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吉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特色产业    |    市州新闻    

喜迎“全年红” ——2023年吉林省经济运行综述
2024-01-23 09:44:56来源:吉林日报责编:赵滢溪

  2023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3%,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延续“开门红”“半年红”“三季红”之势,顺利实现“全年红”。

  这是一份成色好、分量足的成绩单。

  细观其中,增速之变背后反映出的,是吉林省农业实现快速增长,工业增速明显加快,服务业发挥引领作用,三次产业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昂首步入充满希望的新一年。

  亮眼的数据引起了诸多经济专家学者的关注。

  “吉林省2023年取得了6.3%的经济增速,高出全国1.1个百分点,可谓‘全年红’。在结构上也有不少亮点,服务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增速均提升较快,新能源汽车等升级类消费需求比较旺盛。”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熊园认为,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之下,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十分可喜。

  吉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高芸在研读吉林省经济数据后表示,这一成绩证明了吉林省经济克服了诸多困难、挑战,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果,反映出全省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发展质效进一步提升。

  吉林大学东北与东北亚研究院副院长赵新宇则表示,这充分展现出吉林省区域经济复苏的内生动力和良好势头,表明吉林全面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看一产

  ——粮食喜获丰收,农业强省建设步伐稳健

  2023年,吉林省粮食总产量达837.3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较上年增长21.14亿斤,为每个中国人的饭碗多贡献了1斤半的吉林粮。

  心系国之大者,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的这份答卷怎能不叫人欣喜?

  在种粮这件事上,吉林始终自我加压: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落实防灾减灾措施,造良田、用好种、推良技、优农机、强主体,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不仅如此,据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钟东介绍,2023年,吉林省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代化大农业稳步开局,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正如钟东所言,吉林省处于农业现代化的第一方队,全省坚持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作为引领“三农”发展的根本方向,启动实施了“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万亿级农业及农产品加工和食品细加工等重大工程,率先迈出农业强省建设步伐,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农业现代化建设成绩喜人。

  与此同时,全省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肉牛饲养量增速达9.9%,居全国第一位;猪、羊饲养量增速分别达2.3%、3.7%,均居东北三省第一位;梅花鹿饲养量达78万只,居全国第一位。

  优势特产品居全国前列,人参产量及鹿茸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黑木耳产量达118.4万吨,居全国第二位。

  生态渔业发展较快,推广稻渔综合种养95.39万亩,创历史新高;渔业产值同比增长9.2%。

  这一年里,省内农业重点项目加快实施,带动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2.7%。高标准农田建设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建设高标准农田791.2万亩,完成率209%,居全国第三位。保护性耕作保持全国领先,“梨树模式”提质扩面,保护性耕作扩大到3700万亩。

  赵新宇表示,随着“千亿斤粮食”、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千万头肉牛”等工程实施推进,吉林省在农业强省建设上迈出实际性步伐,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加速发展阶段。

  看二产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工业是经济发展“压舱石”,具有“顶梁柱”意义。202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比前三季度提高2.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

  分重点产业看,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

  全面发挥汽车产业压舱石作用,启动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工程;

  全力打造世界级汽车先进制造业集群,集中力量推动238个“上台阶”工程项目加快建设;

  推动长春市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城市;

  全年省属口径整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16.7%和17.6%,其中红旗品牌产销分别增长12.5%和13.1%;

  一汽解放全年销车24.17万辆,同比增长47%;

  一汽-大众累计完成终端销售超191万辆,同比增长4.8%。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

  中车长客成功研制国内首列多适应性中运量单轨系统车辆、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等新产品,复兴号亚运智能动车组圆满完成杭州亚运会运营保障任务;

  加快推动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吉林一号“一箭41星”创下中国航天发射一箭多星新纪录;

  中车松原新能源产业基地一期项目建设完成,三一风电、远景能源、正泰新能等项目建成投产。

  纺织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

  全面打造新材料产业发展高地,接续出台碳纤维产业发展2.0版政策措施,组建成立吉林省碳纤维产业联盟,推动碳纤维产业加快发展;

  目前吉林省原丝、碳纤维产能均位居国内首位,吉林化纤、吉林碳谷、国兴碳纤维等产业链企业实现高速增长。

  新能源产业动力澎湃——

  全力打造“陆上风光三峡”,建设清洁能源全链条体系;

  年末新能源装机容量超过煤电;

  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19.0%,风力发电量累计增速连续10个月位居全国第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

  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2.0%;

  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增长10.2%;

  新产品保持高速增长——

  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3.6%;

  动车组增长157.1%;

  风力发电机组增长47.6%;

  碳纤维增长38.3%。

  省工信厅副厅长宋晓辉表示,给力的数据,得益于全省工信系统统筹强化稳增长、优服务、强保障各项工作举措,坚持每月开展集中攻坚督导行动,分季度出台稳增长政策措施,着力加强企业生产运行监测调度,深入重点企业开展包保服务,确保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稳定运行。

  看三产

  ——多领域消费旺盛,旅游业发展全面恢复

  眼下这个冬日,脚下这片热土上最火热的,非吉林冰雪莫属。

  全网瞩目的广西“小砂糖橘”与吉林“小雾凇”双向奔赴;长白山脚滑粉雪、泡温泉,体验雾凇漂流;打卡延大网红墙、朝鲜族民俗园、恐龙王国;置身长春冰雪新天地体验万人蹦迪;在查干湖体验千年渔猎文化;龙嘉机场数据屡被刷新……

  肉眼可见的繁荣场面,自然会在数据上有所体现。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全年,吉林省接待国内游客3.14亿人次,同比增长172.8%,恢复至2019年的126.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277.35亿元,同比增长242%,恢复至2019年的107.3%。

  “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已全面恢复,超过了疫情前的水平。”省文旅厅副厅长陈思宇坚定地说。

  游客蜂拥而至,拉动了旅游消费。携程网数据显示,2023年吉林省酒店产品交易额同比增长187.8%,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284.4%;门票产品交易额同比增长238%,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575.4%;度假产品交易额同比增长566.7%,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2.2%。

  包括旅游消费在内,进入三年新冠疫情转段后的第一年,人们的接触、交流更加密切,消费品市场随之快速恢复。

  升级类消费需求不断释放,限额以上金银珠宝、化妆品和体育娱乐用品类等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35.9%、23.4%和14.9%。

  新能源汽车消费旺盛,全省限额以上单位实现新能源汽车类零售额同比增长141.6%,拉动限上消费品零售额4.2个百分点。

  实体消费红红火火,网络消费自不甘示弱。

  根据第三方大数据监测,2023年,吉林省网络零售额突破千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4%,增速居全国第一位;农村网络零售额近470亿元,增长31%,增速稳居东北板块首位;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超过30亿元,成为外贸新增长点。

  一帧帧美好的画面、一组组给力的数字,勾勒出全省第三产业蓬勃的向上势头。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占GDP的比重超过一半,达到53.9%。

  “从数据看,无论是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占比,还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或者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的占比等,都说明经济的稳中有升。这得益于政策的制定,居民收入的增加,需求的逐步增强,供给结构的优化调整和新旧经济动能的持续转换。”高芸认为,总体来看,吉林省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发展的要素条件在不断积累增多,这一发展态势为有力推动宏观经济向潜在增长率回归奠定了基础。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推动吉林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的开篇之年。勤劳勇敢的吉林人民,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持续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谱写吉林全面振兴新篇章。(记者 杨悦)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