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吉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特色产业    |    市州新闻    

科普赶大集 惠农“零距离”
2020-08-26 09:47:09来源:吉林日报责编:路晶森

  原题:科普赶大集 惠农“零距离”

科普赶大集 惠农“零距离”

科普志愿者在科普大集现场免费发放科普图书及科普宣传资料。

科普赶大集 惠农“零距离”

实物展示极具吸引力,参观群众不禁驻足研究学习。

科普赶大集 惠农“零距离”

小记者们来科普大集现场采访,学到了很多农业知识。

科普赶大集 惠农“零距离”

省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教处处长、研究员杜晓燕,在科普大集现场为农民朋友提供咨询服务。

科普赶大集 惠农“零距离”

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所耕作研究室主任郑金玉通过直播讲解农业技术。

科普赶大集 惠农“零距离”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省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总团长、省科技志愿服务总队队长李玉,在科普大集现场进行技术讲解。

科普赶大集 惠农“零距离”

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顺福为农民朋友解疑答惑。

科普赶大集 惠农“零距离”

科普大集上,农民朋友积极参与现场活动,场面火热。

科普赶大集 惠农“零距离”

科普大集现场举办的农民科学素质竞答活动,气氛轻松热烈。

  8月14日至23日,在乡村振兴名优与科普展厅,由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长春市科学技术协会、长春农业博览园共同主办的第十九届中国长春农博会科普大集活动红红火火。

  “今年,我们科普大集的主题是‘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为突出‘产业示范与科普教育’的示范引领功能,我们安排了比往届更丰富的科普活动,向全省农民群众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省科协副主席穆晓东说。

  本届科普大集活动丰富多彩,包括“三农”和乡村振兴政策宣传;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省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总团长、吉林省科技志愿服务总队队长李玉院士领衔的高规格专家团在现场开展科技咨询与对接服务;省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的11位专家针对吉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大工程”政策及技术路径进行解读,并录制成讲座视频片,除在科普大集现场通过LED播放外,当天主题的主讲专家还到现场进行咨询服务,同时开通直播节目;农业科技新成果展示推介活动,农业前沿科技、新产品集中亮相;10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讲座的网络直播;千名农技师、农村科技致富能手、农村科普带头人逛农博;农民科学素质知识竞答活动;10万份科普资料现场发放;“科普中国”电视频道和“科普中国”APP推广活动;防疫科普宣传和健康义诊活动;百米科普长廊科普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设置了50个专家咨询和农产品展示台,科技志愿服务的专家120余人次,线上参与科技咨询服务的专家80余人,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精准服务,回应了社会关切的“三农”热点问题,为农民送上丰盛的科技大餐,现场观众反响热烈。

  解读“十大工程”

  助力乡村振兴

  本届科普大集最大的亮点,就是省科协邀请了省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的11位专家,对吉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大工程”政策及技术路径进行详细解读,并录制成讲座视频片,不仅在科普大集现场每天围绕一个主题在LED屏幕上播放,而且同步在“吉林省科协大讲堂——知农云课堂”上直播,在“新时代e支部——e农科普云课堂”上推送,主讲专家当天也亲临现场提供咨询服务。

  “渔业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人争地的特点,被誉为‘蓝色经济’。吉林省发展冷水鱼有天然的优势,具体表现在我们拥有优质的冷水资源优势;有很多优质的本土冷水鱼;冷水鱼的养殖产业有政策扶持;冷水鱼的技术研究成果丰硕。”8月17日,科普大集现场正在播放省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教处处长、研究员杜晓燕主讲的“优势特色产业壮大工程:发展特色冷水鱼产业”的讲座,许多农民驻足聆听。

  农民朋友通过她的讲座,了解了吉林省特有的冷水鱼,它们生活在水温低于20℃的水中,鱼种有马苏大麻哈、花羔红点鲑等,经济价值高,味道鲜美,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未来,吉林省水产行业将全力打造顶尖的冷水鱼生产基地,树立自身品牌,进一步促进冷水鱼产业的发展壮大。

  “我们团队主要研究的是特色冷水鱼的养殖技术。大家知道水产是吉林省的优势特色产业,是非常突出的优势资源,也是重大工程之一。近几年,吉林省渔业发展速度特别快,冷水鱼产量和产值不断提升。这次以科普大集为桥梁,我们能更好地宣传冷水鱼产业,效果是非常好的。”杜晓燕介绍道。

  “专家们本着科技为民、奋斗有我的精神,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为广大基层群众送上了内容丰富的科技大餐。”穆晓东说。专家们讲解的每一项工程都是大学问,内容涵盖了吉林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推进着科研和实践的深度融合,为吉林省农业现代化添砖加瓦。

