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发展·新净月 站高谋远 深耕产业 执著创新 净月高新区为高质量发展汇聚澎湃动力
净月高新区涌动着发展的激情。图为冬季不停工的净月高新区数字科技孵化基地建设项目。
净月·中东港项目效果图。
科技型企业扎堆净月高新区。图为工作人员正在调试自动驾驶传感器3D打印技术设备。
在长春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承担重任的净月高新区,发展的步伐从未停歇。
一组实打实、沉甸甸的数字便是最好的诠释——
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3亿元,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37.9亿元,增长10%;规上建筑业总产值完成123.3亿元,增长20%;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2亿元,增长1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亿元,增长15%;规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62.2亿元,增长11.4%;地方级财政收入实现14亿元,增长10%;全口径财政收入65亿元,增长8.1%。
按照全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和长春市推进“三强市、三中心”“六城联动”的战略部署,净月高新区站高谋远、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全力打造“一城、两区、三高地”,即“长春文化创意城”“国际影视文创孵化区、国际冰雪避暑旅游区”“文化高地、数字高地、生态高地”,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汇聚澎湃动力。
强化项目引领 发展动力十足
东北的冬季漫长而寒冷,却阻挡不住净月高新区建设项目的决心,项目建设热潮在这片充满发展动能的土地上一浪高过一浪。
“目前,我们正在利用冬季这段时间进行室内装修,预计明年上半年项目就可以竣工投入使用。”冬季不停工的净月高新区数字科技孵化基地建设项目施工单位负责人介绍,今年该项目完成了A1#-A6#楼主体、屋面工程、内外抹灰施工及外墙保温,A7#-A11#楼主体封顶。
在净月高新区,冬季不停工的还有影视联盟融媒体基地、汽车电子研发中心(一期)、净月服务业产业大厦、新城大街学校建设、彩云府等项目。
纵观净月高新区2021年全年的项目建设,体量大、质量好、支撑能力强成为最鲜明的特点。
2021年,净月高新区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抓手,超前谋划,精心包装,实现了项目总量历年最多、项目质量历年最好、固投支撑历年最强。净月·中东港、数字科技孵化基地项目、长春吉润净月医院、影视联盟融媒体基地、影都酒店群等项目正在加快施工。2021年全区计划开工项目120个,实际开工项目118个,开工率98.33%,其中,新建项目59个,续建项目59个。
2022年净月高新区拟建设5000万元以上项目102个,总投资167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70亿元,增速11.11%。省新三馆、吉林艺术学院长春电影学院等已经取得土地,正在做开工前准备;中东白桦林、长春新闻传媒中心、吉林动画学院影都校区等项目正在做拿地前的准备工作。
据悉,近两年来净月高新区谋划10亿元以上项目105个,文旅创意产业项目占比30%以上,目前已开工60个。
在建项目快马加鞭,还有更多好项目即将相继落地,招商数据显示,今年年初以来净月高新区新签约项目32个,主导产业项目23个,现已履约落位27个,落位率达84%;储备在谈项目49个。总体呈现开工项目投资强度大、新建占比高,签约项目产业契合度强、履约落位率高,在谈项目储备足、成熟度高的特点。
夯实产业支撑 发展后劲强劲
建设文化创意城,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净月高新区站高谋远,夯实数字经济、影视、文旅等产业基础。
数字经济产业——
抢先机、谋新局,把数字经济作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全力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园区,瞄准人工智能、区块链、在线消费、数字内容等领域,开展全产业链企业引入,20个新基建项目、6个国际级别数据中心相继落位,数字经济呈现加速发展良好态势。今年,为进一步加大数字经济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净月高新区投资百亿元,在高端商业云集的黄金区位,规划面积500万平方米,全力打造年产值超千亿元的净月高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区。
净月高新区数字产业园区分三期建设。一期重点建设“数字产业起步区”,目前已有华为、京东、网易、神州数码、东数科技、易启科技等20多家龙头企业和服务机构签约入驻和落位运营;二期重点建设“数字产业核心区”,主要建设总部基地、双创基地、服务外包基地“三大基地”与数据中心、数据交易中心、研发中心“三大中心”,计划2024年年底建设完成;三期重点建设“数字产业拓展区”,结合核心区产业发展情况,重点打造数字领域优势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孵化、应用、服务等产业链环节全覆盖。
净月数字经济产业园将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确立了“以项目支撑结构,以平台优化空间,以场景拓展市场”的产业培育路径。同时,不断深化与大数据智能化领军企业战略合作,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引进和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净月高新区制定了“2.4.10”系列扶持政策,即每年计划列支2个亿的数字产业专项资金,围绕“经营奖励、场地补贴、资金扶持、人才政策”4个维度,分别从产业投资、技术转化、平台搭建、招大引强、运营补贴、场景应用、品牌活动、上云补助、贷款贴息、评优奖励10个方面进行政策扶持。
将围绕“三横七纵”产业结构发展方向,横向构建“基础层、平台层、应用层”产业支撑,纵向搭建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贸易、大数据中心节点、云计算、人工智能、5G创新应用“七大产业体系”。
影视产业——
