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长春有轨电车至今已有80年的历史了 摩电:长春城市名片
54路有轨电车已经成为长春的城市名片。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上世纪七十年代
上世纪八十年代
上世纪九十年代
2001年
升级后的有轨电车 有轨电车年代风貌 本组图片为电车公司提供
如画般的54路。
54路已经成为长春人的美丽印记。
落叶中的54路铁轨。
在一些老电影、老电视剧中,我们总能看到街道上身披绿衣、叮叮当当、头顶“辫子”的老式有轨电车,此前,长春人形象地称它为“摩电”,自1941年起第一辆有轨电车亮相街头,至今已有80年的历史,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更多现代交通工具逐渐走进人们生活,但在长春人的心里,有轨电车早已和这座城市紧密地连在一起,不可分割,长春也是全国少数保留有轨电车的城市之一。对于长春人来说,“摩电”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见证了一个时代,它目睹了长春这座城市的成长和荣耀。
历史
历经80载 唤醒长春人独特记忆
长春市有轨电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40年代。1941年4月1日,长春“交通株式会社”增资一千万“满洲国圆”,购置日本的有轨电车及钢轨。同年6月,长春有轨电车开始施工,11月1日长春市首批有轨电车开通运营,两条线路总长13.6千米。从此,开始了长春市有轨电车的历史。这两条线路分别是:1号线从长春站发往抚松路方向,2号线从西安大路发往红旗街方向。
从1941年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前,长春市共建成有轨电车线路7条,线路总长47.7公里,运营车辆达到72台。后因战争原因,长春有轨电车曾经停止使用。从1948年12月份开始,为了恢复生产和交通,长春市政府组织全体公交职工奋力抢修线路、车辆,当年就修复了有轨线路37公里,4条线路通车,到1949年通车线路达到5条。
随着城市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有轨电车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国内一些城市逐步向噪音小、机动性强的无轨电车方向转变,逐步代替了有轨电车。1960年到1977年,长春市共拆除有轨线路5条,到1983年全市只剩下5条线路,分别是51、52、53、54、56路,总长度28.51公里。
1986年至1996年5月长春市又陆续拆除了4条有轨线路。至此长春市只剩下54路一条有轨电车线路。
2000年,长春市政府为了保留长春市仅有的一条有轨线路,决定投资5000万元对现有的54路线路、线网、变电设备、车辆、车间等设施进行全面改造。于当年5月开工建设,年底正式通车,使54路有轨电车成为全国唯一的一条保留了原状态的有轨线路。2009年,54路有轨电车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8月25日,电车公司54路延长线即55路开通(站前街—工农大路),同年12月16日全线贯通,开始试运行(长春西站—工农大路),单程9.87公里,单线运行时间35分钟。第二年,长春公交集团购置了3台仿古电车,分别仿制20世纪50年代的200型有轨电车和“长春号”。2017年8月,3台仿古电车正式加入“摩电”大家族。
仿制电车车窗和座椅等均采用手工纯实木打造,车窗采用上推式开启方式。进入车厢内,整体偏原木色,棚顶照明电灯选择半圆形复古灯罩,空调通风口也由原木装饰。车窗上方有一些老照片,也让乘客对“摩电”这张春城明信片的过往有更为全面的了解。站立扶杆与车窗帘架均选用为古铜色为基底,吊环为米黄色连接带可以看出是皮质的,配合整车的复古格调。操控室内的操纵杆采用最为古老的站立式全铜外貌,操控键全由实木包裹,满满的年代感,置身于车厢内仿佛穿越到上个世纪。四季更迭转换的是时间,不变的是老长春人对电车的热爱。
55路的“长春号”是以1958年长春人自己制造的有轨电车为模板,1:1比例打造。车身以黄色、绿色为主色调,以红色为中间分割线,车头与车尾两端印有“长春号”字样,两旁的车灯好似电车的双眼,始终望着远方的铁轨,坚定且风雨无阻地轧过每一公里。新“长春号”高度还原了老“长春号”的模样,旧貌伴新核,唤醒了长春人的那段温馨记忆。
情怀
已成为不变的城市名片
金秋十月,漫步在轨道两侧,仿佛走在美丽的童话故事中。一辆有轨电车穿过,落叶蹁跹起舞。此时的秋景是最美的,大家追赶着秋色留下的身影。与常见的秋色不同,有轨电车落叶景观区的美在于城市景观与城市记忆相融合,独一无二无可取代。在城市中无需远行,便可体验到大自然的季节变化,感受这迷人的金黄秋色。四季更迭,岁月流转。时光匆匆即逝,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时光。秋天会离开,春天也正在路上。在这春华秋实的岁月中,不负韶华,不负青春。
