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吉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特色产业    |    市州新闻    

长春市绿园区:吹响冲锋号 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22-03-01 10:19:33来源:吉林日报责编:冯雅君

长春市绿园区:吹响冲锋号 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_fororder_aa9b0818-a197-4bac-8734-8e5768d88292

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的国际汽车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 供图 绿园区委宣传部

长春市绿园区:吹响冲锋号 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_fororder_d53248c7-630d-429b-9743-b35ab5868d4b

2月25日,绿园区召开区委经济工作会议。 供图 绿园区委宣传部

长春市绿园区:吹响冲锋号 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_fororder_4b8a63d0-5813-4ac5-8736-8bbdc2c3c839

绿园区挂图作战,确保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供图 绿园区委宣传部

长春市绿园区:吹响冲锋号 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_fororder_6133531c-b55a-4fc6-8043-64020d505d95

文理新时代项目。 供图 绿园区委宣传部

  又是一年春潮涌,战鼓阵阵催征急。

  2月25日,长春市绿园区召开2022年区委经济工作会议。会上,一项又一项饱含奋斗的喜人成果呈现在大家面前,为“十四五”良好开局写下生动注脚;一个又一个务实举措催人奋进,奏响2022年绿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这是一次收心会、表彰会,也是一次总结会、部署会,更是一次动员会、誓师会,“六城联动”、稳增长促发展等六大政策文件的发布,为2022年经济工作定下清晰重点工作“路线图”。

  回首来路,成果喜人。展望前方,未来可期。2022年,绿园区将进一步打好主动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全区上下以更坚定的态度、更有力的举措,全力开创绿园区振兴发展新局面。

  推进“六城联动”部署 “成绩单”里看底气

  回顾2021年,成绩令人鼓舞。看到成绩,更看到成因。长春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做出“六城联动”部署以来,绿园区高度重视,第一时间传达学习、跟进部署、承接落实。围绕“干什么”,迅速谋划推进。对“六城联动”部署深学细悟、形成共识。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六城”专班和督查、招商、资金、人才4个保障专班,完善了工作机制。第一时间精心制定方案,迅速出台了《绿园区推动“六城联动”工作方案》,细化明确融入“六城”的目标定位、空间布局、主导产业和要素支撑,为落实“六城”任务提供依据。

  ——围绕“怎么干”,全面对接融入。绿园区第六次党代会确定了实施“三四五”发展工程,“工业立区”“商服活区”“生态强区”的三区发展导向,与长春市“六城联动”部署高度契合。绿园区进一步明确融入路径、落实举措,特别是紧抓一季度这个重要时点,大干快上、抢先抓早,力争以一季度“开门稳”“开门红”,促进“六城联动”迅速开局。

  ——围绕国际汽车城,全力推进“两车”融合发展,促进“六个回归”,紧密跟踪服务,帮助长客拓展市场,加快推进长客40户配套企业回归,预计年增加产值10亿元,目前已经完成32家。汽车产业方面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谋划包装项目50个,推进30个项目落位,分类施策推动40户重点企业统计回归、结算回归、技改扩能,全力打好“配套牌”“集群牌”“效益牌”。

  ——围绕新兴消费城,做新做特服务业,以长春西站为核心建设产业、客流、消费集聚的西部新城商圈,加快推进青怡坊、凯利等商业综合体加快建设,目前,绿园区正与多个大型企业深入洽谈,研究片区综合开发,推动关东文化园文旅项目等重点项目落位,培育独具特色的消费平台,打造支撑长春“新兴消费城”的重要增长极。

  ——围绕双碳示范城,与长春规划设计院合作,编制“生态强区”工作方案,加快实施生态区域综合治理和连片开发项目,促进新能源、新材料、循环经济等产业发展,坚持治污与扩绿同步,启动同心湖公园和14处“口袋公园”建设,推动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到38%,打造长春西部生态屏障。

  ——围绕现代农业城,2022年重点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休闲农业提质工程,特别是按照长春市300万头肉牛工程,加快推动肉牛深加工产业提档升级。同时,精心谋划包装城西镇大西河堡屯、西新镇裴家村等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到陕西袁家村、安徽合肥等地考察学习,现正研究合作策划,打造吃住游乐购于一体的农旅项目,努力在建设现代农业城上实现突破。