  晒成果促转化

  新技术新品种亮眼

  “科研成果现场展示是本届科普大集的特色。通过看得见、摸得着,更具直观性的展示,农民朋友可以直接沟通交流,很多技术可以当场进行传授,眼见为实更具信服力。”李玉介绍道。科普大集上农业新技术、新品种集中亮相,让我们大开眼界。现场不只有专家咨询讲解,也不只有单纯的新品种种子展示,专家们更是拿出实物,用实实在在的农产品“打动”农民朋友。

  在吉林农业大学的展台上,玉米、水稻等20多个植物新品种进行实物展示;秸秆还田、食品加工、生物防治等方面的20余项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等精彩亮相;多名专家坐阵为农民朋友做农业科技咨询指导。“这个玉木耳品种是我们吉林农业大学李玉院士研发的品种,玉木耳的营养价值和粗纤维膳食含量都比黑木耳更高,栽培种植的原材料非常广泛,产量更是比黑木耳高出两倍,市场前景非常好。”吉林农业大学展台的工作人员介绍道。

  “我特地从江源过来参加这次科普大集,好多问题以前解答不了的,询问了专家,一下就知道怎么回事了,今天还看到了很多新品种,学到了很多知识。”白山市江源区高之利说。他在大集上和水稻专家了解了冷水稻的知识;了解了黑花生的生长周期和特性。一上午的农业咨询,让他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科普大集一站式、多角度、全方位的晒农业成果,用实物、图板和多媒体来推介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以示范引领助产业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实现惠农利民。

  把脉农户“痛点”

  促进农民增收

  水稻种植“问诊”、蔬菜种植“支招儿”、扶贫特色产品推荐……农业专家科技咨询服务是今年科普大集的重头戏,它以助力农业发展为核心目的,把脉农户“痛点”,促进农民增收。

  咨询服务活动现场,来自省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省科技志愿服务总队、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省农业科学院、吉林农业大学、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的农业专家,以及乡土专家,组成了咨询服务团,现场为参会农民朋友、涉农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今天,我们带来了东北猕猴桃、晚吉胜李子、锦绣黄桃、盆栽苹果这些果树品种,大家品尝一下,果实是非常甜的。近些年,在省科协大力支持下,我们建立了11个微信群,对农户们的问题进行实时在线解答。很多科普大集现场的农民朋友们,也加入进来了。”高级农技师、吉林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秘书长唐永川说。

  农民朋友围着专家们咨询,边听边写,特别认真。农业专家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和“好上手”的案例进行解答,把“洋理论”讲出“土味道”,受到现场农民的热烈欢迎。

  知农云课堂

  专家变“主播”

  “广大农民朋友们,大家好,今天很高兴和大家分享吉林省的雨养农区玉米耕整地及播种技术。首先,介绍一下……”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所耕作研究室主任郑金玉在直播间耐心地讲解。“很多农民朋友在整地的过程中,掌握不好一些技术环节,我对这些技术进行了总结,通过今天的直播教给大家。”他说。

  由于很多农民到不了科普大集的现场。在科普大集期间,省科协通过吉林省科协大讲堂——知农云课堂,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开展了10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讲座,专家们积极参与,系统地讲解农业技术,农民朋友足不出户,就可以学到经验和技术。

  “今天,我的直播主题是‘种植药材需要做好的工作’,很多农民朋友会种高粱、谷子之类的农作物,但药材种植对他们来说是比较难的一件事。直播中,我为大家系统地介绍药材种植的现状、栽培的特点、种植前的注意事项,还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了集中讲解。很高兴用直播方式将技术推广给农民朋友。”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中药资源系主任田义新介绍。

  “农业专家直播让农业科普的范围更宽了,更广了,这能够提高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的科学素质,为乡村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省科协科普部部长姜秀玲说。农业专家当“主播”,传播快、范围广。广大农户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通过科普大集的直播镜头,省科协积极探索科普传播新模式,不仅能让农民轻松学技术,保证农业增产,更能带动更多的农民发家致富。

  科技致富能手

  逛大集学技术

  科普大集上,我们不时会看到领头人举着小红旗,带领着一队队农民朋友进入科普大集活动现场的情景。他们是省科协组织免费来观摩科普大集的千名农技师、农村科技致富能手和农村科普带头人。他们向专家咨询问题,收集科技致富信息,寻找合作项目。

