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夯实经济发展“压舱石”——全省项目建设述评
秋风飒爽,吉林大地五彩斑斓。
在这收获的季节,白山松水间扑面而来的,是经济发展的滚滚热潮;放眼看到的,是项目建设的风生水起;处处洋溢的,是攻坚克难的十足干劲。
项目兴,则经济兴。数据显示,1—8月份,吉林省项目(不含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5.8%;其中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同比增长8.5%;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7.7%。而“挖掘机指数”表现出各类工程机械设备的开工率和工作情况,被称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吉林省更是在8月份创下了2022年全国开工率的最高点——78.01%。
“以起步即冲刺、开局即决战的姿态,全面掀起优环境、抓项目、促发展的热潮,以营商环境吸引优质项目,以优质项目带动有效投资,努力把吉林打造成为要素集聚磁场、企业成长沃土、投资兴业宝地。”新年伊始,在吉林省优化营商环境加快项目建设大会上,吉林省把项目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全省谋项目、招项目、抓项目指明了方向。
航向既定,奋楫扬帆。吉林省上下铆足干劲,跨越不同时节,一个个重大项目在脚下这片充满希望的黑土地生根、开花、结果。
6月28日,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式开工。距开工不到3个月,此时整个项目的钢结构和网架部分都已完成,正在进行屋面和墙面板的安装,为年底前实现暖封闭冲刺。
7月5日,国家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吉林化纤6万吨碳纤维项目在吉林市正式启动。国家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沿着碳纤维全产业链方向布局了碳丝产业园、碳/碳复合材料产业园、汽车轻量化制品产业园等六大产业园区和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公共服务平台。
2022年前8个月,吉林化纤大项目建设进程迅猛——首条35K风电专用大丝束碳化线、首条35K预浸料专用大丝束碳化线、首条35K高压气瓶缠绕专用大丝束碳化线、首条50K高产能高性能大丝束碳化线以及完全自主制造国产化的15万吨原丝两条万吨级生产线先后一次开车成功。
同样是在江城吉林,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转型升级项目激战正酣。项目总投资近340亿元,将新建120万吨/年乙烯、60万吨/年ABS等21套炼油化工装置,改造9套装置,是“十四五”以来国家批准的首个大型石化项目。
一大批千亿级、百亿级的顶天立地重大项目落户吉林省,不断为吉林省振兴发展培育新动能。
仲夏时节,吉林省瞩目的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园举行产品下线活动。作为中国中车集团在东北的重要布局,中车松原项目建成后,可年产整套风机800台套,能够为松原市、吉林省乃至东三省风电产业提供设备保障,也必将带动吉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踏上崭新的台阶。
7月30日,吉林省“山水蓄能三峡”工程全面启动,与正在加快建设的西部“陆上风光三峡”遥相呼应,全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动能澎湃。
重点产业项目,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而基础设施建设,则打通地域发展脉络,舒展区域发展筋骨。
在上下一盘棋的全力推动下,轰鸣声不断,施工机械、运输设备往来穿梭……这样的建设场面不断重复上演。
桓集高速公路建设桥梁工程已全面进入架梁及桥面系收尾阶段;沈白高铁吉林段TJ-5标的新缘隧道施工现场,全体施工人员放弃假日休息,动用多台大型设备,实行人员轮班、设备不停、24小时不间断施工;长春经济圈环线高速公路一期工程主线路基和桥梁施工已经全部完成;699项吉林项目电网项目集中开工;四平市绿水长廊项目建设日进120米……
让企业放心投,让项目顺心建,无论项目大小,吉林一以贯之。“项目为王”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音,全省上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氛围日益浓厚。
各地各部门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在重点项目建设和投资上抢占先机、抢工抢时,推动项目建设的全面提速和突破提升。
服务是“软实力”,需要“硬措施”来托底。为全力推动项目建设,吉林省开展全省投资和项目建设百日攻坚行动,省领导带队对5000万元以上项目和专项债券项目进行全覆盖踏查,推动项目建设取得实效。在专班推动重点项目建设的基础上,积极谋划储备重大项目,目前全省滚动谋划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128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73个。
同时,承接落实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大利好政策,吉林省发展改革委等20个部门联合办公,积极开展项目申报、审核等工作,引导商业银行为项目提供配套融资。组建项目专班全天候对接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建立项目问题“直通车”制度,全省95个项目中心协调解决652个用能用料用工等问题和需求。发挥“项目中心+行长”机制作用,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推动461个项目获得506.3亿元信贷支持。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出、后天的发展,今天的投资影响着当下的增长,也决定着未来的产业结构和发展后劲。缘于吉林省委、省政府谋项目、上项目、建项目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一条条生产线动能升级、投产达效,一个个重点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幅项目建设的壮美画卷正在吉林大地徐徐铺展开来。(吉林日报记者 杨悦)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