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植树的地方要多植树,能蓄水的地方要多蓄水”,吉林省委书记景俊海表示,“让绿色成为吉林最亮丽的底色,切实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坚强屏障。”
◇2022年,国家林草局对各省份森林资源状况进行量化评分,吉林省成为全国唯一获得满分的省份
◇吉林省全力打造冰雪、避暑双品牌。2023年雪季,全省接待国内游客5673.27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008.36亿元,重点监测的26家冰雪旅游企业接待人次1178万,同比增长76.61%;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4.99%,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查干湖好了,生意才能水涨船高,游客不是奔着哪一家店来的,而是奔着生态这块金字招牌来的,守不好招牌,大家都遭殃。”经营鱼庄的曲三妹尝到了美好生态带来的甜头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翟伟 孟含琪 张骁 李典
吉林松原查干湖湿地(2020年7月20日摄) 张楠摄 / 本刊
东眺吉林,层峦叠嶂、森林滴翠、溪水潺潺、虎啸山林,长白天下雪,山水蓄能如三峡;
西望吉林,平原无垠、草甸成片、河湖连通、鹤舞长空,冰湖网跃鱼,陆上风光比三峡;
中瞰吉林,沃野千里、青纱成帐、稻米飘香、田园牧歌,氢能与日新,大美生态见吉林。
落实党中央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坚持绿色发展的精神,吉林省加快推进生态强省建设,努力打造美丽中国吉林样板。2019年以来,印发实施《吉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查干湖治理保护规划》,出台《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制定修订《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吉林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多部环境资源保护法规。
吉林省持续开展“绿美吉林”行动;万里绿水长廊、“大水网”、林草湿生态连通等一批重大生态工程有序推进;实施“氢动吉林”行动,加快“陆上风光三峡”“山水蓄能三峡”等重大项目建设……
5年来,吉林省逐步打造了“绿水青山、冰天雪地”两座金山银山、“长白山、查干湖”两块金字招牌、“东有虎豹、西有白鹤”两个生态地标。“绿水青山黑土地、蓝天白云好空气”成为吉林优美自然环境的生动写照和人民高品质生活的标配。
天蓝水清生态环境底色更加亮丽
目前,吉林省林草湿资源面积986.55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52.64%。森林覆盖率达到45.27%,草原综合植被盖度72.15%,湿地保护率45.22%,均较5年前稳步提升。空气质量稳定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水环境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全省生态质量指数(EQI)达到67.32,比全国高出7.72。
——林草湿各项指标稳步提升
4月8日,长春市香湾公园,吉林省干部群众义务植树忙。“能植树的地方要多植树,能蓄水的地方要多蓄水。”吉林省委书记景俊海表示,“让绿色成为吉林最亮丽的底色,切实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坚强屏障。”
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5年来,“绿美吉林”行动累计完成造林绿化817.4万亩,森林抚育1830万亩。全面推行林长制,实现连续42年无重大森林火灾,2022年,国家林草局对各省份森林资源状况进行量化评分,吉林省成为全国唯一获得满分的省份。
过去,敦化市官地镇江南村有2处坑塘水质环境较差,无水体交换。随着敦化市水系连通一期绿水长廊工程建设完工,坑塘连通水域面积12434平方米,江南村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
吉林省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辽河、绥芬河五大水系纵横全境,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1633条。万里绿水长廊工程以水域岸线为载体,保护水资源、强化水安全、改善水环境、守护水岸线、修复水生态、弘扬水文化、做强水经济,计划到2035年,全省建设绿水长廊1.35万公里以上。现已累计新建、改善近1200公里河岸,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成为美好现实。
中国最大沙地科尔沁沙地,是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带之一。5年来,吉林省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封原育草,西部地区一个大型的防护林体系初步形成,持续保持绿进沙退趋势。
吉林省林草湿生态连通工程连通森林、草原、湿地三大生态空间,一体化推进“绿满山川”森林植被恢复、“林廊环绕”防护林建设、“水草相依”草原湿地保护修复、“城乡一体”绿化美化等林草湿工程。现草原生态已修复163万亩,保护和恢复重要湿地30万亩。
吉林省生态环境状况连续19年保持良好。林网成格、草地连片、湿地镶嵌、交错互连的高颜值生态连通格局逐渐形成。
“5年来,吉林省累计完成生态修复1069.7万亩,绿化美化村屯5767个,建设水源涵养林12.96万亩,治理沙化土地94.15万亩,修复完善中西部农田防护林体系95万亩。森林蓄积量由10.27亿立方米提高到10.91亿立方米,排名全国第六。全省经济林及林下经济总规模达到1725万亩。”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高海珠说。
——“吉林蓝”成幸福常态色
蛟河市新站镇北安村的田间地头,网格员往来巡查。太空上,卫星定期过境,查看有无火点。吉林省正大力推进秸秆禁烧“天地人”立体化管理项目。
吉林省秸秆年产量约4000万吨。自2021年起,实施秸秆全域禁烧,建立了秸秆原料化、燃料化、肥料化、饲料化和基料化“五化”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置模式。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2%,综合离田率达97.2%。