踏上电车,伴随着“起车了,请站稳扶好”的提示音落座在座椅上。阳光透过铁轨两旁枝繁叶茂的树木,星星点点地投进车厢,散落在身上。望着车窗外,看着树叶铺设而成的金色“地毯”,尽享秋景之美。电车平稳起步,伴随着不断增加的车速,光影不断交错闪现,穿梭在高楼大厦间,仿佛置身于记忆隧道之中,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车轮与铁轨的碰撞发出独有的“铛铛”声,那回声直击心底,纵使没有亲身经历过80年代的长春街头,但这声响依然让人倍感亲切与熟悉。一瞬之间仿佛坠入历史长河,灵魂跳脱到那个穿着喇叭裤、牛仔服,道路两旁小贩叫卖声不断,人们挎着大包谈天说地的时代。这或许就是历史岁月的延续,只要电车线路还存在,人们就不会遗忘那交错的铁轨、班驳的绿色车身、滚动的车轮以及那欢脱的叮当叮当声,它们将永远行驶在长春人的心中。
再有几个月,今年49岁的54路公交车司机杨金凤就要退休了,她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32个年头,如今,杨金凤每天除了工作在驾驶台前,还要带好自己90后的徒弟,不但要将驾驶技术传授下去,更要将如何更好地服务乘客的精神传承下去。“当年的电车夏天特别晒,冬天操控室特别冷,仅有两个小小的电热管能让驾驶员取暖,其实,这两个电热管的主要功能是为了防止风挡玻璃因为温差产生霜,增加安全隐患。”杨金凤说,“而现在车厢内不但装有空调,车内密闭性大大提高、保温设施完备,即使外面数九寒天乘客在车内依然感觉温暖。”提到退休,杨金凤显得十分不舍:“说句心里话,没干够!要是让我再干5年,我该有多高兴啊!”
“小时候奶奶经常带着我乘坐‘摩电’,那个时候就觉得像坐小火车一样。记忆里站台和车都比较老旧,天色变暗时伴随昏黄的灯光,大家排队等待电车到来。”就是这份难忘的回忆,开启了54路电车司机张洋同电车的缘分。在张洋从部队退伍转业时,有轨电车司机成了他的首选,他也完成了由电车乘客到电车司机的角色转换,经过一年的培训自此开启了张洋电车人的使命。当遇到老年乘客,张洋都会送上一个祝福帅气微笑,主动搀扶,帮助找座位,并对让座者表示感谢;每当遇到不熟悉路线的乘客问路,他会耐心解答,甚至为其画出路线图;每当遇到学生放学在车厢内打闹时,他会及时温馨地提醒,以免其他乘客听不到报站。由于有轨电车线路比较特殊,老人、抱小孩的乘客较多,每当遇到这些老年人上、下车时,张洋总是搀上扶下,为他们找座位,热情服务……张洋也因为细心周到的服务先后获得了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长春最美交通人、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长春,这座城市一直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着,随着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长春市的公共交通体系也越来越发达,如同大大小小的血管一样,贯穿整个城市的肌体,尽管,在出行方式上,长春人有了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的选择,但长春人始终不会忘记有轨电车,它已经成为城市名片,这不但是一代代电车人,更是一代代长春人内心的一种情怀。
印记
见证长春这座城市的发展
回首过去的岁月,有轨电车已从当初拉人载客的“小火车”变为现如今长春的一张独具特色的明信片。很多外地游客专门来到长春乘坐复古电车,去感受上个世纪的长春风貌,也有很多老人来乘坐电车,去追忆那一去不复返的韶华……
对张洋来说,从他当上电车司机至今已有十余个年头,他在日复一日看似重复的工作中,他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见证了长春这座城市的发展。“起初开电车时候,越向西开,轨道两旁平房就越多,偶尔看到楼房都是仅有几层的矮楼。而如今,轨道两侧高楼林立,商场也越来越多,城市越来越繁荣。”张洋说。
相比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让张洋感慨的是乘客们给他带来的东北人特有的质朴的感动。“电车上平时还是老人比较多,毕竟汽开区、绿园区是老城区,所以临近的老街区多一些。”张洋说,多年以来坐车的老年人其实大多数都是固定的,大家都已经熟悉了。每逢过年、节假日时候,有的老人去早市买了水果、应节气的吃食都会给驾驶员捎带一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感觉特别亲切,真的是把对54路的感情融入到了生活当中。
在有轨电车上静静地坐上一段路,无需想太多,闭上眼睛侧耳倾听着仿佛从半个多世纪前传来的声音,阳光温柔地笼罩着车身,热情而有力的车轮永远滚滚向前。
如今,有轨电车对于长春人来讲不仅是普通的公共交通工具,更是长春这座“魅力之都”的历史印记、城市名片,它将永远在长春人的记忆里奔驰。(长春晚报记者 郭明彤/文 王强/图)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