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长春新区2022年工作会议召开。长春市委常委、副市长、长春新区党工委书记陈宇龙参加会议并讲话,长春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华景斌作新区工作报告。
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资料图片)
航天信息产业园。(资料图片)
长春新区海容广场。(资料图片)
长春奥林匹克公园夜景。(资料图片)
长春新区国际港务区。(资料图片)
写在前面
在历史的长河中,五年,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而在长春新区的发展历程中,短短五年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凡业绩。
五年来,长春新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省市坚强领导下,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艰苦努力,不断解放思想、创新举措、担当作为、务实拼搏,推动新区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
五年来,长春新区昂首阔步,开拓进取,提振精神,抢抓机遇,全区经济社会呈现出多业并举、创新驱动、质效齐升、投资多点开花、消费较快增长、营商环境新突破的“六大亮点”。
五年来,长春新区GDP年均增长7.6%,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88亿元,规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9.5%,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19.7%,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4%,“四上”企业数量达到610户、增长一倍,各类市场主体达到10.4万户、增长近4倍,连续五年保持长春市绩效考核开发区板块第一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国家级新区排名持续上升。
刚刚过去的2021年,长春新区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定走集约化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认真落实省委“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两确保一率先”目标要求,千方百计稳增长促升级,实体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持续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内生发展动能实现新提升;逐步完善开放平台功能,对外开放合作迈出新步伐;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建设实现新突破;全力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共建共享水平取得新进步;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建引领作用得到新加强。
踔厉奋发闯新路,笃行不怠开新篇。
当前,吉林振兴发展进入了“上升期”和“快车道”,“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任重道远。长春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科学描绘了长春未来五年振兴发展率先突破的宏伟蓝图,确立了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和“三强市、三中心”战略目标、“六城联动”战术路径、“十大工程”战役举措,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长春新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遵循和指引。
立足新阶段,如何在省市振兴发展中,践行新理念,展现新作为?长春新区在2022年工作会议上作出了响亮回答——
未来五年,长春新区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贯彻落实省委“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及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三强市、三中心”“六城联动”“十大工程”等重大战略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大力促进项目集聚、产业集群、土地集约,以“六区推进”为发展路径,全力实施“六大提升计划”、开展“六项改革”、落实“十个攻坚行动”,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目标指引希望,实干成就未来。长春新区将勇于担起引领省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时代责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长春新区,一个崭新的未来,可期可盼。
时间无迹,奋斗有痕。
长春新区交出的这份高质量的时代“考卷”,彰显了责任与担当。
五年来,长春新区GDP年均增长7.6%,规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9.5%,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88亿元,连续五年保持长春市绩效考核开发区板块第一名……一系列数据,蕴含着行稳致远的新思路,也见证了长春新区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头。
面对发展浪潮来袭,长春新区选择抢抓机遇、加速崛起,既埋头赶路,又抬头看路,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高质量发展焕发蓬勃生机。
肯定成绩 迎接挑战 增强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未来,长春新区自成立以来,在省市坚强领导下,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城市面貌日益改善、创新动能持续增强、开放平台初步构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社会事业齐头并进,在推动省市振兴发展中较好地发挥了当尖兵、做表率的作用。
