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激发活力 写好“冰雪+”大文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重要论述精神系列评论之四
朝气蓬勃的冰雪健儿在赛场上加油拼搏,绽放风采;万千大众在冰天雪地间如痴如醉,感受速度与激情,分享奥林匹克的欢乐与荣光。这个虎年伊始,借“冬”风腾飞,搭奥运快车,冰雪运动、冰雪产业有了全新打开方式,中国冰雪经济焕发出异彩华光,冰雪吉林展现出别样的迷人魅力。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打开视野,在激发活力中让“冰雪+”大文章于苍茫大地上更富诗意、更加豪壮地铺陈开来。
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国之大事、全球盛事,是中国体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同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开创双赢局面的重要契机,是一盘大棋,落子不只在竞技场。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来之不易、意义重大,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高度契合。早在2014年2月,总书记在俄罗斯索契就曾同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谈道:“在中国,冰雪运动不进山海关。如果冰雪项目能在关内推广,预计可以带动两三亿人参与,由此点燃中国冰雪运动的火炬。”这是总书记的深邃思考与战略擘画。在总书记的关心推动下,冬奥效应持续升温,冰雪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已经从愿景变成现实,成为国家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写照。在吉林,全省上下始终遵循总书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重要论述精神,以冬奥在北京、体验在吉林、备战在吉林、发展在吉林为号令,在“奋斗有我、就在吉林”的昂扬姿态中全力支持北京冬奥会筹办、备训、备赛和保障服务等工作,奋力推动新时代吉林冰雪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跃升。我们扬优势,夯根基,谋长远,筑高地,强化“冰雪+”思维,做好“冰雪+”文章,不断完善设施条件,有效扩大产业规模,打造形象品牌,提升市场价值,推动消费链供应链全面转型升级,冰雪产业的竞争力、号召力、影响力持续增强,冰雪吉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日益显著。北京冬奥组委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案例报告集(2022)》显示,近年来吉林冰雪旅游重资产投资额位列全国第一。预计2021—2022年,吉林雪季旅游接待规模将达8500万人次,实现总收入1700亿元。牢记殷殷嘱托,情牵北京冬奥、梦绕魅力冰雪的吉林答卷精彩亮眼。
通过筹办和举办奥运会,带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一直是奥运会的重要目的和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就像是一个弹射器,可以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飞跃式发展;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不是一锤子买卖,不能办过之后就成了“寂静的山林”。后冬奥时代是冰雪经济黄金发展期,是吉林在新征程上的重大历史机遇与发展契机。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重要论述精神,在既有工作的良好基础上,在后冬奥时代新的时空中,实施好“冰雪+”战略,写好“冰雪+”大文章,打造冰雪经济体系,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
比赛有结束,赛道有终点,做大做强冰雪经济永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必须不断冲刺、拼搏,才能通过“冰雪+”大文章,将“活力”与“精彩”的定义一次又一次推向新高度。要以深入学习、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明方向,把“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重要论述作为发展冰雪产业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准确把握、笃行不怠。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更高层次上凝聚共识、引领实践、催生聚变,全面构建以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为核心,以冰雪科技、冰雪人才、冰雪商贸等相关产业为支撑的“4+X”现代化冰雪经济体系。要跳出冰雪谋划冰雪,进一步延伸产业链、集聚新业态、构建生态圈,深入探索“白雪换白银”的现实路径,全要素全链条地勾勒出冰雪经济发展的新图景。要强化“冰雪+避暑”双品牌互动,让冰雪和避暑实现全时段、全地域、全方位联接。要深挖内涵、扩展外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品位更高、层次更多、模式更多元的冰雪产业供给满足市场需求。要深耕跨界融合,大力推动“冰雪+休闲”“冰雪+文化”“冰雪+康养”“冰雪+培训”等产业协同蓬勃发展,让冰雪旅游火起来、冰雪运动热起来、冰雪文化浓起来、冰雪装备强起来,让“冰雪+”大文章方式多样,业态丰富。要多方携手,广泛合作,在开发利用、市场对接、机制创新上铆足劲,不歇脚,促进企业之间、场馆之间、地方之间及方方面面交流互动,更好地把冰雪吉林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吹响“冲锋号”,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只要我们始终不渝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持之以恒写好“冰雪+”大文章,就一定能把吉林建设成为冰雪产业大省、冰雪旅游强省、世界级冰雪旅游目的地,真正因冰雪而荣、因冰雪而幸、因冰雪而美、因冰雪而富。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