吉林省狠抓减排,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1291台燃煤小锅炉全部淘汰,2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发电机组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长春、吉林、辽源、白山纳入了国家北方清洁取暖示范城市。
“5年来,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由2018年的83.3%提升至2022年的93.4%;PM2.5浓度由40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5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稳定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水环境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优良水体比例由71.7%提升至81.7%,国考断面劣Ⅴ类水体比例由15.3%降至1.8%,剔除自然本底影响,实现了劣Ⅴ类水体全面清零。”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张旗威说。
——“松辽水”一河一策让绿水长流
9月的查干湖,清波荡漾,百鸟云集,一派塞北江南好风光。
曾经查干湖上游河流流经盐碱地,湖水总氮、总磷和氟化物超标,水质不佳。
实行一河一策精准治理。吉林省确定引水、修渠、利用湿地自然过滤的方案,查干湖与嫩江、松花江通连,“死水”变“活水”,动态循环水系促进水体整体置换。
吉林省水利厅谋划查干湖水生态修复与治理试点工程。该工程纳入全国首批7个重点区域水生态修复治理试点之一,并纳入全国150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清单,于2021年12月开工建设,计划2023年底主体工程完工。
“目前,查干湖水体已完成一次整体置换,水质由过去的劣Ⅴ类逐步提升到Ⅳ类。”松原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刘金凡说。
珍稀鸟类由239种增加到276种,鲜鱼年产量保持在300万斤。5年来,查干湖累计接待游客1178.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3.7亿元。今年初以来,环湖周边31个村屯年人均增收约2500元,查干湖渔业和旅游业带动数万人就业。
从卫星影像上看,吉林西部各地泡沼星罗棋布,许多湿地通过沟渠相连。
吉林西部水资源匮乏,但主汛期容易造成灾害。吉林通过天然水系和兴修水利工程,将一些河流的富余客水疏导存蓄到天然湖泡和湿地,实现科学利用。吉林省启动河湖连通工程,目前主体工程全面完成,203个湖泡全部连通。
——“黑土地”干净美丽宜居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景色如画,游客来此寻找“诗和远方”。2022年7月,航天员刘洋在中国空间站展示了光东村新貌图片。
光东村是吉林省“厕所革命”试点地之一。村党支部书记金宪介绍,政府投资350万元改造210户室内卫生间,把旱厕全部改成水冲式厕所,干净又实用。
好资源带来好收入。2018年至2020年光东村紧紧抓住对口帮扶协作的有利契机,推出“共享稻田”,按100平方米稻田供100斤大米总价格1000元,面向宁波市推出消费者认筹,“销售额达2400万元,带动8个村465个农户户均增收2580元。”金宪说。
加速形成生态优先的
高质量发展格局
吉林省将绿色理念贯穿到生态保护、环境建设、生产制造、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以项目建设为牵引,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吉林西部是我国风光资源富集区。松原到白城沿途有众多百余米高的风机。田野和鱼塘间,连片的光伏电板在吸储太阳能。
吉林省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打造“陆上风光三峡”“山水蓄能三峡”“氢动吉林”等重大能源产业项目。
2021年10月,“陆上风光三峡”工程全面启动。至今,全省风光发电总装机规模翻了一番,由778万千瓦增至1587万千瓦。
“吉林省的第一座风机是在通榆竖立起来的。”通榆县能源局副局长郝忠强说,在通榆县,大到风机叶片、机舱罩、塔筒,小到螺丝锚栓,都可以找到生产企业,这里正在打造风电全产业链“一站式采购”城市。
松原市正泰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从开工到产品下线仅用99天,如今可日生产光伏板10000块,日产值达到600万元。
作为吉林省唯一新能源乡村振兴工程整市推进的地级市,松原市对1123个行政村共计下达建设指标12.05万千瓦,总投资8.21亿元,待乡村振兴项目建成后每村每年将获得一定的收益,风光发电将涌出真金白银。
近日,作为“氢动吉林”启动项目的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全面开工,建成后可年产绿氢3.2万吨、绿氨18万吨,助推吉林省打造“北方氢谷”。
利用风能、光能等清洁能源来电解水制氢没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粉尘等污染物排放,甚至没有二氧化碳排放。不管是燃烧,还是进行转换,直接排放物都是清洁的水。
2018年以来,松原市累计谋划实施重大生态环保项目172个,总投资292.8亿元,坚持“源网荷储+装备制造+制氢”链条式发展新能源产业。
西部“靠天吃饭”,东部“立地生金”。吉林东部地区水系发达,具有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的有利条件,可开发规模约9000万千瓦。2022年7月30日,“山水蓄能三峡”工程全面启动。抽水蓄能由30万千瓦增至170万千瓦。
——以生态产业化为路径,加快“两山”转化步伐
5年来,吉林省做足“绿水青山”“冰天雪地”两座金山银山文章,做大做强做优“吉字号”生态品牌,通过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加快“两山”转化步伐。
2022年,吉林省粮食年总产量达到816.16亿斤,单产居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第1位,“吉林大米”“吉林鲜食玉米”绿色品牌深受消费者青睐。
“哺日月之精华,沐山水之灵气”。通化有文字记载的人参采挖活动已逾1700年,另有天麻、党参、贝母、五味子、红景天等500余种野生药用植物,堪称天然药库。2022年,通化人参产业实现产值317.4亿元,医药健康工业实现产值229.3亿元。