——实现多业并举。在做优做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生物医药、光电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新兴产业产值快速增长、占比逐年提升,初步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实现创新驱动。搭建了一批富有特色、全国知名的孵化载体,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不断擦亮人才试验区品牌,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区域创新创业创造的氛围日益浓厚。
——实现质效齐升。按照集约、集聚、高效的原则,扎实有序推进开发建设,引进建设了一批优质产业项目,一批高成长企业实现技改扩能,一批高科技企业进入上市爆发期,高新技术企业利润率、增长率不断提高,区域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实现投资多点开花。各类产业园区竞相发展,重大功能性平台加快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重要交通节点基本打开,教育、卫生、文体等公共服务加快跟进,一座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粗具规模。
——实现消费较快增长。在加快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金融、信息、物流、电商、法务等新兴业态加快集聚,居然·世界里、北湖吾悦广场、欧亚汇集等一批高端商业综合体投入运营,夜经济、网红带货直播、微信商城等新型消费业态蓬勃兴起,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实现营商环境新突破。围绕打造“东北最优、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坚持先行先试、敢为人先、创新突破,推出一批首创性独创性改革,探索了一批在全省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创新推出一批企业服务特色品牌,营商环境连续四年获得全省标兵称号,在全国新区营商环境测评中获得东北第一。
提高站位 找准定位 明晰高质量发展的思路目标和实施路径
未来五年,作为国家级新区,长春新区本着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主动承担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使命,在省市战略部署中找准坐标方位,自觉置身于全国新区阵营中去谋划比较、推动发展,全力向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迈进。
总的发展思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省委“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及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三强市、三中心”“六城联动”“十大工程”等重大战略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大力促进项目集聚、产业集群、土地集约,以“六区推进”为发展路径,全力实施“六大提升计划”、落实“十个攻坚行动”,加快推进综合性改革创新,不断开创新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推动省市振兴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总的奋斗目标:到“十四五”末期,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高新技术企业数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十三五”时期基础上再翻一番,建成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00家,R&D投入占GDP比重达3.5%,引育各类人才5万人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60%,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东北三个新区中领先,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力争经过五年努力,把长春新区建设成为创新开放、集约高效、充满活力、宜居宜业、全面繁荣的现代化新区。
总的发展路径是实施“六区推进”:
——建设“科创之区”。新区作为建设长春科技创新城的重要载体和核心支撑,要把建设科创之区作为首要任务,认真落实吉林创新型省份部署要求,充分发挥新区科教资源密集、高端人才集聚的优势,加快建设长春北湖科学城,积极构建“药谷”“光谷”“新材料基地”“现代服务业高地”等创新平台,打造环吉大、环北湖两个科创生态圈,积极谋划建设国家级长春人才创新港,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把新区建设成为人才充分涌动、创新创业活力迸发的科创之区。
——建设“装备之区”。积极融入长春国际汽车城、双碳示范城建设,以“智能、绿色”为方向,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电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业态,引进培育节能环保装备、智能控制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用先进技术改造和重点发展通用装备、专业设备、电器装备、仪器仪表、电子及通信设备等,打造以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和节能汽车、智能装备制造为重点的装备之区。
——建设“智慧之区”。聚焦“优政、兴业、便民”,持续完善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体系,加快数字城市建设,探索城市全场景智慧应用,提升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提升基层数字化治理水平;深化“一门式、一张网、一站式、一次办”服务,真正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加快长春智慧法务区建设,打造专业化、智慧化的法律服务高地;加快集聚金融、文化、创意、设计、数字等高端服务业,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业设施化、科技化水平,把有限的农业做精做优做高做强。
——建设“宜居之区”。积极融入长春新兴消费城,围绕打造既乐业又安居的理想之区,加快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全力加快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高新区进一步提升城市内涵和品质,针对高端人士打造高品质居住区;北湖开发区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临空经济示范区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的同时,适度发展商业和房地产,加快积聚人气、增添发展活力。