围绕长春国际影都核心区六大基地建设,谋划重点影视项目13个,已开工6个,拍摄基地两个影棚近期可正式投入使用;投入4亿元国家专项债资金开展影视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长春市影视文创孵化园区建设项目,目前正按照序时进度积极施工中;持续放大区域优势,先后引进侨星影业、发迹线传媒等6家省内外中小型影视企业,同上海永乐股份有限公司、优客工场、西影集团、深圳华侨城、G60中俄产业研究院、深圳冰梵科技等10余家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积极保障《人世间》《我心飞扬》等全国知名影片拍摄剧组在长的拍摄制作,在影视行业打响影都品牌。
文旅产业——
全力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推动《全域旅游规划》编制落地实施,坚持“抓增量、优存量”,加快域内现有5A级、4A级景区及文化休闲场馆的转型升级,打造文旅创意产业新亮点。
净月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通过实施提档升级,建设精品民宿群落和休闲运动项目,增设夜游景观和水上游览设施,致力打造东北地区品质一流的休憩旅游目的地。伪满皇宫博物院通过将科技手段、文创元素融入日常营销活动,打造超级文化IP,努力争做中国“博物馆+景区”创新运营领跑者。农博园努力挖掘文旅与夏冬两季农博会的融合点,打造与国际接轨的国家级农产品交易中心和农业全产业链枢纽,全力建成东北地区具有“农旅融合”独特优势的文旅景区。凯撒森林温泉、友好村、新湖镇慢山里营地与城市周边乡村休闲游相结合,在“住、娱、商、憩、养、学”等方面进行提档升级,打造长春康养度假乡村新地标。
打造山水林文化旅游产业带。西起伊通河滨水文化园,向南环绕友好村近郊体验园,向北经行净月国际会议度假组团,覆盖整个净月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区域,以全市独一无二的山水林田湖草湿等生态资源为本底,构筑大“U”字型旅游生态圈。
推进科技创新 彰显区域特质
深耕无人驾驶领域的吉林微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已建成国内第一条独立的自动驾驶量产生产线,自动驾驶标定场和试验场,累计生产100辆无人驾驶Robotaxi;研发型高新技术企业长春通视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已启动C轮融资……仅仅两年多的时间,落户于净月高新区科技成果承接转化基地的科技创新企业就已纷纷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创新是根植于净月高新区血脉中的基因,净月高新区扛起科教资源富集区以及国家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使命担当,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彰显区域高新特质,为打造文化创意城建设提供了不竭动力。
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申报工作,进一步修改完善了自创区建设方案;筹备规划了总占地254.05平方公里省级农业高新示范区,申报工作已获市政府文件批复支持;开展净月科创谷一期项目用地征收、空间规划、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工作,已签约长春芯光产业园、生命种源创新研发中心等项目,在谈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与器械创新中心、黑土地研究所、东北亚中医研究院、国家中药质量检测(北方)中心、东北亚医学中心等项目。
成功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5户,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3户;组织申报长春市技术创新引导计划企业创新主体培育专项128个;组织推荐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31个,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76个。
先后与长春理工大学、中科院东地所等高校院所签署了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合作协议;打造长春生命健康产业研究院、吉林省中科特殊食品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并组织推荐吉林省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长春通视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两家企业申报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项目。
强化要素保障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净月高新区坚持创新举措、强化服务,全力加强各类要素保障,努力破解发展瓶颈。
加大政策扶持兑现力度。出台涉及6方面、30条的高质量发展政策支撑体系,同时针对影视文旅、数字经济、网红产业出台专门扶持政策;一年来累计用于产业扶持、科技创新、住房补贴、人才引进和招商奖励资金近4亿元,通过财政支付、土地出让、债券包装和银行贷款等多种手段,累计投入资金200多亿元,有效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带来的不利影响。
持续优化项目服务和营商环境。持续推进建设工程审批制度改革,通过提前介入、协同服务、全程代办、容缺受理、告知承诺、联动审批、限时办结等系列精准服务举措,最大限度压缩审批流程;针对10亿元以上大项目成立“一对一”服务小组,实行定期会诊制;开展全流程审批系统事项标准化工作试点,创新推行用水、用气等“一站式”联合报装服务;整合精简审批事项,在政务大厅单独成立项目集中审批窗口;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开工环节实现“三通一平一净”,建成投产达到“七通一平”。制定《2021年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工作方案》,提出50条全市领先的探索性创新举措,其中“建立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人才安家费政策快办、秒兑”等举措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获得企业和相关人员纷纷“点赞”。 (撰稿/供图 张晓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