清、树更绿、花更香。

  “现在的县城,焕然一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风景美不胜收。茶余饭后来到湿地公园,吹着河畔的小凉风沿着河边漫步,可尽情享受运动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快乐,真切感受身在山水间、心随风云动的意境!”市民田淑艳说。

  2020年伊通河伊通满族自治县段被评为2020年度吉林省首批美丽河湖;2021年伊通河流域一期绿水长廊项目被省河长办确定为省级第一批试点项目;2022年伊通河水环境治理工程在全国第四届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投票展示活动中位列前十名。目前,伊通河水利风景区已被认定为省级水利风景区。

  持续“矿山修复”——

  满目皆翠变氧吧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伊通满族自治县境内有4个保护区,即伊通火山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伊通河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新立城水库水源地准保护区、二龙湖水库准保护区,占县域面积的67%。由于早期的粗放式发展,给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也给修复带来了诸多难题。

  县委、县政府精准发力,铁腕治矿,对矿产资源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体系,经过多年持续努力,依法关停和取缔矿山116家,拆除违建52处;连续5年开展“绿盾”专项行动,多渠道投入资金12.67亿元,整改修复问题点位65处,复绿矿山面积近700公顷,造林面积达4.82万亩,并对大孤山火山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封闭式管理。目前,已完全修复废弃矿山80%,其余20%正在进行中。在对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中,大力发展田园风光、旅游休闲、健康养生、乡村生态等绿色产业,以“含绿量”提升“含金量”。

  “过去,拉石料车一路过,粉尘弥漫,住户和庄家都受到污染,沙石路也都给压坏了,矿山关停后,没有污染了,如今砂石路变成了水泥路,废弃矿山也变成了一片新绿。”伊丹镇西岭村村民们感慨地说。

  位于景台镇永久村的吉林长庚生态园项目,整合多处废弃矿坑进行生态修复,规划面积约1951亩,正在打造具有中国山水画形态和意境的赋能型田园文旅综合体。其以矿坑花园、田园农业为主,利用山体自然皴纹进行艺术加工,设计了瀑布、天堑、栈道、水帘洞等景观,融合当地满族特色文化,将文化创意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开展采摘、垂钓、农耕体验等活动,全面开启“大众化旅游时代”;开设“研学游”特色文旅体验基地,打造“学校的户外教室”;建立田园风光影视拍摄基地,打造伊通满族文化园,再现满族历史风情;建设32万平方米的人文纪念区,完美诠释“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意境,将人与自然更和谐地融为一体。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型园艺景观花园,大大提升伊通绿水青山生态“颜值”。

  “长庚生态园自从建设以来,就招募村民前去务工,之前村里的青壮年普遍外出打工,只有老人、妇女、儿童留守在家。如今,项目建在家门口,外出打工的村民也回来了,有200多人在这里上班呢!”永久村村民陈玉军说。

  推广“土壤改良”——

  沃野良田丰粮仓

  伊通作为农业大县,牢牢守住农作物播种面积188万亩的红线,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23亿斤阶段性水平。“这一成绩与伊通持续保护好黑土地分不开。”伊通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史海鹏对“稳产保供”深有体会。

  2020年以来,伊通满族自治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锚定高质高效的农业强县建设目标,统筹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开展黑土地保护工作,全方位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让“中国饭碗”装更多“伊通优质粮”。

  推广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让部分秸秆回田覆盖,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增加耕地有机质含量,化肥施用量相应减少20%。目前,“梨树模式”已占耕地总面积的34%。大孤山镇新宇家庭农场,在5个村屯托管和承包耕地,多年稳定在4000亩。实施保护性耕作前,这里的白浆土耕地,玉米亩产才500公斤。实施保护性耕作后,亩产达到1000公斤,产量增加了100%。“我们村山岗、坡地多,以种植玉米为主,通过梨树模式等方式进行土壤改良后,开春时保墒,苗期时保苗,部分土地深翻后秸秆被扣埋深土层,土质变疏松了,促进了增产增收,每公顷土地湿粮产量达到2.5万斤至3万斤。”黄岭子镇蟒丈村书记贾强说。

  运用秸秆深翻还田技术。把秸秆深翻至25—30厘米深度,使秸秆在土壤底层自然腐熟,土壤耕层中有机质含量每年大约提升1%,且磷、钾含量均有明显增幅。这种模式占伊通耕地总面积的8.2%。三道乡鲲鹏家庭农场,经营耕地3000亩,2019年起实施秸秆深翻还田,白浆土低产地深翻两年后全部达到丰产田产量,增产一倍。

  实施粪肥还田模式。2021年起,在靠山、大孤山、小孤山、三道等乡镇推广粪肥还田模式,建立4处粪污处理厂,将畜禽粪便集中收集,掺入30%秸秆发酵形成有机肥,每亩地减少10%的化肥投入,并使土壤耕层中的有机质含量每年提升2%左右,既减少了种植成本,又解决了污染问题。去年全县粪肥还田22.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11.9%。靠山镇庄家村博硕家庭农场,实施粪肥还田4年,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改善,原来每公顷施肥10吨,现在施肥8.5吨,减少15%的化肥投入。“原来村民家的垃圾到处扔,天一热散发出的味道特别大。现在不一样了,路边设有垃圾箱,每天定时清理,环境干净多了。”马鞍山镇北岗子村村民徐先生说。

  探索水稻秸秆打浆还田模式。水稻机械收获时,将秸秆粉碎后均匀抛撒地表,并利用稻田残水打浆还田,促进水稻秸秆肥料化利用。这种模式正在试验推广,实施面积2000亩。伊通镇大农长丰合作社实施面积1000亩,实现了全量秸秆打浆还田。

  如今的伊通,生态环境好起来、美起来了!抬头望去,是明媚的“天空蓝”;放眼四顾,是怡人的“生态绿”。(丛丽 记者 崔维利 高鸿 本组图片为资料图片)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