——建设“文旅之区”。围绕文化创意城建设目标,积极争取全市高位统筹规划,充分整合新区现有资源,打造面向东北亚的高端文旅之城。高新区大力发展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新兴旅游业态;北湖开发区将东北亚文化旅游产业园、北湖公园、奥体公园等资源有效整合,统一提升、包装运营,打造长春文化旅游新地标;临空经济示范区依托区位交通和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国际知名主题乐园和娱乐中心,打造新兴国际文旅高地。
——建设“自贸之区”。抓住吉林申报自贸区契机,加快完善北湖片区和临空片区的自贸功能。北湖片区进一步完善国际陆港功能,推进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营,加快打造成为千万吨级的货运集散中心和辐射东北亚区域的铁路货运枢纽;临空片区进一步完善进口药品口岸功能,积极推进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报工作,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建设成为投资贸易便利、服务贸易自由、监管模式灵活高效的面向东北亚的自由贸易内陆港。通过两个片区发展,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党建 历练队伍 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长春新区将始终坚持抓好党建,把奋斗放在首位,融入新区精神,号召全体干部职工自觉践行“奋斗、创新、诚信、超越”的新区精神,以奋斗成就未来,奏响“奋斗有我、就在新区”的最强音。
突出政治建设,保持发展定力。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牢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永葆政治本色。强化理论学习,不断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增强政治觉悟,对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要不折不扣抓好落实。坚定理想信念,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巩固理想信念,在工作中展现更大作为。
深入解放思想,增强改革魄力。围绕事关新区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持续解放思想,以敢闯敢试、敢想敢为的气概,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拓宽发展视野,主动对标对表发达新区,抢抓机遇,争取有利政策,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增强大局观念,全区上下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做到全面贯彻、合力落实、统筹联动、大局为重。敢于创新突破,敢于先行先试,真正走出一条发展新路。
提升能力素养,增强干事本领。围绕新区发展阶段性需要,统筹提升各级干部能力水平,以本领提升促进工作进步。深化干部培训,围绕前沿科学、新兴产业、商事规则等专业领域开展专题培训。强化挂职锻炼,选派优秀干部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到国家和省市上级部门跟班学习;探索干部在新区和各开发区之间交流挂职,在部门间轮岗学习。
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担当作为。作风建设关系人心向背、体现新区形象、影响事业发展,必须始终把“严新细实”工作作风贯穿各项工作全过程。突出“严”字,坚持严格纪律、严格标准、严格程序,确保工作不走样、不走形、不出偏差。突出“新”字,主动求新、求变,敢于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实践,推动工作干出新成效、开创新局面。突出“细”字,实施“五化工作法”,确保新区各项部署落实落细落到位。突出“实”字,坚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苦干实干。
强化廉洁自律,确保风清气正。对廉政建设要存在敬畏之心,把廉洁自律作为立身之本、为官之基、从政之要。持续抓好廉政教育,以身边人、身边事为案例进行教育警示,让各级党员干部存戒惧、守底线。不断加强制度约束,制定完善管权、管事、管人的相关制度。加大监督执纪力度,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加大反腐攻势,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不断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局面。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长春新区将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干劲十足,奋勇争先,再攀新高,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
回首过去五年 在砥砺奋进中尽显新时代新区的无限魅力
五载春秋,五载辉煌。五年来,长春新区不断解放思想、创新举措、担当作为、务实拼搏,推动新区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
综合经济实力在壮大总量、提升质量中持续增强。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提质,GDP年均增长7.6%,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88亿元,规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9.5%,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19.7%,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4%;资质内建筑业产值增长3.4倍;“四上”企业数量达到610户,增长一倍;各类市场主体达到10.4万户,增长近4倍。连续五年保持全市绩效考核开发区板块第一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国家级新区排名持续上升。
多元产业体系在锻造长板、补齐短板中持续形成。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二、三产业比重为72.6:27.4;二产中汽车零部件产业占比由65.6%下降为51.7%,生物医药产业占比由11.2%上升到26.5%,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各类特色产业园区发展到45个,在生物医药、光电信息、航空航天等领域集聚了一批龙头骨干企业。