吉林省全力打造冰雪、避暑双品牌。现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9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5个、省级生态县22个。45个村镇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24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023年雪季(2022年11月-2023年3月),全省接待国内游客5673.27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008.36亿元,重点监测的26家冰雪旅游企业接待人次1178万,同比增长76.61%;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4.99%,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发展旅游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吉林省接待国内游客1.2亿人次,同比增长120.2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950.29亿元,同比增长207.82%。“东游长白山、西品查干湖”,截至8月31日,长白山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87万人次,比上年同比增长231%,较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4.7%。
擦亮长白山、松花江、鸭绿江三大“金字招牌”。白山市全力推动全域旅游、医药健康、绿色食品、新材料、新能源等五大产业向品牌化迈进,建设践行“两山”理念试验区。
——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西部依“天时”,东部据“地利”,中部重“人和”,吉林省重大绿色产业项目顺势布局。
一汽集团建成投产红旗新能源汽车工厂,年产能20万辆,产值可达600亿元。红旗电动汽车行驶在吉林大街小巷已成一道风景。
一汽弗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动力电池项目,是吉林省加快打造现代新型汽车和零部件万亿级支柱产业的重要举措。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满足60万辆电动汽车配置需求。平均3秒就可下线一颗电芯。
在吉林省大安市海坨乡盐碱地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基地,农民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2022年10月12日摄)许畅摄 / 本刊
多元共治的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日臻完善
吉林省用严格制度、严密法治,为打造绿水青山提供保障。
——压实责任,层层有责,层层问责
吉林省委、省政府先后印发《吉林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工作方案》《吉林省关于完善湖长制的实施意见》,建立起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河长制作战图等做法得到国家评估组充分肯定。
省委书记、省长两位总河长带头巡河护河,要求各级总河长、河湖长只要下乡,就要看河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河湖长+河湖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协作机制,开启了“四长”治河新模式。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群众投诉举报案件结案销号率达到99.5%以上。
16位省级林长分片负责抓督导,市级林长靠前指挥抓统筹,县级林长落图落地抓施工,乡级林长林间地头抓落实,村级林长细致入微抓末端,形成“五级联动”格局。
——依法行政,依法保护,依法治污
近年来,吉林省颁布实施了《吉林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吉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排污许可证发放实现全覆盖。
长春市积极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绿色贷款余额达到1582.5亿元。全省环境保护服务业企业数量增至670家。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认识渐成行动自觉
当专家看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天桥岭林区拍摄的“五虎遛弯”影像后,对采取保护措施后显现的成效感到十分振奋。
该公园设立于2021年10月,面积达1.41万平方公里。设立以来,公园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整体保护和修复,支撑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人们越发频繁地发现虎豹踪迹。保护虎豹,吉林省研究制定防范人兽冲突15条具体措施,效果初显。
东北虎、东北豹分别从试点前的27只、42只增长到现有50只、60只左右,并呈现出明显地向内陆迁移扩散的趋势。
鸟类用翅膀为生态环境投票。吉林省已记录到的鸟类达38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01种。2022年,全省监测发现中华秋沙鸭600余只,比2018年增长近300只。白鹤在吉林停歇觅食数量平均在2000多只,占世界现有种群数量的一半以上。
5年来,吉林省累计投入1686万元用于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工作,累计救护野生动物和鸟类共273种、24500余只。
“以前还有村民捕鸟,现在却自掏腰包买鱼喂救下来的鸟,还有自发挨家挨户宣传护鸟的。”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杨静爽说。
保护和发展是否矛盾?“查干湖好了,生意才能水涨船高,游客不是奔着哪一家店来的,而是奔着生态这块金字招牌来的,守不好招牌,大家都遭殃。”经营鱼庄的曲三妹尝到了美好生态带来的甜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吉林省将全面推进美丽吉林建设。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先行区、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绿水青山冰天雪地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引领区,高标准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典范区,奋力谱写生态环境保护新篇章。(参与采写:黄维)
(《瞭望》2023年第39期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