  ——围绕科技创新城,以长客、研奥等重点企业为龙头,搭建产学研平台,跟踪服务长客高速智能动车组等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依托皓月集团、红石制药等企业,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

  ——围绕文化创意城,挖掘放大长客、汽车等文化,积极发展文化旅游、数字经济等产业,积极推进关东文化小镇、轨道交通小镇建设。

  ——围绕“干得好”,强化保障措施。在加大政策扶持上下功夫,围绕推动“六城”建设,统筹各方面资源,加大政策供给。伴随着强劲的发展脉搏,踏上新征程,绿园区以一个“干”字开篇,进一步提振全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凝聚干事创业的决心。

  “六城联动”规划明晰 “任务书”中立决心

  为全力推进长春市国际汽车城、现代农业城、“双碳”示范城、科技创新城、新兴消费城、文化创意城“六城联动”,绿园区围绕“六城联动”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做到“五个一”:每一个板块有一个战略目标,每一个板块有一个主导产业,每一个板块有一批“项目库”“平台群”“资金池”“政策包”“人才谷”等要素支撑,每一个板块有一个区域战略,每一个板块有一名区委常委挂帅,加快实现“现代化新绿园”建设目标。

  聚焦“两车产业”,打造制造业高地。围绕制造产业基础与核心优势,继续做大做强轨道客车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大区域谋划、大产业构建、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推进,坚持问题导向,实现从单一“产品”输出,向“产品+服务+技术+管理+资本”输出转型升级,建立生产与服务新方式。构筑资源配置高效、抗风险韧性强、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的经济运行体系,推进绿园区先进装备制造业向国际化、集群化、创新化、生态化方向发展。预计到2025年末,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户数实现翻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

  坚持“双轮驱动”,补齐服务业短板。聚焦“西部城市会客厅”发展核心区和老城服务业提质集聚区,坚持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双轮驱动”,做好服务业发展顶层设计,构筑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以数字经济、总部经济、平台经济为主攻方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服务业发展新引擎;以西部新城商圈、环长春公园商圈为核心区域,搭建消费平台,打造特色载体,促进传统商贸提档、现代服务业集聚,实现高中低端消费全覆盖;培育吃住游乐购一体化平台,落位青少儿学娱融合式项目,建设医养结合式康养基地,形成消费燃点,科学推进绿园区现代服务业布局和建设。预计到2025年末,服务业占比超过50%,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

  围绕“双碳”目标,建设生态强区。统筹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春样板。生态环境方面,多措并举、率先突破。产业经济方面,依托园区,以点带面,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以智能、低碳、体验为导向,开展绿色生态转型实践,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空间治理方面,以绿为脉,增存兼顾。连通城区蓝绿网络,沿绿挖掘可开发土地,完善基础设施与服务能力,开展精细化空间治理,引进落位优质产业项目和地产项目,培育新发展空间。单位GDP能源消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等指标降幅率先达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达到90%,“碳中和”及其相关产业产值实现50亿元以上,推动常住人口向80万、建成区面积向80平方公里迈进,形成人气活跃、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新绿园,生态文明达到新水平。

  打造“六新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承接构建全省现代产业新格局,统筹推进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新农业、新旅游、新电商“六新产业”发展,以“六新产业”为主攻方向,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生物医药深度融合,加快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迈出坚实步伐,提升绿园区产业高端化和现代化水平,形成新的增长极,预计到2025年末,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550亿元。

  建设“项目库”。以“三区”承接“六城”主导产业,加大项目谋划和招引力度,建立一批重点项目库,动态调整、滚动实施。各个板块要围绕主导产业谋划项目,注重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合作,形成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良性发展格局。

  打造“平台群”。围绕新能源、新汽车、新材料、新农业、新旅游、新电商等重点产业方向,谋划布局一批产业园区平台,优化产业链分工合作,提升产业集群集聚。布局一批国际金融贸易、现代物流服务等平台,全领域提升开放合作效能。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布局打造一批集评估咨询、鉴证鉴定、法律咨询、会计服务、设计检测于一体的科创服务平台。强化平台能级,注入科创动能形成集聚效应,形成以“三区”承接“六城联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支撑。

  构筑“资金池”。围绕中央、省、市预算内资金支持方向,精准谋划包装项目,争取更多绿园事项纳入国家、省、市预算支持。积极设立各类基金。聚焦主导产业,建立产业引导基金,撬动和支撑行业发展,大力支持创投基金发展。