协同创新机制在创新驱动、内涵提升中持续优化。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连续两年获国务院通报表扬,长吉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快建设,东北第一个知识产权法庭、省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落户新区。集聚了海尔海创汇、中关村创新中心、摆渡创新工场等一批高水平孵化机构,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近2000户,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40户,是2016年的6.5倍。
营商环境水平在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中持续提升。以高新区为试点的“管委会+公司+园区”改革,入选了中国改革2020年度50个典型案例;“证照分离”“标准地+承诺制”等改革举措走在省市前列;高管微信群、“企业家座谈会+沙龙”等特色服务品牌收到良好成效,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营商环境标兵单位,在2020年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列国家级新区第11位、东北第1位。
联动开放格局在“一主六双”、深化合作中持续拓展。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高标准建成国际陆港,中欧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中俄、中白、中日等国际合作园区扎实推进,吉浙、津长等跨区域合作园区相继落位,与通化、延边、辽源、梅河口等地医药产业合作项目加快落实。开通了全省首个企业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
宜居城市功能在产城融合、共建共享中持续完善。累计投入近300亿元进行城市建设,高标准推进“三路七桥”、伊通河北北段、北湖湿地等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工程,持续实施“幸福新区行动计划”,脱贫攻坚任务高质量完成,高新区宜居宜业品质大幅提升,北湖开发区配套设施日臻完善,临空经济示范区承载能力逐步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回眸2021 在逐梦前行中交出精彩答卷
全年GDP增长6.5%,规上工业产值增长6.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财政收入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5%……2021年,长春新区坚持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科学精准施策,推动经济发展逆势而进,新区在省市振兴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千方百计稳增长促升级,实体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深入实施“五化”工作法,最大限度稳住经济基本盘。组建16个稳增长专班,持续推动稳产保供、入库入统、市场主体培育,全年新入库企业123户,新增各类市场主体5.6万户,增长102%。高标准开展各类招商活动230余次,引进优质项目121个,产业项目供地居全市开发区首位;加快建设258个重点项目,高新瑞宙疫苗生产基地、长春智能光谷产业园等支撑性大项目全面启动建设,金赛、百克等技改扩能项目主体基本完工,海容广场B座、居然·世界里等功能性项目投入使用;全年争取专项债项目28个,在全省开发区中审核通过率最高、数量最多、到位资金规模最大。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发展,产值增长45%,达到223亿元,分别占省市的30%和80%;长春新区位列“2020中国生物医药园区产业竞争力排行榜”第10位。光电信息产业持续壮大,“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总数达31颗。新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电子商务集聚相关企业152家,线上交易额突破100亿元;服务外包企业占全市50%以上,产业多点发力态势加快形成。
持续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内生发展动能实现新提升。长春北湖科学城全面启动建设,高标准打造“环吉大双创生态圈”“环北湖科创生态圈”,海容荟双创小镇集聚效应凸显,中科院科技产业创新平台累计转化落位50多项科技成果,吉林省科技创新研究院成功落位。全区各类孵化载体发展到54个,高新技术企业新增60户;“专精特新”企业新增80余户,总数达179户;高新股份入选“2021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榜”。新组建2支天使基金,产业引导基金发展到7支,总规模达到19.8亿元;中邦环境、英利汽车、百克生物成功上市,上市企业达12家。人才引育成效明显。深入实施“长白慧谷”英才计划、“慧谷引凤”行动计划,与吉林大学等10多所院校共建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建成长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及1500余套租赁型人才公寓,新引育各类人才超万人。
逐步提升开放平台功能,对外开放合作迈出新步伐。长春临空经济示范区正式揭牌,空港口岸获批为国家药品进口口岸;中欧班列实现货运量2136标箱,货值3.65亿元。中白科技园先后入驻20家企业,中日智能制造产业园累计入驻日企26户,中国冰岛产业园加快打造基因工程、新型疫苗等五大发展平台。积极与松原、四平、通化、延边、梅河口等地对接合作,选派干部协助延吉组建国资平台,延边金赛黄体酮等21个合作项目加快推进。
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建设实现新突破。推出35项首创性独创性改革,全力以赴抓改革、强政策、优服务。“拿地即开工”、先证简(减)图等改革举措走在全国前列,政府采购全流程电子化改革被列为全省试点。调整完善“9+3”政策体系,创新推出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全年兑现资金7.7亿元。成立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全省首家信用服务体验区投入使用,创新推出企业问题“我来办”“新企通”等服务品牌,高管微信群模式在全市复制推广。