  “发家致富一定要靠科技,这次有这么好的机会,这么好的平台,让我们和专家近距离地沟通和交流,特别是在水稻种植、棚膜经济这一块,我们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经验和方法,我们和专家取得联系,以后随时沟通。这对于我们合作社下一步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榆树市保寿镇民悦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洪良说。虽然每年各级科协都有相关的培训,但这次科普大集的专家团规模更大,专家的水平更高。这次陈洪良目标明确,不仅让专家解决了他的问题,还考察了新品种,最后满意而归。

  洮南市车力乡创业村的农民代表们赶到科普大集的现场,表示要借此次学习机会,向专家们取经,回家后将技术教给村里其他人。“我们村以前很穷,吃不上饭,钱不够花,生活很苦。这几年,在省科协的帮助下,我们住进了砖瓦房,腰包也鼓了,每天能在广场上扭秧歌,不再为钱发愁了!所以,有了技术才能发家致富,这次我来就是要好好学技术的。”洮南市车力乡创业村村民高杰笑着说。

  科普知识竞答

  点燃学习热情

  今年,省科协精心策划了能与观众互动的农民科学素质竞答活动。主持人定时主持活动,参与者举手答题赢奖品,现场活动气氛热烈。

  “我们今年首次在现场举办了科学素质竞答活动,活动的初衷就是要让更多的朋友,尤其是农民朋友增加农业技术和生活常识方面的知识。省科协精选300余道科普知识题目,内容涉及生活常识、农业种植养殖等多方面知识,兼具趣味性和实用性,我们还为答题者准备了精美的小奖品,现场气氛轻松热烈,每次答题活动开始的时候,舞台前面就会有很多观众积极参与进来。大家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普知识。”省科普服务中心李书豪介绍道。

  除了在科普大集活动现场组织农民科学素质竞赛答题活动外,省科协还在线上组织农民、农村基层科教文卫工作者、农业科研教学单位人员和涉农专业大学生参加2020年全国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赛活动。通过科普知识竞赛活动,进一步活跃了科普大集的气氛,让科普知识走进群众中,让更多的农民朋友熟悉、了解并掌握科普知识,自发地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知识的热情。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省科协搭建科普大集这个精准的农业技术展示与对接平台,鼓励农民学技术,就是要将新技术、新做法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让新技术、新应用真正成为农民们的好帮手。

  多渠道宣传

  搭建农业科普大平台

  科技做伴好种田。科普大集扩大了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获取权威科普知识的渠道,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农业农村政策和科普知识的宣传,搭建起吉林省农业科普宣传大平台,解决科普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

  一走进乡村振兴名优与科普展厅,醒目整齐的展板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关于“三农”工作金句、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以及省科协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开展科技志愿服务行动等内容应有尽有。

  除了通过展板了解政策和科普知识外,农民朋友还可以领取免费的科普图书,拿回家继续学。“我们今年准备了10万册各类图书,现场免费发放。”穆晓东说。志愿者现场免费向农民朋友发放图书,大家拿起书翻了起来,还不时地和同伴交流。“这本书很好,你也拿一本吧。”发放的科普图书种类丰富,有吉林省科协、长春市科协、有关学会、科研院所等单位编印的《吉林省特色种植养殖实用技术》系列丛书16种、《农业科普知识手册》《科普中国吉林行》等图书,以及《公民科学素质自测》科普手册等科普宣传资料、科普宣传品共计10万份。省科协还将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关于集中力量补齐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快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有关内容摘编成册,向群众发放。

  农博园智慧联动温室里的百米科普长廊,宣传着乡村振兴战略,展示了农业科技领域新突破、新进展,普及着农业生产相关知识和实用技术。同时,通过“科普中国乡村e站”,向参观群众推送科学热点、科普报刊、网络书屋、实用技术、科普游戏、农业政策、农产品市场信息查询等服务。努力在长春农博园打造全省最大、技术最优、信息畅通的“乡村科普e站”。

  “每年农博会开始前,我们都会给科普长廊上的展板换上新内容。今年,我们在长廊上布置的60块宣传板,上面的宣传内容包括最新政策解读、最新农业知识。科普长廊的展板宣传是长期的,即使农博会结束我们的展板还在,观众能随时观看。”省科普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说。

  科普大集不断扩大“科普中国”品牌效应。志愿者向群众演示如何收看“科普中国”电视频道、如何实名注册“科普中国”APP。这上面的资源优质丰富,大家能够找到想要知道的各类科普内容,方便又实用。

  一幅幅农业政策展板、一册册科普书籍,把科技的种子播撒到农民朋友的心中;一集集科普节目、一条条科技资讯,把致富的金钥匙交到农民朋友手上;热线电话、网上咨询为农民敞开一条条通向致富大门的便捷通道;不断地开启农民的新思路,开拓农民的新视野。(吉林日报记者 陈淼 图片由吉林省科协提供)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