  制定“政策包”。研究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出台支持轨道客车整车制造与配套、汽车零部件配套工程、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工程及建筑业等支持政策,在财政投入、投资奖励、项目补助、人才引进等多方面给予倾斜,形成差异化的政策优势,推动产业集群集聚。推动企业融入“一带一路”,以扩大国内市场为基点,积极开发国际市场,建立合作关系,以合作换市场,以配套促发展。

  创建“人才谷”。以本地高校院所和企业资源为依托,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建设实训基地,加大对技术工人、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吸引国内外人才到绿园经办、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搭建多层次、多领域的产业与人才互动平台,优化高层次人才安居政策,落实人才公寓政策,多渠道加大人才安居住房供给,探索建立新型人才住房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

  谋全局,致长远。站在2022年新的起跑线上,绿园区将落实2022年经济工作责任,把握发展机遇,直面时代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不断推动绿园振兴发展取得新突破,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奋发有为底气充足 “作战图”下抓落实

  目标令人期待,关键在于落实。在2月25日绿园区召开的区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绿园区表彰了82户次对全区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通过表彰突出的企业带动更多的企业一起优秀起来,激励企业再建新功。受表彰企业代表、绿园区经济战线重点单位都表示,未来将在绿园区制定的强有力政策支撑下,继续展现新作为。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绿园区的经济工作要按照五项原则、六大突破、六个升级版的“五六六”工作思路,全面布局、统筹发力。牢牢把握“稳”“准”“快”“统”“保”的“五字诀”工作原则。突出工作重点,全力推进工业要在提质增效上求突破、服务业要在集聚发展上求突破、农业要在融合发展上求突破、生态要在综合治理上求突破、民生要在提升品质上求突破、安全要在长效常治上求突破。坚持以“六大突破”为重要切口,深度谋划,强化统筹,全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工作重点确定了,就要在路径举措上精准发力、统筹发力,让广大干部动起来、各项工作平台转起来、全区经济活起来。“六城联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和重要突破口,绿园区各专班将“转”起来,全力以赴抓招商、落项目、促集聚、创品牌。高标准对接落实,积极对接长春市“六城联动”相关政策,狠抓绿园区要素保障,围绕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链和重点推进项目,加强平台支持,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专业产业园区,形成项目融资、科技成果转化等系列平台载体,为产业集聚和项目落地提供有力支撑。

  抓发展就要抓招商,抓发展必须抓招商。绿园区始终把招商选资作为经济工作“第一行动”,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用好孵化器平台,聚焦“高大新”产业,加快引进高附加值、高成长性产业项目,瞄准盯牢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大产业项目,谋划包装新技术、新材料等产业项目,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紧盯央企国企和头部企业,瞄准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借助杭州、天津对口交流平台,主动对接、全力争取,形成引进一个、带来一批、辐射一片、聚集一群的强支撑效应。力争全年签约项目35个、落位项目55个,引进省域外内资115亿元。

  高效推进项目开工建设。以春季项目为牵引,逐一解决影响项目开工建设的资金短缺、手续不全、节日招工难、疫情防控等问题,全力抓好冬季不停工项目和春季项目集中开工,确保中鼎电力、瑞坤汽车零部件等25个春季项目和全年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50个项目全部实现开复工。

  聚焦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发展,推动绿园经济开发区、皓月产业园区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承载功能日臻完善,打造经济建设“主阵地”。围绕推动轨道交通、汽车配套、肉牛深加工等三大主导产业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大力开展招商选资,深入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落位推进一批优质产业项目,努力以重点项目突破带动产业生态优化、规模壮大。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依托长客研发中心,搭建科技创新主平台,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创新链,跟踪服务长客高速智能动车组等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持续聚焦营商环境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目标,绿园区以打攻坚战、持久战的姿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全面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制发《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汇编》,探索建立“政策通”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政策智能推送、辅导解读、匹配查询等便捷服务,让企业准确了解政策、充分享受政策,以“政策杠杆”撬动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深化“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积极开展“走企业促发展”行动,健全完善“领导包保”“驻企事务代表”等机制,真正服务到企业“心坎上”、需求处。

  绿园区将以区委经济工作会议为契机,以更强的毅力攻坚克难,以更大的勇气革故鼎新,以更实的作风干事创业,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展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气象、新作为、新成就。(文 柳青 王秋月)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