着力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共建共享水平取得新进步。“三路七桥”部分贯通,硅谷大街延长线、城南大路建成通车,临空示范区“七横三纵”路网体系基本形成。环卫市场化改革顺利完成,智慧新区建设稳步推进。高标准落实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任务,伊通河北北段综合治理全面收尾,40条街路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全部完成。“幸福新区行动计划”58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启源、正德、崇文、兴港等学校投入使用,“国企办园”模式被列为全市试点,奥体公园实现常态化运营。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建引领作用得到新加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办好惠民实事1000余件。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出台改进作风“十二条”措施,进一步完善“容错免责”,全区干事创业氛围日益浓厚。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年”活动,打造了全省首家社区创客社,在全市率先成立非公党校;高质量完成乡(街)、村(社区)“两委”换届。持续整治“四风”顽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巩固。
奋斗2022 在创新争先中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最美乐章
谋定而后动,则无往不胜。
新的一年,新的起点,新的作为。2022年,长春新区将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大力推进招商机制改革,大力推进平台公司改革,积极探索绩效机制改革,稳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企业服务机制改革,深化选人用人机制改革,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激发活力。开展“十个攻坚行动”,夯实举措,狠抓落实,确保各项任务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产值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限上社零额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力争突破“三个九”,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00亿元以上、规上工业产值达到9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00户以上。
开展经济稳增长攻坚行动。聚焦“两确保一率先”目标,抓好运行调度,推进入库入统,做好企业服务,尽最大努力挖存量、扩增量、控减量、防变量,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开展项目快提速攻坚行动。全年开复工项目270个以上,产业项目占比要达到70%以上;对141个春季集中开工项目,深入实施“五张清单+一项一档”等精细化管理模式,确保形成规模性开复工,为全年项目建设奠定良好开局。
开展招商增后劲攻坚行动。围绕构建主导产业链条、培育产业生态,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光电信息产业规模化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态,完善“产业招商地图”,深化招商机制改革,提高专业化、精准化招商水平,力争新引进产业项目100个以上,促进主导产业集聚。
开展创新强动能攻坚行动。高标准推动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和长春科技创新城建设,全面启动“1211工程”,即“一城两谷一基地一高地”,加快建设长春北湖科学城、“长春药谷”“长春光谷”“新材料基地”“现代服务业高地”。全力推进长春智慧法务区建设,加快引进落位法律功能单位、法律服务业机构、智慧法务创新企业。
开展开放大提升攻坚行动。不断完善对外基础设施和开放功能,全力推动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高标准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全面深化对外经贸合作,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开展国资促改革攻坚行动。深化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激发企业发展活力。突出主责主业,加快兼并重组,盘活企业存量资产,推动国企优质资产实现证券化,不断提升自身造血能力。进一步完善“1+N”监管体系,增强国资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管好管住管活国有资产。
开展稳定防风险攻坚行动。坚持防风险、除隐患、保安全协同发力,积极化解债务风险,营造安全稳定社会氛围,全力维护和谐稳定环境。
开展服务创一流攻坚行动。大力推进首创性、独创性改革,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争取进入国家级新区营商环境第一方阵。深入实施“142N”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证照分离”“跨省通办”等政务服务改革。依托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推出企业家“诸葛团”、高峰论坛等更多服务举措,设立“办不成事”问题反映窗口。深入实施“首违不罚”,对各类市场主体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开展“诚信新区深化年”建设,加快探索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模式。
开展城市优品质攻坚行动。围绕打造宜居宜业幸福新区目标,统筹推进公园城市、基础设施、功能配套、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实施一批道路交通、城市更新、要素保障、园林绿化、智慧管理等工程。高新区着眼内涵提升,深入推进“腾笼换业”,盘活低效土地资源,提升功能品质;北湖区提升服务配套,涵养土地资源,盘活存量房地产,建设公园城市;临空经济示范区按照总体规划明确的功能定位,加快培育以临空经济为引领的主导产业。重点打通断头路,畅通区域微循环,进一步提升对外互连互通水平。启动实施北部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永春河黑臭水体治理、一间堡地下水污染治理等工程。全力推动城市管理体系化建设,加大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确保城市建设管理高效推进。
