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解锁“脱贫密码”——榆树市弓棚镇弓棚村脱贫记
扶贫的大型农机为村民带来了收益。 摄影 赵滨
张志远住上了新房,宽敞的院子里摆满了收获的玉米。 村民家用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净水器。摄影 赵滨
“一桶豆油30积分,一袋洗衣粉5积分……你看,这些生活用品都是靠努力换来的,够我用到过年了!”9月20日,榆树市弓棚镇弓棚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郭永生用保持房前屋后环境卫生、学习扶贫政策获得的积分,在村里的爱心超市免费兑换了满满一小车生活用品。
爱心超市的建立,是弓棚村扶贫的一个生动掠影。金秋时节走进弓棚村,随处可见整洁的村路、窗明几净的院落、绿树成荫的文化广场……漫步田间地头,一幅乡村振兴画卷渐渐展开,这座小村庄在一点一滴感受着脱贫攻坚带来的巨大改变。全村建档立卡 79户180人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兴产业、补短板、建平台、树新风,解锁出一处处“脱贫密码”。
A“笑脸墙”上的幸福留言
“住上新瓦房,喝上自来水,看病有保障!”这是弓棚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志远写在村委会“笑脸墙”上的留言,新的一年他的愁事越来越少。2016年至今,弓棚村的实地看、逐户访,危房改造、安全饮水以及教育扶贫有序推进,多项工程让贫困户实现了心底的愿望。
走进张志远家,宽敞、明亮的三间大瓦房格外引人注目,屋内的大水缸早已退居二线,水龙头连接着直饮机,保障着贫困户的饮水安全。“这么好的房子,原来想都不敢想,今年降雨不少,多亏政府给咱盖了坚固的住房。”望着直饮机流出的饮用水,张志远笑得合不拢嘴,“家里装上自来水,可解决了大问题,年岁大了身体不好,拎水真是不轻巧,现在方便多了。水变清了,也好喝了,做饭都比以前香!”
院子里曾经的土坯房,张志远在此生活了近60年,房屋老旧不堪,翻盖住房迫在眉睫。但他的一场重病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盖新房变得遥不可及。随着正式被纳入改造户,从“忧居”到“优居”,张志远一家的生活充满希望。在张志远看来,幸福就是白天有说有笑,晚上睡个好觉,“没花一分钱,新房就建了起来,速度快、质量好,压在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张志远笑着说。
解民渴、应民需,在推动“两不愁三保障”的进程中,弓棚村改造D级危房43户,安置无房户13户,并在集中供水的基础上,为79个贫困户家里安装了直饮机。全村25名贫困在校学生全部享有教育扶贫政策,实现所有贫困村民新农合、养老保险、医疗救助政策全覆盖。
B项目分红让贫困户当股东
产业项目是脱贫致富的根本,针对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弓棚村以产业扶贫为突破口,将长效产业与短期收益相结合,利用扶贫资金发展农机购置、豆制品加工两个扶贫项目,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8.6万元,3年来共计为贫困户分红153600元,蹚出了一条加快贫困户增收致富、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两台农机,每年都能挣到钱给贫困村民分红。”在本村的农机合作社内,弓棚村驻村第一书记单国春指着眼前的收割机,眼神中写满了骄傲,“农机设备用途广、见效快、收益长,依托合作社对外开展农机作业服务,进而形成收益联动。”单国春说。
带动贫困村民稳定脱贫,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2019年,弓棚村将78万元的扶贫资金投入到豆制品加工企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并采取“政府+企业+贫困户”的模式,按照投入金额的比例进行利润分成。眼看着贫困村民从一穷二白的生活,过上了“当股东、有保障、拿分红”的好日子,单国春喜在眉梢,乐在心坎儿,“产业扶贫保证了贫困群众收入的持续可观稳定,我们将扶贫项目产生的收益,全部用于贫困户分红,今年弓棚村的贫困户成功清零。”
C外出务工本地就业两不误
“不少村邻都借助招聘会外出打工了,我也过来看看,找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在弓棚村,来村委会参加专场招聘会已算不上新鲜事,每场活动下来都会有贫困户找到务工机会。9月27日的招聘会上,服装、食品、机械加工制造等行业的几十个岗位,让贫困村民胡莲香挑花了眼,更让人高兴的是,她找到了一份每月3500元的可心工作,“我身体不太好,坐着包包子很适合我。”胡莲香脸上露出了灿烂笑容。
弓棚村因户制订了“一个基地+五位一体产业+村级公益性岗位+行业政策保障”的脱贫政策,为贫困村民搭建外出务工和本地就业服务平台,“输血”与“造血”并举,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保障经济来源。
“3户发展棚膜经济、18户搞起庭院养殖、79户全部加入合作社……”盘算起村里贫困户的致富途径,单国春颇为满意地说:“脱贫靠政策,致富靠双手,我们村的贫困户都不闲着,外出务工的就有89人,收入每年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
强劳动力外出务工致富增收,弱劳动力足不出户补贴家用。在弓棚村巾帼草编基地,几名贫困妇女围坐在一起,认真地编起收纳筐、座垫、草鞋。
“坐在炕头做草编,既能照顾家里,又能增加收入。”作为全村的贫困户草编带头人,单芬带领着20多名贫困家庭妇女,在家门口实现了灵活就业,每年人均增收近3000元,“草编技能的门槛和生产成本较低,产品能直接签订单,市场前景广阔。我们每年都会在村里定期开展草编培训活动,搭建贫困妇女致富的新平台。”单国春说。
D“扶贫积分”换来脱贫信心
如何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自主脱贫?在弓棚村,每月的20日是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村里的爱心超市都会如期“营业”,各种生活用品明码标价,通过学习政策和劳动兑换的“扶贫积分”成了唯一的“货币”。
从前,贫困户郭永生对脱贫缺乏信心,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房前屋后堆满垃圾。在爱心超市的鼓励下,他转变了消极思想,人变勤快了,不仅主动把自家的卫生做好,还经常参与到村里的活动中来。郭永生告诉记者,“积分对我来说不仅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认可,从中收获最多的就是脱贫的信心。”
脱贫攻坚之初,看到贫困户主体意识淡薄、脱贫动力不足,弓棚村通过建立爱心超市,实行激励积分机制,实现贫困群众“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截至目前该村共发放29250积分,兑换日用品近万件。
“在接受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捐赠的同时,爱心超市鼓励贫困户在脱贫攻坚和村级活动中换取积分。不仅改善了贫困户的物质生活质量,还提高了扶贫政策的知晓率。”谈起爱心超市,单国春将其比作成一个磁场,“主动改善居住环境,自觉参与脱贫攻坚,贫困户们的观念转变了,激发了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信心。”(长春日报记者 梁闯)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