开展民生增福祉攻坚行动。坚持保基本、解难题、兜底线一体推进,深入实施“幸福新区行动计划”,办好民生实事。强化就业服务保障。开发优质就业岗位,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机制,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推进均衡普惠发展。启动慧仁、明达、慧谷、尚德等新建扩建学校建设,确保北湖实验、英才等学校如期投入使用,继续深化学前教育资源创新供给改革,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进一步完善新区人民医院和公共卫生服务大厦功能,争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位。加快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体系,做好助残、救孤、济困、优抚等工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拓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扎实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长吉接合片区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放眼未来五年 在赓续奋斗中谱写新区全新的鸿篇巨制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鞭。
面向未来,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长春新区将不负韶华,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加快长春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打造“三强市、三中心”、实施“六城联动”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展现更大作为。
——未来五年,以“五个始终牢记”凝聚前行力量。
在新的发展征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定不移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始终牢记国家赋予的战略定位,坚定不移打造创新经济发展示范区、新一轮东北振兴重要引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重要平台和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始终牢记国家级新区承担的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坚定不移对标对表“第一方阵”勇毅前行;始终牢记省委全会提出的“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发展“六新产业”、建设“四新设施”等部署要求,坚定不移构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始终牢记市党代会关于“三强市、三中心”“六城联动”“十大工程”等战略部署,坚定不移扛起在全市振兴发展率先突破中“排头兵、领头羊、主引擎、新标杆、新高地”的责任担当。
——未来五年,以“六大提升计划”筑牢载体支撑。
实施创新驱动提升计划。构建政产学孵金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双创人才、金融要素集聚融合,打造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和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复制推广摆渡创新工场、北湖科技园创新模式,促进孵化载体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力争今后五年,建成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00家,R&D投入占GDP比重达3.5%,引育各类人才5万人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翻一番。
实施产业体系提升计划。围绕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积极打造“1+3”主导产业集群,即以生物医药产业重点支撑引领,以光电信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3个产业同步发力带动,加快培育产业生态;围绕“六新产业”发展方向和“四新设施”建设重点,大力发展总部会展、科技金融、商贸服务等新经济业态,不断拓展产业发展新赛道。力争今后五年,主导产业产值实现翻一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60%以上。
实施城市功能提升计划。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持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内涵和品质。力争今后五年,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投资超过600亿元,土地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城市风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建成绿色生态、宜居宜业、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新区。
实施改革创新提升计划。最大限度发挥国家级新区“先行先试”优势,不断探索符合发展需要、体现新区特色、具有时代特征的改革创新举措,持续向改革创新要动力、激活力、挖潜力、提效率,探索更多可复制推广的改革创新经验。加快推进长春智慧法务区建设,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引进高端律所100家以上,集聚智慧法务企业300家以上,建成专业化、智慧化、国际化的法律服务高地。
实施开放能力提升计划。围绕交通一体化、功能国际化、信息现代化,统筹推进“一区、两港、多园”,即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国际空港、国际陆港、国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不断提升对外交流合作水平。力争今后五年,新区进出口总额占全省比重达到40%;国际空港实现客运吞吐量26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7万吨;国际陆港货运能力达到1100万吨,中欧班列承载量大幅提高,本地货品进出口占比显著提升。
实施社会事业提升计划。优化公共服务资源布局,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创建教育强区为目标,引进名师、名校合作,全面提升新区教育质量。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服务能力为目标,推进卫生信息化和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体活动,推动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力争今后五年,新增义务教育机构10家,新增医疗卫生机构30家,新增群众文体活动中心20家,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活动品牌。(撰稿 徐雁秋 柳青 孙红丽)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